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导游词(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普陀导游词”。
第1篇:常熟虞山导游词
常熟虞山导游词
【篇1:常熟导游词】
常熟导游词 常熟境内长江水流平稳。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福山塘、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琴湖等。人口民族 常熟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高山、拉祜等民族。全市总户数为34万户。总人口为103.8万人,其中男性50.8万人,女性53.0万人。全市共有非农业人口50.8万人,农业人口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1人。人均期望寿命为77.1岁。此外,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人员增多,常年流动人口保持在35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城镇化程度为51.2%。城市荣誉 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个县级市;同时还获得“遗产管理”单项竞赛第一名等称号。2007年12月5日,常熟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常熟位列第二名。行政区划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宋代,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元代改里为图。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二十三年,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调整区划。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为碧溪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合并为古里镇,虞山镇、藕渠镇、兴隆镇、谢桥镇、莫城镇、大义镇合并为虞山镇,虞山镇现设琴湖、方塔、兴福、虹桥、谢桥、莫城、大义7个管理区。常熟市现有10个建制镇、1个林场、2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虞山镇。辖镇为: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碧溪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附: 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0.06.20同意撤销常熟市碧溪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碧溪街道办事处,驻滨江新市区江南大道1号,管理6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
【篇2:常熟尚湖导游词】
尚湖景区导游词【图文beta4版】
入口
欢迎各位xx前来尚湖风景区游览,虞山尚湖风景区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之一。当地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讲一个因围湖造田而日渐抛废的农场,建设成为现在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并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
书写“尚湖风景区”这块匾的言公达先生是常熟人,言子后裔。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所建造的游客中心,这里能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等服务。
整个尚湖风景区由太公岛、山水文化园、荷香洲、尚湖水街、拂水山庄、杨柳屿六大板块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就有1000公顷。
太公岛: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公岛,太公岛是因姜太公而得名的。首先来说一说我们脚下的长寿桥。
长寿桥:
这座桥全长48米,两侧桥柱间都刻有些古体的“寿”字,据说姜太公活了139岁,所以这座桥上刻着139个寿字,如果没找到,那么请看脚下,这儿有幅百寿图呢,字都在图里面。与此同时,桥面上还刻有蝙蝠、寿桃、喜鹊、梅花、竹、牡丹等等图案,都寓意长寿,今天各位由此桥而过,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福寿安康!
【篇3:尚湖景区导游词(最新定)】
尚湖景区导游词[试讲稿] [入口(略微了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各位前来尚湖风景区莅临指导。虞山尚湖风景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把一个围湖造田,却土地贫瘠,日渐拋荒的农场,建设成现在已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并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
书写“尚湖风景区”这块匾的言公达先生是常熟人,言子后裔。现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造的游客中心。这里,将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包裹寄存、导游讲解、投诉意见反馈等服务。
整个尚湖风景区有太公岛、杨柳屿、拂水山庄、荷香洲公园、山水文化园、尚湖水街六大版块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就有1000公顷(10平方公里或15000亩)。[太公岛]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公岛,太公岛是因姜太公而得名。姜太公与尚湖的关系接下来就要讲到。首先讲一下我们脚下的长寿桥。
长寿桥(好好背)
这座桥全长48米,两侧的桥柱间刻有一个古体“寿”字。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活了139岁,所以这座桥上刻有139个寿字。您找到139个寿字了吗?没有,请看脚下,这儿有幅百寿图呢。
“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上面的字体不仅有篆、隶、楷、行、草、甲骨文,还有我国古代曾经出现使用过的鳍隶、燕书、西夏台书、易篆、古隶、古斗金文;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以及一些著名书法家的字体等等。好多字我们现在都已不识。但“百寿图”依然是人们争相观赏并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今天各位由此桥而过,“百寿图”一定会给你带来福寿安康!
除了百寿图桥上还有9幅石雕画,图案除了松、鹤、象、鹿、喜鹊、蝙蝠、梅竹、荷花、寿桃等象征延年益寿、福气安康图画外,还有更多的是牡丹和蝴蝶。“牡丹”常熟话(mao dan)。取牡丹之“牡”,蝴蝶之“蝶”,“牡蝶”之谐音岂不就是“耄耋
之年”意指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吗?这里的牡丹和蝴蝶也是象征长寿的意思。姜太公雕像(背)
前方是用花岗岩制作的姜太公雕像,雕像高4米。太公手执钓竿,正襟危坐,眼望远方,寓喻“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表现出姜太公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情操。姜太公的传说很多,人们往往认为他只是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其实不然,三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确有此人。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还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为此我们专门建了个馆介绍姜太公的事迹。接下来请参观“太公文化展示馆”。
太公文化展示馆(了解,)
展馆分为“史略篇”、“尚湖篇”、“流泽篇”三大部分。
有着“千古一相,百家宗师”之称的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因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齐国君主,成为齐国的始祖。常熟尚湖,原名西湖或山前湖,因姜尚避商纣王暴政,曾隐居虞山垂钓于此而湖得“尚”名。
史略篇 姜尚因生活穷困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却少年有大志,勤奋博学多能。姜太公军事思想的代表作有《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的策略、实践,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他不满纣王的荒淫无度,避居东海之滨,后又来到西周领地渭水之滨的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有香味的饵食,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钓竿,一边自言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姬昌(周文王)那里。姬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小虾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鱼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赶忙斋戒沐浴,带着厚礼,前往磻溪。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姜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太公在经国治军的行政管理上实施“六守三宝”和“九府圜法”。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农——其乡则谷足;工——其乡则器足,商 ——其乡则货足。
姜太公的“九府圜法”,九府: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掌财币之官。圜:均衡而流通。”就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姜太公的这些策略为周朝建立了严密的经济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成功地辅佐了周代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促使了周朝的强盛,也为后来齐国的强大及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尚湖篇 这一篇介绍了当年姜尚为躲避纣王隐居尚湖垂钓的史实,不是常熟人想把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改到了尚湖。
刚才讲了姜太公在陕西渭水钓鱼钓到了周文王。众所周知“太公八十遇文王”那末姜太公八十岁之前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我们从《孟子》、《史记》、《吴地记》、《中吴记闻》、《吴郡志》等这些史书和地方志上的这些记载可看到找到:姜太公为避纣王隐居东海之滨;太公是东海边的人;姜太公避纣就住在虞山的石洞里等等记载。常熟虞山古代称“海隅山”,即海边之山的意思。因后来仲雍墓葬在海隅山,才改名称“虞山”。常熟地理位置古代属东海之滨这在地图上一看就清楚。
既然姜太公吕尚居住在虞山,那他到虞山脚下的尚湖里去钓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一个喜爱钓鱼的人到哪里都喜欢钓鱼,钓鱼是为了卖钱解决生活穷困,还是自己 吃,或者是手持钓鱼杆实质正在思考深谋大略,这些我们就不必去深究了。我们说姜太公在常熟尚湖钓鱼,并不排除他在陕西渭水钓鱼遇到周文王这段历史。史书记载全国有多个姜太公垂钓过的地方,唯常熟尚湖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湖泊。这也足可证明姜太公与尚湖渊源之深。
流泽篇讲的是姜太公的伟绩名流千古,润泽百世。
太公曾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可见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他的“爱民”思想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王中,极其突出的。并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代王朝。
右边看到的是很多帝王对姜太公的追封,前面墙上看到的是由太公姜姓衍生出来的许多姓氏,一些稀少的姓,由此而找到来源。这边看到的是太公留下的一些民间习俗和传说:如“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符、倒贴的“福”字、八卦风轮、不倒翁等等。
“不倒翁”相传周成王做寿,各地诸侯敬献奇珍异宝。当时,身为齐国国君的姜太公想起东山岛海边上尖下圆的巨石,风吹而动却从来不到。于是,就按此原理做了一个不倒翁,寓意江山永不倒,献于成王。成王大喜,传旨文武大臣都要在桌上放不倒翁。后来,不倒翁的寓意由国运不倒延伸为官运、财运不倒,家运、时运不倒,文运、红运不倒等等,并成为玩具。姜氏延伸出来的姓氏,此处无,墙上有
放在屋脊上的“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这块装饰的诞生据说是太公的儿子丁公有关。姜太公怕过世后人们忘记了老祖宗,和发展蚕丝事业,便命儿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宫(天后即黄帝之妻嫘祖,她发明了养蚕),三皇殿(天皇太昊伏羲氏,地皇炎帝神农氏,人皇黄帝轩辕氏),把自己册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围,让他们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职,各尽职守,受享人间香火。通过神,教化人们,有所作为,忠君爱民,贤庶淫恶之人各得其果。
宫殿建成以后,太公已过世,长子丁公即位,亲自验收宫殿时,想起父亲,为国为民戎马一生,晚年封齐,仍为社稷操劳。在世时,被周天子称为“师尚父”,可死后没有封号。尚父封了天下诸神,商和周的死难文臣武将,也被他封了神,都塑像在这里,后人供奉。儿子想我也应把他塑在这里,让后代子孙祭拜,可是塑在哪里呢?冥思苦想了好多天。儿子认为他父亲不能与众神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黄子孙,应该守护着三皇五帝,于是就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远守护着祖宗,注视查看着诸神是否护国佑民,并掌风调雨顺之权,职福善祸淫之柄。后来各地盖庙时,在殿顶上,塑上太公爷爷。继而传到民间屋脊上也用此镇邪。因为姜太公是众神之首,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古船模型馆。
祈福台 前方这座登高望远的祈福台共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底层一侧是窗户,另外一层则是木式的展开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神仙分布图,在其中,大家能找到一位非常熟悉的人物就是姜太公,被尊称为“东华帝君”。
登上祈福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尚湖美景,汉白玉的如意等吉祥物更象征着百无禁忌,福禄长寿的意思,祝愿各位朋友福寿双全。
在祈福台外墙侧面有一副巨大的青石雕,名为《尚湖迎钓图》,把当年太公垂钓的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
台阶上还镌刻了十二生肖,具有民间风俗的趣味性。夏天这里是孩子们戏水的好去处,冬天却是轮滑活动的小型场所,真是美景娱乐好地方啊!
子牙亭 子牙是姜太公的字,亭用子牙命名寓当年太公来到尚湖之意。这幅镂空的木雕制品大家看看是什么字——“福”,完全用竹竿制成。“竹福”——祝福之意。
姜尚与麋鹿 看过了祝福,前方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石像“姜尚与麋鹿”。麋鹿是姜太公的坐骑,因其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名,故称四不像。这幅像是六韬思想的展示,您看太公手指青天,颇有隐居江湖的味道。[古船模型馆]
江南水乡河网交叉,我们的祖先用舟船代步,用舟船运输。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上交通工具木质舟船已大部分被铁制船舶所替代,一些古代的船型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简单介绍经历、成就)用他高超精湛的手艺制作了50多艘巧夺天工、形态各异的古船模型和仿真古船,使那些已是历史记忆的形象得以重现。这位老先生名叫韦文喜,今年(2010)75岁,常熟人,祖辈是航海世家。从小受家庭濡染,对古船情有独钟。他12岁跟二叔学习造船知识,16岁随船出海,既了解和掌握了木帆船航海的基本知识,又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常暗自揣摩船只造型、结构等,记于脑海,积累颇丰,为他日后研究古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
第2篇:桂林虞山公园导游词
桂林虞山公园导游词
【篇1:桂林虞山公园对城市文化传承论文】
桂林虞山公园对城市文化传承论文
摘 要:现代公园规划中必须尊重城市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巨大的城市魅力,才能生产和开拓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凝聚力。1 桂林市文化要素分析
自然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桂林市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空间,奠定了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随着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关注,桂林作为旅游历史名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生态意蕴,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山水生态之美延续着,成为人们思慕的地方。人文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诗词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2 虞山公园对桂林城市文化的传承研究 2.1 虞山公园对自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桂林的自然山水与生态文化在虞山公园内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南园为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保留了一大批古树,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与层层叠叠的小乔木、灌木等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虞帝庙的东侧保留了数株古菜豆树、古野柿树和珍稀的古桩珍珠岁汉松,还列植了5棵针松古桩,庙前广场的东面为一片广玉兰林。集雅园与虞帝庙隔湖相望,是一组内院式民居风格的建筑群。集雅园外的西南墙至公园外围墙间为非游览区,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古酸枣树,还新增了紫藤、楠术、红背桂等乔、灌类植物,极大丰富了景观层次。
【篇2:阳朔桂林导游词】
阳朔桂林见习导游词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参加由天下行国际旅行社旅游体验吧组织的桂林阳朔3日汽车团。首先由我介绍一下的车上最重要一位人员,就是我们的司机,xx师傅,我们这3天里在用车走行程的安全,都是由师傅照顾我们的安全,那么要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接下来作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全名是xxx,大家可以喊我x导。再接下来的3天里,就由我带领大家在桂林阳朔一起玩,一起疯,请大家记一下我的手机号码,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可能比警察叔叔赶来的速度还有快哦,我的手机号是xxxxxxxxxxx。
现在我要和大家说下3个要求:
第一点:请大家在车上吃的水果皮和垃圾,放进我座位背后的塑料袋里面,因为3天里我们都在用这辆车,大家都是大学生了,也不想在车上闻到异味,所以请大家注意一下公共卫生。
第二点:希望大家在之后的行程中,遵守时间集合或上车,如果有什么急事,请提前打电话给我,没有电话通知的情况下,我只会等候15分钟哦,还有就是大家记得我们的车牌号码xxxxx,什么颜色。如果在找我不到的情况下,就找我们的车。
第三点:就是我今天带领大家开开心心的到阳朔去玩,也希望开开心心的带领大家安安全全的回到学校,所以希望大家在行程中或自由活动的时间,多注意人生安全问题,也要多堤防小偷,如果有什么意外,要记得及时通知我哦。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行程:
第一天:
江钻石水道。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以秀丽的山水著称于世,早已闻名中外。它发源于“华南第一峰”---兴安县的猫儿山,流过桂林、阳朔汇入西江。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到了漓江后,我们从磨盘山码头上船,船下是碧绿的漓江,向上望是高山,云雾缭绕如仙境般美丽。江水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象一块碧玉,船在江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请大家往我左手看,这座巨大的山就象舞台上的帷幕,只要一掀开,漓江的风光就开始了;所以,这座山名“帷幕山”。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扬堤风光”,一片村庄,一片石子地,还有那长年碧绿的凤尾竹,一阵风拂过,有的凤尾竹似优雅的舞者,在江边手舞足蹈;有的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是漓江的重要风景。
船继续前行,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好似九匹马在山上奔跑,一匹匹体格健壮、肌肉丰满;有如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所以称为“九马画山”。曾经,有一位诗人用一首诗赞美过这奇妙景致“自古山如画,而今画如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过了一阵云雾,熟悉的一幕出现在了眼前,山上色彩斑斓的石纹,象一匹匹黄色的布倒映在水中,此处正好领略了“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原来,这就是有名的“黄布风光”,也是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
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希望你有机会再来细细游赏!下午16点左右我们驱车返回酒店,大家可以洗澡休息补充睡眠为晚上去西街的酒吧街 做好体力准备。第二天:
我们的游览线路为:银子岩——月亮山——十里画廊——遇龙河—桂林市区 08:30早餐 餐后乘车前往本行程最后一个景点【银子岩】
银子岩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贯穿十二座山峰,属层楼式溶洞,洞内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钟乳石,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宛如夜空的银河倾斜而下,闪烁出像银子、似钻石的光芒,所以称为“银子岩”。
月亮山是阳朔境内的奇景,它在高田乡凤楼村边,高达380多米。因为山顶是有一个贯穿的大洞,好像一轮皓月,高而明亮,所以人们叫它明月峰,俗称月亮山。
十里画廊位于谷城 南河龙滩东沟大峡谷,北起龙滩村,南至万兴村,全长28华里。峡谷蜿蜒曲折,时宽时窄,但谷地平坦。深谷像一条充满诱惑的画廊向前逶迤延伸。东沟大峡谷,山势陡峭,峡谷幽深,奇峰异石突起,秀林修竹满涧。明清时代民居、石墓碑、石岩洞、古山寨、五龙山天池宫、云霄洞,十里画廊内可谓步步有景,处处如画。
遇龙河位于桂林市的一条河,是指白沙世外桃源至大榕树工农桥段,长约16公里,宽38—61米,深0.5—2米,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遇龙河两岸山峰清秀迤逦,连绵起伏,形态万千,江岸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树木繁荫。遇龙河的水如同绿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鱼儿闲游,水筏飘摇,一一可见。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清新悠扬。
下午启程到桂林市区,晚餐自理.晚上可自行逛市区,感受国际旅游名城风情夜景!
第三天:
我们的游览线路为:外观象鼻山——虞山公园——大圩古镇——七星公园——肇庆
八点起床早餐后八点半游乘车前往桂林象鼻山门口,外观小学就认识的桂林市徽【象鼻山】 象鼻山原名漓山,又叫仪山、沉水山,简称象山,位于广西区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虞山公园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市区北部的北极广场和虞山桥附近,因其内有虞山而得名,又因其在市区北部所以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也是桂林历史的渊源地。
广西古代“四大圩镇”之一。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顺着漓江绵延2公里长,不宽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石板路两边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
七星公园景区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它被小东江流贯其间,占地面积600余亩,景点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七星景区是桂林市最大,游客最盛,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华景观的缩影。
【篇3: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桂林七星公园导游词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 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 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 上刻“毛泽东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 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 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 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 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 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 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 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 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 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 现已他移。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 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 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 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 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 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 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三将军墓 在普陀山半山腰的博望坪。1944年11月,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 的桂林防卫战中,第31军参谋长吕旃蒙、防山军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第131师师长阚维雍壮烈牺牲。1946年, 国民党政府建“三将军墓”以示纪念, 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均有题字。1982年重修, 墓地呈葫芦形, 宽16米, 长20米, 占地320平方米。忆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壮土墓旁, 1946年建。以纪念抗日阵亡将士, 抚今忆昔, 吸取血的教训, 亦名纪忠亭。高7.5米, 宽5.3米, 长4.2米, 面积22.26平方米, 为砖柱、单檐、尖顶、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凭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门“超尘净境”后的山坡上。原为普陀寺旧址, 1959年拆除全部旧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为红柱、粉墙、硬脊、翘檐、坡顶、绿瓦的2层楼阁式建筑。1层长17.3米, 深12米, 2层长度略小, 总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正屋开敝, 楼上四面开窗, 上有观景厅。普陀岩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尘净境”山门、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莱等一组错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闭的多变格局, 登楼观赏, 城市风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机。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积约150平方米, 呈不等边多边形。相传, 唐代地方官员在这里选石进贡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 视为“瑞石”, 镌刻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于其上, 钱藏宫中。李靖出任桂州
总管时, 唐太宗嘱咐他考查“瑞石”产地, 得悉产于普陀山, 敕命建庆林观, 并御书“庆林观”赐额。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峥嵘, 最为奇美, 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莱 园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侧, 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为亭阁式长廊, 红柱、坡顶、青瓦, 长16米, 宽6米, 顶高6.5米, 建筑面积96平方米。廊西有矮围墙, 可凭栏眺望城东佳景。山墙上有“小蓬莱”匾额, 亭柱分悬著名教育家马君武联句: “城中佳境, 常绕梦魂, 叹半世飘零, 遂与名山成久别;岭表旧都, 屡经离乱, 望故乡英俊, 共筹长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玑峰半山坳上,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柱、单檐、翘角、绿瓦、长方形仿古亭, 宽约4米, 长10余米, 面积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与米, 深180米, 面积2000平方米。宋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曾布, 性喜访奇, 元丰二年(1079)发现并开发, 辟为景点。宋刘谊《曾公岩记》详载其事。曾公岩是个迷人的山体地势配合, 宜于近观远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顾盼, 处处入画。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连。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宽2~15米, 深21米, 面积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观, 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阁, 后因避讳又改为玄武阁,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废, 抗战胜利后重盖, 1989年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别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结构, 飞角、单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阁西向, 均有“玄武阁”匾额。从偏阁登10数级石阶, 达正阁, 为8柱大厅, 前可凭栏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鹤洞,经四仙岩, 达名闻遐迩的七星岩。透过阁楼南窗, 可以看见明代浮雕《龟蛇合一》。
玄武, 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水神, 后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方四神, 其形象为龟或龟蛇相缠。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天然色泽, 雕成青灰色的龟、淡红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龟, 水母类,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鹤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间, 与四仙岩、玄武洞相连。洞高3~4米, 宽6~7米, 深23米, 面积150平方米, 呈圆管形。洞壁石纹如白鹤飞翔, 洞中一石柱, 如鹤腿, 故有白鹤洞之称。白鹤洞是从普陀岩、玄武洞进入七星岩的必由之路, 地势较高而曲折, 且洞内幽暗, 通过时自卑而高、由明转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岩, 给人以变幻无穷的神秘感。
四仙岩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与白鹤洞相接, 高7.3米, 宽4~13米, 深32米, 面积约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圆下平, 北连七星岩。洞口开阔、敝亮, 镌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岩内有4个石笋, 传说是日华、月华、星华与好事者开怀畅饮, 给岩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时, 岩口建有“簪带亭”, 早废。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栖霞亭。
普陀岩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侧, 高4~10米, 宽6~9米, 深15米, 面积约120平方米。普陀岩南北对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为斜坡, 有25级石阶, 分3级坡降, 中设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虚楼, 曾称碧虚洞, 楼早废。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个像米臼一样的天然石穴, 深约30厘米, 里面有积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与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适口。
飞来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寿佛洞南侧, 原听月亭故址旁, 因石无根, 传为飞来之石。高6.4米, 呈倒圆锥形, 上大下小。顶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语”二字, 为清人余心孺所刻。
朝云洞 位于普陀山西半山腰, 南有寿佛洞, 宽敝若厅堂, 洞口西向, 高3~6米, 宽3~4米, 长45米, 面积157平方米。朝雾迷漫时, 云凝洞口, 故称朝云。洞开拓于明代, 太虚和尚修磴道, 并于绝壁处建楼阁。洞口有清诗刻两件。
弹子岩 在普陀山北麓, 洞口高敝, 宽14米, 高6~9米, 宽4~8米, 深65米, 面积280平方米, 呈弧状。郦道元《水经注》说: “山甚及溪, 中有石若丸, 自然圆珠矣, 故山水即名焉, 验其山有石窦, 下深数丈, 洞上深远, 莫究其极。”宋淳熙间(1174~1189),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刘谆, “买地为圃, 隔桥筑亭, 仰观岩石, 如坐冷泉, 对飞来诸峰, 遂为桂林胜游之最”。壁间有宋代石刻多件。
留春岩 在普陀山北麓, 南距弹子岩50米, 高3.5~4米, 宽3~5米, 深18米, 面积69平方米。岩前一片平野, 春回大地, 满眼新绿, 令人留连。岩名取其“留取春常驻”之意。留春岩景色平平, 宋人梁安世等在岩壁留下的《乳床赋》, 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述钟乳石成因的科学论文, 指出“泉春夏而渗流, 积久而凝??以岁而计之, 十万年而盈寸”, 很值敝开。岩前有平台, 宋代曾建楼阁, 供地方官员视察春耕之用, 所以取名省春岩。宋刘希旦《省春岩》诗:“省春岩畔点春衣, 傍洞山泉浸洞矶”, “泥燕不来灯光寂, 野鹭孤飞带落晖”。写出了省春岩宁得游人赏柳。
双忠亭 在灵剑江葛老桥北,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用以纪念明未殉难的瞿式耜、张同敝, 故又名“双忠祠”。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 增加了浑融和尚、性因和尚和义士杨义等牌位。抗战期间被毁, 遗址尚存。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岩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详月牙岩诗宏: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月牙山景致优美, 山西沿小东江有石级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广寒阁、襟江阁等景观, 且均面临江面, 视野开阔, 桂林市景悉陈眼前, 游人莫不心旷神怡。石级下到山西南麓, 有龙隐洞、龙隐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胜。
月牙楼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层, 下为餐馆、小卖部, 中为素食馆, 上为宴会厅、观景楼。主楼长31米, 深13米, 总面积近1200平方米。楼后有架空的走廊与后山凉亭相通。整个建筑由楼、亭、廊组成, 高低错落, 起伏有致, 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历史, 独具一格。登楼品尝地方风味的同时, 还可以观览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桥、展览馆以及远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题诗赞美: “月牙楼是画廊楼, 八面奇峰豁远眸。毋怪楼中无一画, 画图难及白然优。”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岩, 名取随伴月牙岩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两次重建。为4柱、单檐、攒尖顶方亭, 长、宽各2.9米, 面积
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观景台挑出小东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遥看“花桥虹影”的最佳点。
月牙岩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宽1.5~3米, 深10.5米, 面积25平方米。在花挢遥望, 岩如新月。岩内, 清建有月牙山寺, 两层, 上为观音殿, 下为大雄宝殿, 毁于抗战烽火。1963年在旧址新建“小广寒”楼阁, 另建襟江阁, 以飞虹桥相连。在这里观景, 正如清人张宝描绘的: “螺峰远近堆千点, 雉堞回环锁万家。玉笋瑶簪山似画, 丹枫紫桕叶如花。”
小广邃 在月牙山月牙岩。1964年在月牙山寺旧址, 依傍岩穴形势筑成3开间2层仿古楼阁, 硬脊、坡顶、翘角, 上有飞虹桥与襟江阁相连, 建筑面积230平方米, 设旅游商品点, 是观景、购物的理想场所。襟江阁 在月牙山月牙岩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阁, 抗战期间破毁。后建成眺远楼, 1958年更名襟江阁;195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14米, 长宽各7.8米, 总面积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理论与历史研究室设计, 与小广寒统一构筑, 二者均为2层, 而襟江阁标高较高。小广寒横向构图, 6角耸立, 形成一隐一显,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横一竖的强烈对比。襟江阁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龙隐洞的风景道上, 北有花桥, 西北有老人、叠彩诸山, 下临小东江, 是游人必经之道, 又是观赏花桥一带美景荟萃的胜地。
骖鸾亭 在龙隐岩东侧的石台上, 名取韩愈“飞鸾不暇骖”诗意。《广西通志》载, 为宋范成大建, 后废。明复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记》详记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骖鸾亭前临小东江, 后陀山西北麓, 寿佛洞南侧, 与飞来石相邻。高7.5米, 呈不等边多角形。苍翠如玉屏, 清佟钧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揽月亭 在月牙山瑶光峰顶, 原名嘘云亭。襟江阁旁有登山道可达。本世纪70
第3篇:桂林虞山公园导游词
寻觅圣帝足迹追踪千载文明
饱览山水神韵游憩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 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张式《韶音洞记》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广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明周进隆题“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题“薰弦”二字,都表达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
舜庙遗址 在市区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庙建于何时无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史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京兆尹人李阳冰,曾合璧《舜庙碑并序》于虞山,此为记述舜庙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作,《舜帝庙碑》云:“虞帝祠在城东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泽之湾,盖莫详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辞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阁张侯式始行府事,奉奠进谒,仰视栋宇倾垫弗支,图像错陈造已淫厉。”于是“命撤而新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历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废,遗址尚存。
广西桂平西山导游词 ·桂林导游词 ·星岛湖导游词 ·广西漓江导游词
虞山大桥 位于叠彩区虞山以东约400米的东环路和北环路与漓江相交处。1986年1月兴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虞山桥是桂林市“七五”重点工程项目,为7墩2台等截面T型预应力简支连续公路桥,总长309.86米,宽20.5米,其中车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载汽--20级,拖--100级;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计,设计6级航道,通航净高4.5米。虞山桥是目前桂林市区横跨漓江4座公路桥中最大的一座桥梁,它的建成,沟通内外环线,实行人货车分流,不仅对缓减市区交通紧张、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桥型通透明快,结构简单实用,与四周景色相互补充,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景观桥。
第4篇:桂林虞山公园导游词
寻觅圣帝足迹 追踪千载文明
饱览山水神韵 游憩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 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 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odoc.com】
第5篇:常熟虞山风景区导游词
常熟虞山风景区导游词【篇1:常熟尚湖导游词】
尚湖景区导游词【图文beta4版】
入口
欢迎各位xx前来尚湖风景区游览,虞山尚湖风景区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之一。当地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讲一个因围湖造田而日渐抛废的农场,建设成为现在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并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
书写“尚湖风景区”这块匾的言公达先生是常熟人,言子后裔。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所建造的游客中心,这里能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等服务。
整个尚湖风景区由太公岛、山水文化园、荷香洲、尚湖水街、拂水山庄、杨柳屿六大板块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就有1000公顷。
太公岛: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公岛,太公岛是因姜太公而得名的。首先来说一说我们脚下的长寿桥。长寿桥:
这座桥全长48米,两侧桥柱间都刻有些古体的“寿”字,据说姜太公活了139岁,所以这座桥上刻着139个寿字,如果没找到,那么请看脚下,这儿有幅百寿图呢,字都在图里面。与此同时,桥面上还刻有蝙蝠、寿桃、喜鹊、梅花、竹、牡丹等等图案,都寓意长寿,今天各位由此桥而过,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福寿安康!
【篇2:常熟导游词】
常熟导游词 常熟境内长江水流平稳。主要河流有望虞河、福山塘、白茆塘、常浒河、元和塘、张家港、盐铁塘、耿泾塘等,湖泊有昆承湖、尚湖、琴湖等。人口民族 常熟人口以汉族为主,另有少数回、满、蒙、壮、白、高山、拉祜等民族。全市总户数为34万户。总人口为103.8万人,其中男性50.8万人,女性53.0万人。全市共有非农业人口50.8万人,农业人口5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1人。人均期望寿命为77.1岁。此外,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外来人员增多,常年流动人口保持在35万人左右。全市人口城镇化程度为51.2%。城市荣誉 1986年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先后获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个县级市;同时还获得“遗产管理”单项竞赛第一名等称号。2007年12月5日,常熟市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2010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25强,常熟位列第二名。行政区划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宋代,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元代改里为图。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二十三年,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调整区划。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为碧溪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合并为古里镇,虞山镇、藕渠镇、兴隆镇、谢桥镇、莫城镇、大义镇合并为虞山镇,虞山镇现设琴湖、方塔、兴福、虹桥、谢桥、莫城、大义7个管理区。常熟市现有10个建制镇、1个林场、2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虞山镇。辖镇为: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碧溪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附: 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0.06.20同意撤销常熟市碧溪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碧溪街道办事处,驻滨江新市区江南大道1号,管理6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
【篇3:尚湖景区导游词(最新定)】
尚湖景区导游词[试讲稿] [入口(略微了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各位前来尚湖风景区莅临指导。虞山尚湖风景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经过近30年的努力,把一个围湖造田,却土地贫瘠,日渐拋荒的农场,建设成现在已是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并正在积极创建5a级景区。
书写“尚湖风景区”这块匾的言公达先生是常熟人,言子后裔。现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第五届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南京航空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造的游客中心。这里,将为游客提供咨询、售票、包裹寄存、导游讲解、投诉意见反馈等服务。
整个尚湖风景区有太公岛、杨柳屿、拂水山庄、荷香洲公园、山水文化园、尚湖水街六大版块组成。其中水域面积就有1000公顷(10平方公里或15000亩)。[太公岛]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公岛,太公岛是因姜太公而得名。姜太公与尚湖的关系接下来就要讲到。首先讲一下我们脚下的长寿桥。
长寿桥(好好背)
这座桥全长48米,两侧的桥柱间刻有一个古体“寿”字。据史书记载姜太公活了139岁,所以这座桥上刻有139个寿字。您找到139个寿字了吗?没有,请看脚下,这儿有幅百寿图呢。
“百寿图”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上面的字体不仅有篆、隶、楷、行、草、甲骨文,还有我国古代曾经出现使用过的鳍隶、燕书、西夏台书、易篆、古隶、古斗金文;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以及一些著名书法家的字体等等。好多字我们现在都已不识。但“百寿图”依然是人们争相观赏并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今天各位由此桥而过,“百寿图”一定会给你带来福寿安康!
除了百寿图桥上还有9幅石雕画,图案除了松、鹤、象、鹿、喜鹊、蝙蝠、梅竹、荷花、寿桃等象征延年益寿、福气安康图画外,还有更多的是牡丹和蝴蝶。“牡丹”常熟话(mao dan)。取牡丹之“牡”,蝴蝶之“蝶”,“牡蝶”之谐音岂不就是“耄耋
之年”意指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吗?这里的牡丹和蝴蝶也是象征长寿的意思。姜太公雕像(背)
前方是用花岗岩制作的姜太公雕像,雕像高4米。太公手执钓竿,正襟危坐,眼望远方,寓喻“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表现出姜太公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情操。姜太公的传说很多,人们往往认为他只是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其实不然,三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确有此人。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还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为此我们专门建了个馆介绍姜太公的事迹。接下来请参观“太公文化展示馆”。
太公文化展示馆(了解,)
展馆分为“史略篇”、“尚湖篇”、“流泽篇”三大部分。
有着“千古一相,百家宗师”之称的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因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齐国君主,成为齐国的始祖。常熟尚湖,原名西湖或山前湖,因姜尚避商纣王暴政,曾隐居虞山垂钓于此而湖得“尚”名。
史略篇 姜尚因生活穷困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却少年有大志,勤奋博学多能。姜太公军事思想的代表作有《六韬》。《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的策略、实践,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他不满纣王的荒淫无度,避居东海之滨,后又来到西周领地渭水之滨的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有香味的饵食,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钓竿,一边自言自语:“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传到了姬昌(周文王)那里。姬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小虾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鱼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赶忙斋戒沐浴,带着厚礼,前往磻溪。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姜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姜太公在经国治军的行政管理上实施“六守三宝”和“九府圜法”。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农——其乡则谷足;工——其乡则器足,商 ——其乡则货足。
姜太公的“九府圜法”,九府: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掌财币之官。圜:均衡而流通。”就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姜太公的这些策略为周朝建立了严密的经济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成功地辅佐了周代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促使了周朝的强盛,也为后来齐国的强大及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尚湖篇 这一篇介绍了当年姜尚为躲避纣王隐居尚湖垂钓的史实,不是常熟人想把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改到了尚湖。
刚才讲了姜太公在陕西渭水钓鱼钓到了周文王。众所周知“太公八十遇文王”那末姜太公八十岁之前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我们从《孟子》、《史记》、《吴地记》、《中吴记闻》、《吴郡志》等这些史书和地方志上的这些记载可看到找到:姜太公为避纣王隐居东海之滨;太公是东海边的人;姜太公避纣就住在虞山的石洞里等等记载。常熟虞山古代称“海隅山”,即海边之山的意思。因后来仲雍墓葬在海隅山,才改名称“虞山”。常熟地理位置古代属东海之滨这在地图上一看就清楚。
既然姜太公吕尚居住在虞山,那他到虞山脚下的尚湖里去钓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一个喜爱钓鱼的人到哪里都喜欢钓鱼,钓鱼是为了卖钱解决生活穷困,还是自己 吃,或者是手持钓鱼杆实质正在思考深谋大略,这些我们就不必去深究了。我们说姜太公在常熟尚湖钓鱼,并不排除他在陕西渭水钓鱼遇到周文王这段历史。史书记载全国有多个姜太公垂钓过的地方,唯常熟尚湖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湖泊。这也足可证明姜太公与尚湖渊源之深。
流泽篇讲的是姜太公的伟绩名流千古,润泽百世。
太公曾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可见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他的“爱民”思想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王中,极其突出的。并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代王朝。
右边看到的是很多帝王对姜太公的追封,前面墙上看到的是由太公姜姓衍生出来的许多姓氏,一些稀少的姓,由此而找到来源。这边看到的是太公留下的一些民间习俗和传说:如“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符、倒贴的“福”字、八卦风轮、不倒翁等等。
“不倒翁”相传周成王做寿,各地诸侯敬献奇珍异宝。当时,身为齐国国君的姜太公想起东山岛海边上尖下圆的巨石,风吹而动却从来不到。于是,就按此原理做了一个不倒翁,寓意江山永不倒,献于成王。成王大喜,传旨文武大臣都要在桌上放不倒翁。后来,不倒翁的寓意由国运不倒延伸为官运、财运不倒,家运、时运不倒,文运、红运不倒等等,并成为玩具。姜氏延伸出来的姓氏,此处无,墙上有
放在屋脊上的“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这块装饰的诞生据说是太公的儿子丁公有关。姜太公怕过世后人们忘记了老祖宗,和发展蚕丝事业,便命儿子在於陵邑建立天后宫(天后即黄帝之妻嫘祖,她发明了养蚕),三皇殿(天皇太昊伏羲氏,地皇炎帝神农氏,人皇黄帝轩辕氏),把自己册封的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按方位塑在三皇殿周围,让他们在三皇的旨意下,各行其职,各尽职守,受享人间香火。通过神,教化人们,有所作为,忠君爱民,贤庶淫恶之人各得其果。
宫殿建成以后,太公已过世,长子丁公即位,亲自验收宫殿时,想起父亲,为国为民戎马一生,晚年封齐,仍为社稷操劳。在世时,被周天子称为“师尚父”,可死后没有封号。尚父封了天下诸神,商和周的死难文臣武将,也被他封了神,都塑像在这里,后人供奉。儿子想我也应把他塑在这里,让后代子孙祭拜,可是塑在哪里呢?冥思苦想了好多天。儿子认为他父亲不能与众神为伍,平起平坐,他又是炎黄子孙,应该守护着三皇五帝,于是就把姜太公塑在三皇殿的屋脊上,永远守护着祖宗,注视查看着诸神是否护国佑民,并掌风调雨顺之权,职福善祸淫之柄。后来各地盖庙时,在殿顶上,塑上太公爷爷。继而传到民间屋脊上也用此镇邪。因为姜太公是众神之首,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古船模型馆。
登上祈福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尚湖美景,汉白玉的如意等吉祥物更象征着百无禁忌,福禄长寿的意思,祝愿各位朋友福寿双全。
在祈福台外墙侧面有一副巨大的青石雕,名为《尚湖迎钓图》,把当年太公垂钓的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
八卦戏水池 太极八卦是道教的象征物,有驱凶、辟邪的神奇作用。而宋、元以来,姜太公已经成为了中国神坛上的全智全能、居众神之上的神主。在广大民众心目中,成为了驱邪逐鬼的神明,除暴安良的保佑神灵。所以眼前这个八卦戏水池又把太公的神灵形象表露的完美无余。整个八卦图一改守旧八卦的造型,用一青一黄两条阴阳鱼取而代之,周边还放置了8条小鲤鱼和尚湖门口那幅《九鲤祥荷图》遥相呼应,不仅道出了年年有余的寓意,也向来宾透露着尚湖的水产,这里是鱼虾蟹蚌的天堂。
台阶上还镌刻了十二生肖,具有民间风俗的趣味性。夏天这里是孩子们戏水的好去处,冬天却是轮滑活动的小型场所,真是美景娱乐好地方啊!
子牙亭 子牙是姜太公的字,亭用子牙命名寓当年太公来到尚湖之意。这幅镂空的木雕制品大家看看是什么字——“福”,完全用竹竿制成。“竹福”——祝福之意。
姜尚与麋鹿 看过了祝福,前方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石像“姜尚与麋鹿”。麋鹿是姜太公的坐骑,因其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名,故称四不像。这幅像是六韬思想的展示,您看太公手指青天,颇有隐居江湖的味道。[古船模型馆]
江南水乡河网交叉,我们的祖先用舟船代步,用舟船运输。随着科技的发展,水上交通工具木质舟船已大部分被铁制船舶所替代,一些古代的船型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简单介绍经历、成就)用他高超精湛的手艺制作了50多艘巧夺天工、形态各异的古船模型和仿真古船,使那些已是历史记忆的形象得以重现。这位老先生名叫韦文喜,今年(2010)75岁,常熟人,祖辈是航海世家。从小受家庭濡染,对古船情有独钟。他12岁跟二叔学习造船知识,16岁随船出海,既了解和掌握了木帆船航海的基本知识,又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船只。常暗自揣摩船只造型、结构等,记于脑海,积累颇丰,为他日后研究古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退休后,他全身心地投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虞山导游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虞山导游词精选欢迎各位XX前来尚湖风景区游览,虞山尚湖风景区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区之一。当地人民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讲一个因围湖造田而日渐抛废的农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常熟虞山的导游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常熟虞山的导游词虞山西鹁鸽峰北有小石洞,深3米,洞顶古树横卧而长,洞内泉溢成池,称洌泉,又名露珠泉;壁镌“天下名泉”。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常熟虞山的导游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常......
寻觅圣帝足迹追踪千载文明饱览山水神韵游憩虞山公园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