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现代企业文化与创新”。
中庸思想在现代企业的智慧
中庸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中庸为主的中道管理则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可以说,孔子的行动哲学,以“中”为基本哲学范畴。中庸之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尤为重要,如何尽职尽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得体适宜,必须运用中道的智慧。
“中”就是中正、中道;“庸”即是常、常道、常规。“中庸”即指把中正适度作为处理事物的普遍准则。“中”是有原则的。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庸”是有方法的,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选择最恰当、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但是《论语》并没有详细的解释这两个字。“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有三层意思,一是中庸即中用,用中的之意;二是“常道”;三是“平常”的意思。综合起来“中庸”意思是把过与不及统一起来,采取适时适度适宜的方法,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其中主要包含时中之道、执两用中的技巧、过犹不及的认知等智慧。
“时中”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蒙”卦的《彖传》:“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意思是说,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来行事,是符合蒙这个时机的。它要求我们把握契机,在适宜的时机中做出恰当适度的行动,这样事情才会顺利亨通。所谓“时中”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合乎时宜”,二是要“随时变通”。孔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指明“时”变了,执行就须依时而权变,以求其和。
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思大概是说,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过和不及效果都是一样的。不缺位也不越位,与此完全相合。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在位谋政。身在一个岗位上,我们首先要做好本分本职的工作,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身份职责,恪守职守,不能逾越上司与下属的界线。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中,尤其要注意“过犹不及”的问题,往往有些助理、秘书等职员,搞不清自己工作的辅佐性质,而越俎代庖,代替上司作抉择下命令,逾越了自己的本分。这是做法过分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缺位的情况。有些刚出社会的新鲜人,过于拘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且十分被动,工作没有热情,不积极主动,这些都会造成工作的缺位。因此,在处理上下级的关系上,不可以越位或缺位。必须时刻恪守自己的本分,在上司面前要谦虚,不可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智慧,或者卖弄,辅佐性质的工作必须把上司的意见放在第一位,服从 1
上司的安排命令,不可以走在上司的前面,否则你的上司会认为你太张扬骄傲。“执两用中”出自《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是舜执政的经验,深入百姓。掌握过与不及 两端,才能集中正确的意见,制订合理的政策。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各种问题的抉择之中,对一个问题总是会产生两种甚至多选的答案,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稳妥的中肯的答案,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智者叹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中者,无形无象,如何判定呢?我们必须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境来考虑。首先,工作要符合适时原则,时刻保持与时机的联系,与时俱进,把握契机,在准确恰当的时机中有所为。《说文》里,“庸,用也。”中庸的本意就是中用,也就是直接把执中而得的“中”拿来应用的意思。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是孟子对中庸的发展。他主张我们在执中的过程中要懂得权衡,变通。对此朱熹解释说:“执中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如果只懂得执中,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稳妥谨慎的答案,不懂得变通,那么这样与选择其中一个过分或不足的都没有区别。
中庸不意味着平庸,什么都不做,庸庸碌碌平凡过一生,中庸是在变中求得中和,变中掌握为我所用的时机。儒学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刚柔相济、统筹兼顾、情理均衡的价值追求“中”即是中正,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人首先站稳脚跟,摆好自己的位置。首先是你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安身立命的前提,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做起事情你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原则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要明确自身身份,忠于职守,然后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遵循适时,适地,适度的原则,懂得应变,随时机场合等转变而适当改变策略。在时代浪潮,商海浮沉之中,掌握应用中庸的智慧无疑是明哲之道。
在现代企业中,作为一位职员,必须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有对外的关系等等。首先,无论何时何地,他必须坚持诚性,始终对本公司忠诚不二。诚性是作为一个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庸的本质是诚性的守恒。儒家典籍《中庸》中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固然讲“不易”,但不是不讲变易,而是要把诚性作为变化中的不变性,这才是在变化中“不易”的价值所在。反过来说,坚持诚性是为了更好地变易,否则讲诚性就没有实际意义。真正的诚性是应该做到生命不息,变革不止的。变易也不是顺其自然式的被动应变,而是主动求变。在主动求变或者在企业管理“变法”,使企业更加包容,不断出现质的跃迁。当然,对于企业实施变革时存在着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不能等闲视之。依靠诚性正有助于消除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保证
在变法图强中沿着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庸是不断超越自我,是更加包容中的本色犹存。在不断变法图强中始终能够做到不违背诚性的“天性”,就有助于将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基业长青。
在变革的利益冲突面前“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中庸之道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这不是要当和事佬、和稀泥,甚至丧失原则,而要凭着诚性。出于公心统筹兼顾。企业的每一次变革,在内部都面临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管理者自己也面临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考验;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促使企业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都会极力推荐或者力主自己认为合适的决策方案;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管理者要站稳自己的立场,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做出更为客观的决断。我们在现代企业中所讲的诚性不是愚忠,不是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亲亲疏疏、尊尊卑卑、长长幼幼的“差序格局”,而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上的职责和职守,其特点是重平等、重理性,坚持的是普遍主义原则,不能形成特殊主义的内部人利益本位。在这个意义上讲,能否“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正是管理者或者执行者是否具有诚性的表现。
作为一名职员,只关注本位工作,只做好本分,只懂得按照规章制度,只懂得服从上级安排,那么这不算是一位称职的成功的人才。因此,成功的人才应该在诚性的前提下懂得权衡,权变,变通。员工在执行中往往独当一面,具有一定的随机处置权,需要掌握经权之道。执行需要“权”,而执行中的对诚性的执著就是经;如果说“经”是执行者的天职,“便宜行事”为权,那么经权之道就是在执行中需要员工以对企业负责的精神用好权,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管理者为什么敢于向执行者放权呢,这就是以诚性为本。员工在具有自由选择权或者在具有选择的自由度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不变应万变,靠的也是对企业的诚性。历经执行的考验,企业也就巩固了诚性基础,锻炼了执行团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有了这样的核心竞争力,不张扬也会被人重视,企业在表面不动的情况下也会改变面貌,管理者在无为中也会有所成就。
如果说讲究中庸的方法是一种权变,执行中诚性的执著则是不能权变的,“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能够将中庸真正落地生根,确属不易。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那才是中庸管理在执行中作为制胜法宝的魅力之所在。在动与静、变与不变中,在过分与不足之间寻求稳妥恰当的抉择,做到合乎时宜,随机应变,这样就是实践中庸之道的最佳方式,这样必让你在职场得胜。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现代管理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领导艺术【摘要】现代领导科学中凡事过尤不及,过严或过宽的管理都会妨害工作、生产效率。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执中以致和”,即采取正确的方法......
此书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山东师范大学为企业文化专业研究生提供的书目;第二部分是本微信的编者——赵老师为大家推荐阅读的企业文化专业书目。这些书目可供企业文化工作......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崔 日韦(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中庸是孔子思想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始终。中庸精神......
企业文化人常见的十大通病1、缺乏悟性一个人文化层次的高低,不是由知识多少决定的,也不是由技艺水平决定的,而是由悟性高低决定的。搞文化的人缺乏悟性,实在是不配从事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