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广告公司与跨国广告公司博弈现状和趋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本土广告公司与跨国广告公司博弈现状和趋势
一、我国广告业整体现状
从2000年经济回升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发展周期。到2008年,中国经济连续8年快速平稳运行。国民经济保持良好较快的发展态势,为广告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德国广告中央协会2008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广告业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11年中国广告业全年营业额突破3000亿元,占到GDP的0.66%。
广告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初具规模。作为一个经济依附性产业,中国广告业受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营业额保持了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0年—2011年平均年增幅为13%,高于GDP9.24%的平均增长率。2011年广告业全年总营业额增长率为14%。
总体来看,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恢复期和90年代的高速发展的成长期,2000年以来中国广告业进入了“高度成长”的新时期。
(数据来源:国家工商局)我国广告业的发展由低起点高速度向高起点低速度迈进,增长速度趋于平稳,行业的平均利润趋向稳定。然而,中国广告业存在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中国广告业的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中国广告业近几年的增长看,增长方式仍然是靠数量增长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没有质的飞跃。广告经营单位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广告营业额的增幅。以2007年为例,2007年中国广告经营单位增长率为20.6%,比总营业额10.68%的增长率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广告业集中度低,中小广告公司占总体的绝大多数,并呈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的局面。2006年,排在中国广告经营单位100强以外的大量中小广告公司,在总营业额中仅占有23%的份额,与其数量占比严重不匹配。另外,广告市场主体即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三者间的关系极不平衡,“强媒体、弱公司”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从2007年广告业统计数据看,四大传统媒体广告经营额占总经营额的49.1%,专业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额占39.55%。
二、本土广告公司与跨国广告公司的博弈现状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化运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广告行业作为连接企业与消费人群之间的桥梁,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广告公司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私营广告公司大量涌现,而国际4A广告公司也纷纷进军中国内地,广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目前,国际4A 广告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战略发展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其利用母公司在国际广告业界的影响力,获得大型跨国公司世界范围内的全案代理,由中国国内的合资广告公司进行本土化的执行和中国市场的策划。因此,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跨国公司广告业务基本上被这些国际4A 广告公司垄断。本土广告公司最多只能获得二级、三级的代理。在此基础上,国际4A 广告公司还利用其在资本、人才、经验上的优势,对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广告业务开展了激烈的争夺。
1.广告巨头抢滩中国市场,跨国广告公司全面提速
跨国广告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部署在中国的扩张。2005年12月,中国广告业完全对外开放后,跨国广告集团在中国的扩张全面提速。主要表现为跨国广告公司加大对本土广告公司的并购,通过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业务互补,建立全面化的本土网络。
全球最大的广告、媒体和传播领域控股集团omnicomGroup正式宣布在上海设立中国第一家办事处,而刚刚加盟不久的“中国公关之父”杜孟也被搬来坐镇上海,并启用了中文名称“宏盟集团”。omnicom一向在广告界处事低调,然而,该集团旗下却拥有一批声名显赫的子公司。其中,天联广告(BBDO)、恒美广告(DDB)、李岱艾广告(TBWA)位列全球十大广告公司;OMD是全球最大的媒体专业服务公司之一;福莱公关及凯旋先驱位列全球七大公关公司。这些巨头均已纷纷扎根中国。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omnicom在行动中已经表露无遗。2002年美国WPP集团入股上海广告公司标志着跨国广告公司拉开了收购本土广告公司的序幕。据统计,截至2006年5月,全球五大广告集团在华有合资公司38家,其中WPP集团19家、奥姆尼康集团5家、IPG集团6家、阳狮集团5家、电通集团3家。一方面,跨国广告集团通过对本土优质广告公司的并购或结盟,加大在中国的扩张和渗透,扩展业务范围,以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长的互动行销业务和互联网广告市场,跨国广告公司或者建立独立的互动行销部门或分公司,或者通过并购小型互动行销公司的方式来创新服务。2006年5月,WPP集团收购中国最大的网络广告代理公司之一的北京华扬联众广告公司。2007年7月,阳狮集团收购中国最大的互动营销公司CCG(广迅先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另外,跨国媒体购买公司也在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降低购买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2000年,WPP集团将旗下媒体品牌传立、迈势、尚扬等并入群邑,成立控股公司;2006年6月,阳狮集团通过整合旗下实力传播、星传媒体成立博睿传播;博睿传播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购买代理机构。
2.内外压力十分之大,本土广告公司遭遇瓶颈
跨国广告集团的竞争,对本土的广告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就当前而言,无论是资本还是专业服务能力,跨国广告集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有资料显示,2005年外资广告公司的平均经营额为4000万元,是本土广告公司平均经营额的6O倍。据《现代广告》杂志和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联合调查报告显示,最近10多年来,外资广告公司已几乎包揽了我国广告经营总额前五名的所有席位,即便在第六名至第十名里,国内本土广告公司也只能占据2至3个席位。根据中国广告协会数据,2006年至2010年中国广告公司营业额排名中,前十名绝大部分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数据来源:中国广告协会 上表单位:万元)
与外资广告公司专业化、集团化形成对比的是,虽然近几年上海市个私广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占据了市场最大份额(53%),营业额逐年上升,但从规模上看,却呈现出小、散、乱的现象,户数从2006年的14117户激增到2007年的25340户,并没有形成相应规模,各自为战,且每户平均营业额逐年下降,2007年平均每户营业额仅为61.68万元,与外资广告企业相差甚远。
面对跨国广告公司的威胁,本土广告公司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力图寻找新的出路。本土大型综合广告公司主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入理解,提升与跨国广告公司相比的策划与创意优势。本土媒体代理型广告公司(包括户外广告代理)加紧抢占资源,跑马圈地,发展速度较快。2007年广告经营单位前10强中,媒体加户外广告公司占了一半,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本土公司。一些本土中小广告公司则选择了专业化发展方向,专注于提供某项业务,或在某个行业精耕细作、提高竞争力。在白酒、保健品、房地产等领域已涌现出一大批业务精湛的本土广告代理公司。新概念分众媒体和数字化媒体代理公司则通过资本运作寻求生存空间。2006年,健康传媒、好耶广告、分时传媒等新媒体广告公司相继成功融资;2007年,大量互联网视频、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公司获得风险资金。
三、本土广告公司与跨国广告公司的博弈趋势 1.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要求整合资源竞争
由于新媒体不断出现,传播环境空前复杂;而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单一的广告已无法有效地到达消费者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告主急需采取新的传播模式、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来到达消费者,以实现品牌传播的需求。广告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空间受到新的营销工具的挤压。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也为了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帮助广告主更加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广告公司不仅要能够提供传统的广告服务,还需要整合公关、促销、直销、互动行销等多种传播工具,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目前,一些跨国及本土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均已意识到广告主的整合传播需求,开始由专业广告代理或媒介购买向整合营销传播代理转型。媒体形式的演变带来了广告形式的改变,依托于新数字媒体的广告形式因具有一对
一、互动性强的特点而承担着广告与行销的双重功能。依托互联网、手机等数字新媒体的广告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一对
一、互动性强,适合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直接销售,因此成为精准营销形态的一部分。依托互联网、手机的搜索搜索引擎广告、富媒体广告、网络分类广告、博客广告、移动互联网广告等都是基于消费者特征数据基础上的个性化、精准化营销模式。因此,媒体形式的演变意味着以媒体为载体的广告形式外延和功能的扩大。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外延和功能的扩大也将加快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的进程。
而在这之中,最明显的竞争将出现在新媒体的开发和使用中。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2011中国网络广告蓝皮书》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2011年达35.7亿元,2012年将超越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媒体,与电视广告收入的差距也将逐渐减少。而其中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表现最为强劲,2011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4.3亿,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34%达到851亿。
基于易观智库对移动互联网持续研究,预计2012年市场用户规模及从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有机会在2012年突破6亿,并且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继续延续2011年的增长速度。
LBS移动广告平台Vpon发布的国内第一份关于LBS移动广告行业的数据报告。报告显示,LBS移动广告受众在2011年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受众的总体接受度逐步提高,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75%。
基于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广告,即将应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接触习惯称为广告公司的争抢资源,以及技术开发等主要的方向。
2.广告公司走集团化与专业化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国广告集团的经营重心随其全球客户的战略转移而向中国倾斜。近年来在中国的一系列并购行为,表明跨国广告集团在中国的扩张和渗透力度在逐年加大。面对跨国广告集团的大举进攻,本土广告公司急需改变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现状。集团化是中国广告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本土广告公司高度分散、高度弱小,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广告服务水平整体不高。通过建立广告集团,可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新世纪以来,面对跨国广告集团对本土广告市场的激烈争夺,本土广告公司已经开始出现集团化的趋势。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广告业的集团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广告公司跑马圈地、抢占广告媒体;二是广告公司自主经营、逐步扩张;三是强势媒体向广告延伸。第一种模式主要表现在户外广告领域,某些户外广告公司通过对户外广告媒体的垄断形成网络和集团,白马广告集团和TOM.COM是最典型的代表;第二种模式主要是广告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投资和资源整合,形成传播集团;第三种模式是强势媒体依托媒体优势组建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直销公司等形成传播集团。分众传媒跨专业、跨领域的一系列并购已初步显示出其打造中国本土传播集团的战略目标。无论如何,集团化已成为中国广告业发展的主流,是未来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大趋势。
本土广告公司要应对竞争,除了依靠组建广告集团提高综合实力以外,走专业化的道路也是出路之一。目前广告行业的内部分工已经高度细分化,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媒体发布等已有专门的分工,但各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还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以专业取胜,通过充分的专业化赢得客户的信任。目前不少中小广告公司为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已经开始寻求业务转型、改变经营战略,以某一专业服务见长,或专注于某些行业,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来提高竞争力。
中国八大本土广告公司不可否认,广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中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而这其中自然就涌现出了一批领军......
中国十大本土广告公司分享到:119.36.72.* 1楼不可否认,广告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中国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广告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而这其中......
目前合肥工商登记在册的广告文化传媒传播公司总数超过2000家,但是从2000年以来,并没有几家真正有所发展的广告公司,绝大部分徘徊在生存的边缘,为什么小广告公司的生存发展如......
普通本土广告公司与4A的差距?1~~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3-19 15:02作者: 卓越李鹏来源: 中国公共关系网很多年前好像王朔写了一部《广告人》,后来此书拍成了......
普通本土广告公司与4A的差距?1~~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表于: 2008-3-19 15:02 作者: 卓越李鹏 来源: 中国公共关系网www.daodoc.com 很多年前好像王朔写了一部《广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