马甸公园实习大体介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马甸公园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三
马甸公园和双秀公园的各自特点与比较
姓名:陈盖博
学号:
班级:
200920311121
209521
马甸公园简介:
马甸公园位于北京北三环马甸桥西北角,东临八达岭高速公路,西至冠城园小区,南接北三环中路,北望北土城西路。规划用地南北长达700米,东西宽80——160米,总用地面积8.6公顷。马甸公园是北京市政府2003年为民拟办的60件实事之一,也是海淀区政府2003年环境建设年的重点工程,是以企业投资认建形势建设的公园。整个工程是由海淀市政园林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由海淀园林工程设计所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该公园于2003年8月开工,于2004年4月28日正式开园,免费对社会开放。
公园周边:绿地周边为公路·高层建筑及居住所围合,中间有一条主要道路将此绿地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原为大片的低矮平房和槐树林,北部地区则为低矮平房区和一处小游园。整体环境显得非常杂乱,唯一让人欣慰的是临近八达岭高速路一侧成片的槐树林及小游园内的二十余株白蜡与法桐。
整个公园的规划所体现的是将“运动”融入“自然”之中,着重突出人的参与性。
同时,依据绿地现有性质及地理位置,对公园定位分析如下:(1)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马甸公园性质为城市公共绿地,是小月河槭形成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它的生态意义。公园应以绿为主,以林为主,为周围居民保留一块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保留并结合现有的树木,营造绿色景观及林下活动空间。
(2)公园周围居民众多,这就决定了公园应该以人为本,为周围居民创造足够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成为附近居民运动·休闲·健身的绿地园地——设计中“景观”主线与“运动”主线紧密结合,将“运动”融入“自然”之中,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方便快捷·环境优美的现代休闲活动空间。总之公园四周高楼耸立,公园内有碧波荡漾的水面,绿荫下有运动设施,老人在林中散步,青年在球场内运动,儿童在场地中嬉戏———这就是马甸公园的理念。
设计内容
围绕“自然与运动和谐共处”这个主题,我们进行了详细规划,结合广场·水体·园路·地形等景观要素,合理的设置了各种运动项目和休闲健身活动设施,为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不同活动空间与绿地自然结合,相互渗透,在提供健身场地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真正将“运动”融入“自然”之中。
按照不同的运动·休闲内容,马甸公园共分为八个功能区,即中心动感广场,亲水广场,欢乐谷,趣味活动区,场地活动区,林荫及跑道,健康步道与林间休息铺装,器械活动区。
中心的动感广场:
作为连接全园南北绿地的大中心广场,其位置决定了景观和功能的重要性。广场既是公园的景观中心,又要满足节假日及活动时人流的集散要求。同时在平日又能成为青少年轮滑的好去处,最后一椭圆内套圆形的平面构图,椭圆意味着有序的流动,而原则是中心的和稳定的。以六块颇具动态的置石和环形喷泉构成的圆形中心是视觉的聚焦点,同时喷泉水池又是园中水系的源头,而弧形的台阶·坡道既给轮滑爱好者提供了动感和趣味性强的场地,又可以作为中心广场的看台。白天,人们可以在这里观水景·轮滑·放风筝:到了傍晚,陪着华灯,人们又可以在广场中央翩翩起舞。
亲水广场:
亲水区,缘自中心广场,向北延伸,由小桥·曲水·浅溪及跌水雾喷等景观要素组成,营造一处自然·亲切·简介的亲水空间。设计时在细节上做了一些处理,如池底镶嵌青蛙·螃蟹等小动物的抽象浮雕,池中设置感应喷水柱等小品。沿着水边,则布置有花池与围树座椅等休憩设施。
欢乐谷:
考虑到空间分割,通过地形设计,设计了一处下沉空间,同时又做为水体的收尾。此处原有5棵白蜡和一株栾树,设计是精心调整平面,全部予以保留,并结合条石形成了良好的绿色景观氛围。溪水层层跌落,汇成一湾浅池。利用自然高差设置的滑梯和攀爬桩顺坡而下,充分体现了与自然的完美的完好结合,活动设施本身也成了景观的一部分。
欢乐谷里是孩子们的天堂,滑梯,爬桩,跷跷板,吊桥。。。秋千荡漾着欢笑,在沙坑里叠出童话中的城堡。
趣味活动区:
趣味活动区中的设施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它们源于自然又融入自然,原木做的木桩,平衡木,钢质的爬梯,弹簧桩,卵石铺成的健足场地,一切都那么亲切,那么随意。绿树成荫,相映成趣,人们在趣味中充分体验健身的快乐。
运动运动区:
场地运动包括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等转向场地。这些场地较好的融入了绿色环境中,人们在挥洒汗水的同时,还可以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篮球场地除了提供一个标准场以外,还设置了一些趣味性的投篮架,它们以新颖的外观和亮丽的颜色形成了公园的一组有特色的景观。
林荫道及跑道:
公园的一级园路连接起各个功能区,它发挥交通作用的同时也为喜爱跑步的人群提供了锻炼的最佳场所。再从鱼的树荫下,在起伏的道路中,仿佛是在大自然中慢跑。
原有小游园保留下来的行道树是笔直的两行白蜡,与公园的自然是种植规划并不协调。但将50米跑到放入其中,感觉发生了变化,整体和谐了,好像原本如此。当清晨的朝霞从枝叶间在配红跑道上洒落时,跑步是一种享受。
健康步道与林间休息铺装:
斑驳的竹影·白色的砂石,在花岗岩·
原木构造的步道上行走,健康从组下开始。
林间休息铺装则利用林间空间及道路局部扩展,形成较为灵活·随意的空间,是主题空间的有益补充。人们在这里可享受·可众乐,可以在小空间里静坐·休闲,闲聊,也可以在较大的林间铺装上练太极拳·跳舞·扭秧歌。
器械活动区:
在一块现状大树比较多的场地作为器械广场,在林下安置器械,营造了一个凉爽的健身氛围。健身器械,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民健身活动中不可或缺发的一项内容,但器械本身又是一种人工味很浓的硬质景观,难免会破坏公园的自然景致。设计师把铺装形势与树池的形状以及器械的位置综合考虑,整体进行设计,同时可以选择了蓝色作为器械的外观颜色,使其更好地融入环境,创造一处清爽宜人的健身场所。同时,按服务对象将场地分为两类:一类为中老年人提供健身的器械:另一类则为青年人提供力量型的器械。
种植设计:
公园内现有树木原则保留,局部作一直调整,全园中之风格选用自然组团种植。
东侧八达岭高速路绿化隔离带保持现状,加种针叶树,如油松,云杉,桧柏等;林下加种耐阴灌木和地被,如珍珠梅,金银木,沙地柏及丹麦草等,以隔离噪声。
中部以北京乡土为主向西延伸绿带,并结合各景区进行合理配置,起到强化景观特色和围合空间的作用。主要树种采用国槐,洋槐,白蜡,栾树,油松,桧柏,银杏,垂柳,丁香,木槿,碧桃,连翘,红瑞木,月季,迎春等。
西侧临近居住区,为半开放空间。主要为落叶乔木,修剪色带以及疏林草地,适当点缀玉兰,西府海棠等春花植物,以满足人们的活动和视野要求。
双秀公园简介:
双秀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太平庄,北三环路南侧。面积6.4公顷。是北京市向建国35周年献礼重点建设项目的十个公园之一。公园由中国式园林和日本式园林两部分组成。双秀公园是北京市里惟一一座有日本风格的园林建筑。因为日本园以水秀山清著称,故取名“双秀园”。1984年建成开放。园内的山石和建筑材料是日本友人所赠。园内建筑造型古朴,别具韵味的亭、桥、中堂依山傍水,池中龟岛、鹤岛象征吉祥
双秀公园东门外南行十几米,穿新风北街路东有一片小树林,标牌介绍为绿树林绿地。其实这里一棵松树没有,清一色的柏树,树围不足二尺,从树围推算大部分为中山林场时期所致。双秀公园于1997年又补植部分柏树。在它的北面1987年建起马甸南村住宅小区,南面近年也盖起了一片高楼。楼群当中唯一保留着不住10亩的一片小树林,皆因它是中山林场的林中之林:据民国时期的资料记载,这片小树林有他的专用名称——纪念林。
双秀公园中并从两种园林风格,一个是中国式园林,一个是日本式园林,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双秀公园的独特之风,即使是现在看来仍能体会出其中滋味,丝毫不亚于现代园林带给人们得舒适感和自然风!
中国式园林:翠屏落影是公园门区的假山障景,气势雄劲似如林,喷泉如玉树银花;含芳佳镜以宿根及多年生花卉为主,开朗的草坪为底色,并缀以亭廊、壁泉和艺术雕塑,意境含蓄;竹溪引胜园内回转的小溪,独特的曲桥、喷泉更有一番情趣;儿童游乐场是开展文化娱乐的场所
日本式园林:
翠石园占地1.26公顷。园内的山石和建筑材料是日本友人所赠。园内造型古朴,别具韵味的亭、桥、中堂依山傍水,池中龟岛、鹤岛象征吉祥。日本园捐赠者资料:谷村繁雄先生,为日本新泻谷村建设株式会社社长生,曾受日本军国主义指使侵略过中国。晚年为赎罪,更为发展日中友好事业,捐资相当于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山石、木料,均从日本运来,在双秀公园东北角建翠石园。小园造型古朴,日本风韵的亭、桥、中堂依山傍水,小池中龟鹤二岛象征吉祥。几年后,双秀公园又补种了数株樱花,使得小园更添日本韵味。
建筑风格:双秀取中国园林之清雅俊秀和日本园林之山清水秀。日本新泻县谷村繁雄先生,60多年前曾受日本军国主义指使侵略过中国。晚年为赎罪,更为发展日中友好事业,捐资相当于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山石、木料,均从日本运来,在双秀公园东北角建翠石园。小园造型古朴,日本风韵的亭、桥、中堂依山傍水,小池中龟鹤二岛象征吉祥。双秀公园又补种了数株樱花,使得小园更添日本韵味
双秀公园亭式构造相当的简洁,又支柱梁组成骨骼。其下由台基支撑非承重的墙,由泥灰和带推拉隔断的木结构所组成。开放式的游廊提供了空间的过渡。具有独到的生气和深奥的纯洁特点及与环境相统一协调。亭子四坡的顶上,有宽大的飞檐翘起,其下部则有复杂的精致的斗拱,石材与中国相似多被用作基础,台基和具有防御作用的墙体。大多数均采用正规的轴线规划,也是木构架为主有较大的飞檐翘起,另外还有园林,雕塑,等景观陪衬,洁,美观。各细部装饰特别精细,标准,在某些方面都达到一定的层次。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构造都体现了与周围环境向协调的自然风格:轻质的半透明屏风,设计简朴,装饰巧妙均衡,用料朴实的室内空间可划分成若干段,内部布局则有严谨的模数规制,施工也极讲究法度。而木工则在设计独特接头方面心灵手巧。这些都体现了日本人民讲究高精尖方面独有的追求与特色,以及善于吸收外族文化,艺术再结合自己风俗特点进行加工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魅力。
所以,从双秀公园建筑上看,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建筑形式上都表现了与中国相类似的自然主义风格以及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风格,从而形成了一种体系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特色,为后人所叹服。它的主题则是: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自然,人,建筑的完美统一,无论从建筑的哪一个侧面去观赏,去评价都是如此。以及独有的人文主义,建筑为人而做,一切都以人为中心的特色,另外在选址,构成,施工等方面都表现了与西方建筑特色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人类建筑的又一派别,即东方建筑风格。
双秀公园包括日式“翠石园”和中式的“荟芳园”,故称双秀。
翠石园:占地1.26公顷,在东北隅,园内的山石和建筑材料都是日本朋友所赠。巨石横卧,山泉涌流,有沿路而立的日本方亭式柱灯,在池中架着木制小拱桥和独立着两座石岛。山顶上矗立有结构简朴、属日本式造型的棕顶桐油色木制小亭,山下绿池中建有古朴、低矮而又宽绰的木制敞厅。显示出岛国日本建筑特色。设计者中根金作(1917-1995)是日本著名的造园家,设计过举世闻名的足立美术馆庭院。翠石园在他一生300座园林中也许不算什么,但这座日本园林的精品,全北京只此一家。翠石园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在表现自然时,中根金作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双秀公园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双秀公园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设计者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双秀公园虽早期受日本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荟芳园:荟芳园内景点山石玲珑,布局奇巧,间有垂瀑、曲径,一派中国古园风貌。主要包括翠屏落影、含芳佳镜、竹溪引胜等,翠屏落影是公园门区的假山障景,气势雄劲;含芳佳镜在草坪上缀以宿根及多年生花卉;竹溪引胜有小桥流水喷泉,别有一番情趣。荟芳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
荟芳园清幽恬静,凝练素雅。小巧精致,清雅素洁,不用花卉点缀,不用浓艳色彩,一概运用统一的绿色系。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空间上,对园内的植物进行复杂多样的修整,使植物自然生动,枝叶舒展,体现出天然本性。庭院角落的植物与组石,园林中的山景、小溪以及园中的树木,无不与中国的人文相适应。日本人对细部设计表现出其对中国的情谊,从而使得其设计作品更富有魅力,更耐人寻味。其细部处理方法对中国现代景观园林建设很有借鉴作用。至少设计者通过对双秀公园的设计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人改造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仅仅是绿化,景观不能仅仅是填补规划图纸的空白,重视视觉效果而遗失了景观功能。要尊重自然在人的作用下发展和演变的规律,适应甚至推动自然发展,使改造自然与原生自然和谐统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景观设计即体现于此。
颐和园实习报告 紫竹院实习报告 马甸公园实习报告 三天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园林设计实习报告姓名:阮旭学号:201120523201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
和 谐 家 校 合 创 辉 煌泰兴市马甸初级中学 2012年10月7日马甸初中是滨江镇马甸社区内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部分家长对学校不信任,不理解,学校工......
某某单位实习报告——若单位名称很长,可在此处写上副标题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200-300字的概括。关键词:3个英文题目Abstract:Keywords:目录 摘要 Abstract: 11.1… 22.1 … 33.......
马甸村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我们马甸村地处原马甸镇集镇区,古马干河穿村而过。全村总户数329户,总人数1588人,外来及挂靠人口达1222人,耕地面积289亩,有4个村民小组,在编干部5名,大学生......
马甸初中电教工作总结本学年电教中心结合学校的结构特点,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实效、分层推进的工作方针。加快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和电教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