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_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时间:2020-02-28 08:10: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实习报告】

西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西北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西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院系: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 实习时间:2014年8月8日——2014年8月20日 带队老师:王淑琴、郭太平

实习路线:临汾——西安(翠华山)——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嘉峪关(长城)——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兰州(刘家峡水电站、丹霞地貌)——银川——太原

实习目的:通过为期半个月的实习,让同学们实地参观、考察西北地区的各种地貌、地质构造,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一个实地的了解;同时,也不断培养学生们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精神。

前言

8月7号晚上从学校出发,8号早晨到达西安,一下火车看到西安的古城墙就迫切地想去走近它、参观这座古城,再想到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左右我们将依次到达嘉峪关、敦煌、兰州、银川等等,我就更加激动了,我是多么期待能够领略 一下西北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大西北,我来了!

第一站 西安翠华山

西安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河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市相接;西以太行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凌阳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相邻。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秦岭山脉横亘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二、地貌特征

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脉,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以及众多支流冲击而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翠华山基本概况

一、翠华山国际地质公园简介

陕西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山崩地质遗迹。总面积29平方公里,山崩总体积约3亿立方米,目前在保护中初步开发1.5平方公里。翠华山山崩地貌类型之全,保护之完整典型,为国内罕见,堪称“山崩地质博物馆”,在研究秦岭和关中平原形成历史及山崩地质作用类型上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池东南 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这里风景优美,清雅幽静,为西安远郊夏日避暑,游览胜地。1992年批为“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推荐入“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

二、翠华山自然景观

堰塞湖共有三处: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山崩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第二站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杨凌基本概况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国家19个部委和陕

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陕西省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方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自1997年成立后,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杨凌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基本概况

一、博览园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位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博览园是学校在整合科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博物馆群,全面、系统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二、展馆介绍

动物馆:

镇馆之宝是一只披毛犀,生活在距今240万到1万年前,然后进入里面展区是动物分类,将动物分为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又分为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在珍惜动物展厅看到有金毛扭角羚、金丝猴、朱鹮、大熊猫、水鹿、藏羚羊、秃鹫、雪豹等。最大的肉食动物——棕熊,林麝可以分泌麝香。动物结构与功能展厅介绍了动物的系统,具体有被皮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最后一个展厅介绍了一些人和动物相互关系的资料,有胚胎移植工程、胚胎分割技术、动物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等等。土壤植物馆:

土壤馆中展出了五色土、杨凌分布的土主要为人为土,因为农耕历史悠久,土壤人为化程度高,人为土分布广。全国的土壤分为东北土壤、东南土壤、中部土壤、西部土壤、西南土壤五大区域。另外介绍了一些土壤肥料方面和土地退化问题。植物馆也分类介绍了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低等植物又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苔藓植物。在热带温室中见到的植物有金钱榕、橡皮树、菜豆树、花叶垂榕、绿萝琴叶珊瑚等。还有中国鸽子树——珙桐。农业历史博物馆:

从一万年前原始农业开始介绍,有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以及当时农作方式与作物。农作耕具经过木制—青铜—铁质的演化到后来先进的省时省力的各种大型耕作机器。还有各种水利工程,以都江堰为杰出代表。蝴蝶馆:

温室中养着各种蝴蝶以及其喜爱的植物。昆虫博物馆:

是中国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在3亿5千万年前产生,昆虫只有六条腿。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触角、听器。馆中展览了世界各种昆虫和珍稀蝴蝶标本,让人目不暇接。

第三站 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基本概况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嘉峪关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 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第四站 敦煌 敦煌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东经92°13′-95°30′,北纬39°53′-41°35′。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二、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敦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极端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9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2天。

鸣沙山月牙泉基本概况

一、鸣沙山简介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一、月牙泉简介

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彻”。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陈运和诗赞这儿:“月牙泉是鸣沙山的逗点 鸣沙山是月牙泉的余音 终于,戈壁上才出现成功者的合演”。

莫高窟基本概况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一千六百米。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敦煌西200公里处,分布区长宽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长200~300米。又名三陇沙的地名始见于汉代,位置在古玉门关外,丝绸之路北线由此通过。三陇沙雅丹地貌,其走向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和玉门关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区,因其怪异特点,故有魔鬼城。

二、雅丹地貌简介

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其整体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城堡内城墙、街道、大楼,广场、雕塑。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昂首屹立远眺的金孔雀、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像大海中乘风破浪的船队、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在这里你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

不同的时间进入雅丹地貌群,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清晨走进雅丹地貌,旭日东升时,登高远眺,点点朝霞,金光四射,气象万千;中午走进雅丹地貌,头顶太阳高照,身边怪影重重,千奇百怪的雅丹群中,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傍晚进入雅丹群中,巨大的红日悠悠西沉,身边徐徐清风,头顶霞光灿烂,给人美的享受。

敦煌的雅丹地貌面积大,造型奇特。正如地质专家所言“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2001年5月敦煌雅丹地貌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雅丹地貌地质公园。2003年8月20日,敦煌市举办“千年阳关寻梦,金秋敦煌”活动期间,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正式揭牌开园。

第五站 兰州刘家峡

兰州基本概况

一、兰州简介

甘肃省省会,是中国西北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中国18个铁路局之引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兰州是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二、地理气候

兰州市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即北纬34°,东经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3℃。

刘家峡水库基本概况

一、水库简介

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距兰州市75公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七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

水库东起刘家峡大坝,西至炳灵寺峡口,呈西南--东北走向,南接东乡、临夏县,北连永靖县,湖岸线长55公里,水面最宽处6公里,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里,蓄水量约57亿多立方米,正常水位1735米。水库湖面辽阔,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水质好,无污染,是甘肃省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上度假旅游胜地。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态观光地,也是游览炳灵寺的必经之地。向阳码头以东,10里河岸白沙展露,绿柳婆娑,被称为“十里柳林”,景观奇妙,带给人一种回归自然、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氛围。

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右岸台地上,建筑有长700米,宽80米的溢洪道。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57亿度。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三、水库生态形势

刘家峡水库由于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淤积于水库中,整个水库的实际有效库容已由建坝时的57亿立方米减少到42亿立方米,损失库容15亿立方米,严重地威胁着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由于刘家峡库区沿岸植被稀少,水库岸坡经常发生滑坡、崩塌,水土流失极其严重。近年来,库区沿岸的永靖、东乡、临夏、积石4县和临夏州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但刘家峡库区生态形势仍然严峻。

四、丹霞地貌简介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中上、白垩系红色陆相砂砾岩地层中、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陡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实习感悟:经过这次为期半个月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实习,我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在学习方面,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大

一、大二在书本上学到的各种关于地貌、地质的知识都运用到了实际,让我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切实的感受,让我的专业知识更加丰满了。

其次,在生活方面,旅途的跋涉锻炼了我的毅力,让我变得不怕辛苦,敢于坚持;同时也增长了我的生活知识,了解了西北地区各地的风土人情,扩展了我的视野。

最后,在与人合作方面,实习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更加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实习虽已结束但带给我的影响会继续存在。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例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例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 花江大峡谷 北盘江大桥 龙宫 格凸河考察时间: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

下载西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