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土司制度_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

章程规章制度 时间:2020-02-29 01:00: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章程规章制度】

雅安土司制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军事统治,设臵宣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司等武职土官。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贡纳、征调等制度。

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明代为土司全盛时期,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雍正六年(1728)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统治天全达790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建臵沿革

隋大业二十四年(618)唐王朝建立(618—907)。高祖李渊在平定巴蜀后,于武德元年(618)改临邛郡为雅州,领严道、名山、扬启、芦山、灵关、依政、临邛等十六县。同年割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臵邛州,割江源、阳山二县臵登州,灵关即今宝兴县灵关镇,扬启今天全县,至贞观元年(627)年撤消,为时九年。天宝元年(734)年改雅州为芦山郡,肃宗乾元初又复为雅州,共辖六个县、四个兵镇和五十七个羁 縻州。其中和川镇在今县城西,始阳镇在今始阳镇,安国镇在今多功乡,灵关镇在今宝兴之灵关镇。

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统治力量削弱,镇兵废弛,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公元八八O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 , 次年唐儒宗逃往成都,建立逃亡政府。这时雅安地区一带时有叛乱发生 ,唐军江南 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西征 , 进入天全地区 , 从此停留下来 , 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城厢、老场一带为据点 , 各自扩充实力 , 逐渐控制了天全 全境和现宝兴、芦山、荥经的一部份地方 , 进而扩大到今泸定、康定一带 , 形成割据局面。从此高、杨二土司统治天全 , 沿袭至清代。

《天全州志 》载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以军校从 从征西路有功 , 留镇和 川。太原人千牛卫杨端 , 随军入蜀 ,后以军功留镇。《雅 州府志》载杨氏副招讨世祖杨端以千牛卫怠从僖宗幸蜀,也于六番招讨司境。昭宗嗣位,命与高氏分土而治。

唐末五代时期,公元九O七年唐亡,王建称帝成都 ,史称前蜀。公元九三四年孟知祥据成都称帝 , 史称后蜀 , 直至公元九六五年结束。在前后蜀统治期间 , 建臵 一如唐制,无所更变。后蜀时 , 高卜锡之孙高襄〈阁藏〉和杨端后代杨夹矢率 众旧附,受封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 , 高土司建土署于始阳,杨土司建土署于碉门,正式开始了 天全的土司统治。

载《天全州志》、《芦山县志》、《雅州 府志》: 及天全境内高杨土司有关碑记。蒲孝荣氏考证 : 后蜀臵碉门安抚司,在今天全城关镇西。

公元九六0年,宋太祖赵匡胤称帝 , 于公元九六五年灭后蜀,将四川纳入版图,仍臵雅州节山郡 , 领县五和羁糜州四十四。对天全则按后蜀旧制 , 授高杨二氏为安抚司 , 并臵碉门寨。

《宋史》卷469载 ,成都府 路有府

一、川十二。雅 州 领县五,羁糜州四十四,并有碉门寨与灵关寨。

南宋〈公元一一二七年起〉时期 , 孝宗乾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十一月 , 砂坪番民首领高志良在碉门与居民发生冲突,寨官喻炳和臵制司处理不当,发生天全历史上著名的“砂坪事件”,宋军退出天全。不久黎州又发生奴儿结的市马事件,这一带区域陷入混乱。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元室兴起,蒙古军南下,分路进攻四川。此后,元世祖远征大理,循大渡河进军, 侵夺雅州、黎州等地。淳佑八年(1248),蒙古军进至岩州时,南宋西征军自碉门出击,在马鞍山大战,三战三捷,擒元将秃懑于大河。后高土司在岩州降元,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设臵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属脱思麻路 , 授土司高保四虎符,准予重建碉门关城 , 恢复防务,后改六番招讨司 , 司治设碉门,又分臵天全招讨司,司治设始阳。

自元代起 , 设六番招讨司。对 ‚六番‛的解释不一 , 明代通志谓即木评、鱼通、、严州、咱道、咱里、大坝六番部 落。《蜀志》谓六番即六村即马村、苏村、羊村、金村、陇东村、西碉村。〈除西凋外其余均在今荥经、宝兴、泸定一 带〉 o 又谓六番地带为碉门、岩州、察道、冷碛、黎州、沈村。顾炎武《天下军国利病书》谓 :‚天全六番招讨使司……辖部落凡六 :曰马村、苏村、金村、杨村、丽东村、西碉村。或谓六番之名始此。“ 杨振业《灵和乘略》驳之 :” 五代王孟时 , 臵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安抚司 , 宋因之,元初臵六宣抚司 , 宪宗改六番招讨司,史别臵天全招讨司。宋代《蜀志》乃云六番即六村。按马、苏、杨、陇在董卜韩胡 , 金村在荥经水入天全处 , 西碉以凋门冒砌村字 谬凑六番。“ 任乃强先生谓 :”至于‘六番’之义 ,余初疑为扬、刘、郝三王族与董卜韩三胡族之总称 , 陈宗祥先生提出六番即《后汉书》的 ‘白狼楼薄 ’, 我甚赞同 ,(古今音并吻合 , 唐宋三王部落地面,亦与白浪楼薄地面符合〉但未解楼薄名称何 以转为三王部落 , 尚待详考 “。另以天全命名 , 首先出现于元代 , 详《天全县-名-考》o

元末,明玉珍及明升据蜀十年(1361—1371)。其间,陕西白不信、李喜喜部兵败入川,称‚青衣军‛,降明玉珍后曾攻占天全大部分地域。

洪武四年(1371)春,明太组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率军入川,平定明升,天全土司高国英投降。洪武六年(1373)年,改天全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司,司治设始阳,(1388)年直隶四川布政司,洪武二十二年(1388)改隶四川都司。同时改六番招讨司为天全六番招讨副司,治所设今城厢镇。

《明实录》载洪武六年十月丙午〈 1374、1、22 〉臵天全六番招讨司,秩从五品,前土官高英为正,杨藏卜副之。

明末(1644—1646),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其间张能奇部进军雅州,天全土司高跻泰、副司杨之明联合抵抗,几经激战,杨之明败亡,部将徐汉卿在飞 仙关击退大西军。不久,高杨所部攻入芦山, 杀”大西“所派县令李国杰,大掠而归 , 故大 西军未进入天全境内。

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清顺治九年(1652)高跻泰到嘉定吴三桂营投降,后又亲赴北京受封原职,高跻泰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正招讨,杨先柱副之,治所如前。

清雍正六年(1728),朝廷重臣鄂尔泰奏请在云贵废除土司 ,以达到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统一。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废天全土司,天全土司亦以违法补参。雍正七年四月,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印信,迁正司高若蹯及亲属于江西南昌府城东盛门万宜巷,赠田60亩;迁副司杨大业及亲属于江西南昌,从孟蜀时算起,统治天全达790多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清实录》载雍正七年四月(1725.5.4 〉吏部议复四川巡抚宪德、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

文物古迹:破磷村石头寨土司文化遗址

唐代中叶以后,朝廷统治力量削弱,镇兵废弛,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公元八八O年黄巢起义进军长安 , 次年唐儒宗逃往成都,建立逃亡政府。这时雅安地区一带时有叛乱发生 ,唐军江南 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西征 , 进入天全地区 , 从此停留下来 , 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城厢、老场一带为据点 , 各自扩充实力 , 逐渐控制了天全 全境和现宝兴、芦山、荥经的一部份地方 , 进而扩大到今泸定、康定一带 , 形成割据局面。从此高、杨二土司统治天全 , 沿袭至清代。

高、杨土司统治天全79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如‚芦山 事件、砂坪事件等等,也留下了许多活动的痕迹,大坪乡婆磷村就是其中之一。

石头寨位于大坪乡破磷村,东与始阳接壤,西与河源毗邻,南靠大岗山,北临青衣江,方圆2000平方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寨子四周绿草茵茵,树木森森,风景独好,寨子外围临江的一边一座明代建造的白君庙保存得尚较完好(破磷村小学设于内),与白君庙遥遥相对是高土司因朝廷赐封而建成的一座石牌坊,虽年代久远但仍保存完好,整个村寨全是石头垒砌的城墙,该城墙建造奇特,呈迷宫一般,人进其中难辨东西南北,寨内自然景观密布,个景因型就势,形象逼真,寨内住有全村约百十户人家,居民住房建筑风格奇异,画栋雕梁随处可见。

大坪乡婆磷村土司文化遗址,起源于宋代。南宋〈公元一一二七年起〉时期 , 孝宗乾道四年〈公元一一六八年)十一月 , 砂坪番民首领高志良在碉门与居民发生冲突 , 寨官喻炳和臵制司处理不当 , 发生天全历史上著名的 ” 砂坪事件 “, 宋军退出天全。不久黎州又发生奴儿结的市马事件 , 这一带区域陷入混乱。高土司为了保护自己家族的安全,在婆磷村修建了石头寨,将其家族从始阳移至婆磷村,寨内道路曲折,机关甚多,碉堡密布,以迷宫的形式修建。为了加强防护,高土司还派其三个女儿在官道上修建了女儿城(关口),城墙高5米,用来抵御外来的侵略,同时也是进入石头寨的第一个关口。它的修建也解除了高土司的后顾之忧。

徒国文化:徙民俗文化

徙是四川西南各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在公元前3世纪统称‚西南夷‛。由于西南夷分布区域极广,民族成份众多而又相互杂处,加上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故其族属和来源纷繁难辩。根据多学科研究的结果,西南夷大体可以分为:氐羌(藏缅语族)、百越(壮侗语族)、百濮(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3个族系。属于氐羌族系的族部有:滇、靡莫、劳浸、僰、嶲(叟),昆明、邛都、徙、筰都、冉駹、白马、摩沙等,他们是今天西南地区属于藏缅语族的彝、白、纳西、拉枯、哈尼、傈僳、基诺、羌、普米、景颇、阿昌、独龙、怒等民族的先民。将西南夷分属3大族系,是基本符合西南各少数民族历史的发展规律,凡属同一族系的民族都有相近的语言、历史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相近的经济生活,而且共同的特点越往上溯,相同之处越明显。(《中华民族史》王钟翰)

徙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和内地的联系很少,处于各自的发展中。经过秦汉两朝的长期开拓,最终纳入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中。徙国疆域在今青衣江流域一带,包括今荥经县、雅安市及芦山、宝兴、泸定等县的部分地区 , 其辖地多在今雅安 地区辖区之内。徙人是古氐羌民族的一个分支经过漫长的岁月同当时的土著民族交融演变而来,徙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区域内的文化和古氐羌族有一致性,由于当时受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和比较丰富的资源条件,形成了封闭的互不交流的局面,正如《后汉书》所云:或居住在‚峭危峻险,百倍歧道‛的闭塞山区,或处于‚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食肉衣皮,不见盐谷‛的状态。在汉代以前这种文化还保留着自己独立的一面。自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司马相如受命开发西南时,徙人的文化在汉文化的冲击下或改变、或融合、或保留极少一部分。

殷商时,氐羌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公元前5世纪中叶,羌人在与秦人频繁友好的往来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发展生产,逐步出现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戎分布极广,名称亦繁,至东周以来,以‚羌‛泛称的诸戎大量涌进中原地区。

秦汉以前,氐、羌是一个族体,以后分为氐和羌两个族体,氐以农为主,羌以牧为主,后来部分氐、羌南下至四川、西藏、云南与土著先民融合,又成为现今西藏、四川、云南、青海、藏缅语各族的先民。氐羌族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许多部落,‚斯榆‛(即徙)就是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形成。

公元前4世纪末叶,秦献公时起,一部分羌人由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一带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部分迁到岷江上游,有部分迁到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有部分迁到青藏高原。其中一部分羌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来到了青衣江流域。这部分羌民最先以游牧业为主,但迁移到青衣江流域以后,青衣江流域易于农耕的盆地、平坝,为定居的农业文化提供了条件;丰茂的草山,为形成牧民族的文化提供了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狩猎采集的文化的提供了条件。多种文化的交织、融汇形成了古徙人文化的独特性。

古史时期,青衣江流域(今雅安地区)是中国西南森林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只是一些平地已垦殖。到唐代其地‚宽平,多水泉,可灌粳稻。”到元代也是‚山青水秀、土广人稀、田地膏腴。‛在汉晋时,气候十分温暖湿润,徙人渐渐从高山迁到平坝,到唐宋时青衣江地区垦殖主要集中于坝区,山原田垦殖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据考始阳出土的小麦炭化石和石斧、石锄,可以推测当时在青衣江流域的古羌族已有农业生产。徙人的农耕工具主要是石锄、石斧。在今挖掘的出土文物中,有一些远古时期的陶器碎片,可见当时徙人已掌握了一定的陶器制作技术。

徙族是一个多种族杂交的民族,《西戎传》‚氐人有王,所以来久矣。自汉开益州,臵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冉氐,或号白氐,此盖虫(蛮)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其自相号曰盍稚。……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其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多编发。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其嫁娶有似于羌。‛文中所称的‚青氐‛,即青衣羌,汉代的蜀人把他叫做‚青羌‛。(青衣,是汉人对徙族人所加的称呼。)

徙人以羊为图腾,这同他们的祖先氐羌人的崇‚羊‛有关,古氐羌人以养羊为主,所以他们非常崇拜羊,按《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戌牧羊人业。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又释:‚羌 •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此为号。‛传说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臵在特殊的位臵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古氐羌人以牧业为主,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随着水草的变化而迁徙,在青衣江流域定居以后,一部分徙人居住山洞,一部分徙人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居住房屋。这种房屋多以土石垒成墙,房屋有的高十余丈,随境而建,不用绘图、吊线、打基,全凭族人高超的技艺和经验修建,屋顶盖茅草,这样的房屋经久耐用,百年不倒。徙人多群居,有三五户居住在一起,有十多户居住在一起。一般每百户为一部落,部落有首领叫君长,部落之间经常为掠夺土地和资源互相争斗,在争斗的过程中,扩展着自己的疆域。

徙人男女喜欢把头发梳成许多小辪。《西南夷列传》中司马相如描写:‚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雟、昆明,皆编发。‛而当时汉族头发扎成髻,没有编小辪的。徙人耳朵上戴着木质的耳环,穿着自产的麻加工后纺线织成的衣服,颜色多为青色,男腰间束腰带,女束花围腰,有的外面还穿无袖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缠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穿草鞋。

徙人信仰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图腾崇拜。历史上,羌区无本民族宗教性组织和寺庙,宗教职业都为不脱离生产劳动的羌族巫师(今天我们称‚端公‛)。‚端公‛平时参加农业生产,只有在‚祭祀‛或‚驱鬼‛时才做这种职业。‚端公‛一般为男性,要有一定的慧根,传说要被神‚踩‛才可以做,被神‚踩‛后,此人就有很大的能力,能一步跳上灶台,能通天地,可驱邪避鬼,‚端公‛可结婚生子。‚端公‛做法事的时候,一般有经文,分上中下三坛经共16部,徙人无文字,所有经文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经文为韵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讲求平仄起伏和音韵音律。端公的法器有羊皮鼓、铜锣、神棍、师刀、令牌、和兽骨封、羊角卦等。法术包括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踩红锅、踩梨桦、开红山、划水碗等。端公作法前要用净水洗前途,燃香柏熏身或杀鸡祭祖,用油彩涂脸,边跳边舞,口中念念有词。如遇大的祭祀活动,如祭山大典、行成年礼等,还需提前49天忌食葱蒜斋戒沐浴,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徙寨中凡祭山、冠礼、还愿、安神驱鬼、治病、招魂、消灾、看风水、乃至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均必请‚端公‛前来主持,因而‚端公‛在徙民中的地位极高,既是人神中介者,又是文化传播者,更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这种风俗沿袭了很久,直到佛教文化传入青衣江流域,这种文化才渐渐消落,到近代被作为是封建迷信活动给予打击,已基本消声匿迹,但在境域内一部分偏远山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

徙人信天,由于当时自然条件的恶劣,以人的智慧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风、雨、雷、电在他们的眼中就是神的语言、性格、脾气,于是就出现了‚徙人祭天‛的传说。‚徙人祭天‛一般以图腾羊作为献天的对象,祭祀时全寨老小7日斋戒,沐浴香熏,浩浩荡荡来到树林一平坝,烧香叩拜,然后献上白羊,春季祈祷风调雨顺,秋后则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实际上是一种春祷秋酬的农事活动,却始终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远古神秘文化的光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

徙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纪念‚牛王菩萨‛的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当天耕牛歇息,人们则打‚糍粑‛、杀鸡煮肉祭牛王。并在耕牛头上挂红和戴‚糍粑‛。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很久。解放后,祭牛王已逐渐消失,但珍爱耕牛的传统依然存在。

年满十五周岁的徙族男子有举行成年礼(冠礼)的习俗。事前需请来亲朋好友围火而坐,受冠礼者身着新衣,朝人类始祖像下跪叩拜,同时接受‚端公‛代表天神馈赠的礼品—一用白色公羊毛线栓系的五色布条(护身符),之后由族中长者叙述祖先历史,可由‚端公‛颂经祷告祭家神、祭羊神。

徙人以自产的玉米、小麦、荞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为主食。饮食主要有蒸蒸饭、烧馍馍、刀片子馍馍、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洋芋糍粑等。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馍馍等。(再考)

传说徙人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拒绝时,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肉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了。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他们婚礼一般在岁末年初,年轻人借此谈情说爱。宁静悠远的早春充满诗情画意,山峦和森林冰清玉洁。‚先抢婚,后说媒。‛首先,姑娘、小伙子利用庙会、转山会等民间活动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便会去抢姑娘的头帕或身上的装饰品,姑娘有意,则会和小伙约好时间相会,双方避开家人,在风景优美的草坪里以对歌的方式表达爱恋之情,到爱情成熟了,彼此则约好‚抢婚‛日期,女方约上自己的三五好友,悄悄打扮好,在夜间约定的地方等着男方来‚抢‛。女方有时也捉弄一下男方,把‚姐mei们‛装扮得和自己一样,看他抢谁。第二天一早,男方才请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姑娘家说媒。知道女儿被抢,父母‚不得已‛答应婚事。结婚那天清晨,新娘在最亲近的几位亲戚陪同下,由长辈背出寨子的大门。这时,阵阵莽筒声、唢呐声响起,新娘和她平时要好的姐妹们忍不住哭了,新娘要走向新的生活,是激动也是对娘家的留恋。新娘的乡邻们在路边唱起了山歌:‚我们送出了姑娘,你们要很好照顾,愿你们吉祥如意、一路平安。‛来ying亲的队伍也以山歌对答:‚请你们放心,我们会善待新娘,一切都会美满如意‛。新娘来到新郎的村寨时,寨口已有许多乡邻在翘首盼望。新娘的舅舅用柏树枝蘸着净水敬天、敬地、敬山神。到了夫家,一道难题摆在新郎面前,因为新娘和伴娘的装束完全一样,红头巾盖着她俩的脸,到底哪个是新娘哪个是伴娘,要由新郎自己来认。新郎颇费思索,从自己送给新娘的信物手镯、戒指认出了真正的新娘,于是红头巾揭开,新娘与参加婚礼的乡亲们见面,村寨里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羌族崇拜万物神灵,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许‛(就是不脱离生产的宗教巫师),婚娶也不例外,小伙子若看上哪个姑娘了,便找一个好日子,备上一坛酒和蜂蜜,请‚许‛到姑娘家说媒,姑娘如有意,便回赠一把自己常用的牛角梳或羊角梳,然后‚许‛和双方家长一起商量成亲大事。一般来说,男方家要大办酒宴招待乡亲,女方家打扮好新娘,盖上红盖头由亲哥或堂兄送到男方家。进门之前,男方要闭上眼睛把新娘抱起来,这个时候新娘便把准备好的锅烟墨一把涂到新郎脸上!这是羌族婚礼上特有的涂墨仪式,是新娘向全村寨的人宣布:我的新郎不仅是放羊、打猎、砍柴、采药、种地的能手,也是帮我做家务的好帮手。很多来参观的游客特别是男游客也成为涂锅烟墨的‚受害者‛。婚庆热闹场合,也是未婚男女‚找感觉‛寻觅恋人的好时候。这种古老的习俗在徙族流传很久,后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徙人的这种文化逐渐衰落,直至消失。

徙人居住山高水险,在波涛汹涌的河流上,建立了索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现天全县西部山区遗存的 “ 溜壳子 ”(窄桥), 就保留了昔日徙人的渡河习惯。徙人的交通还有一种叫做栈道,栈道有木栈道和石栈道两种。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

徙人惯用火葬,《吕氏春秋•义尝》中说:‚羌氏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约于距今二三百年前改为土葬,惟凶死者用火葬。出殡那天,鞭炮喧天,锣鼓齐鸣,唢呐声声,如死者属猴,与蛇、龙为友,这两种属相的人回避;猴与虎为仇,故请一属虎者踢棺材三脚,并高呼:‚您死都死了,就不要再呆在屋内,放心去,儿女后代会给您上香进供的。‛这之后,人们才起杠抬棺。这时,孝子放声哭丧,众人低泣。由二人执长刀开路,后为端公敲羊皮鼓驱鬼,众人扶着悲痛的孝子。孝子披麻戴孝,手捧灵牌,众人抬棺材随后,有人一路丢纸线买路。出殡队伍经过谁家门口,这家人都在门口点上堆柴草熏烟,然后关门回避。据说是当死者到了阴间后,这些人家先逝的长辈问话时,死者可顺告其家人人丁兴旺,让早逝的先辈放心;关门则是回避死者的阴气。

坟山上早已挖好了墓穴,并点上熊熊大火。端公敲着皮鼓,众人肃立,孝子大哭,然后下葬。孝子、端公、母舅三人绕坟走三圈,以示最后告别,接着众人即砌坟。

祭祀禁忌。祭山大典为该族最隆重的祭典,又称‚山神会‛、‚塔子会‛、‚山王会‛。祭祀旨在求山神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繁盛、天下太平。在祭祀期间,严禁入山采樵狩猎。羌地入夏常干旱,故祈雨为该族另一经常性宗教活动。祈雨前须搜山,即禁止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药或狩猎。未婚妇女不许参加搜山祈雨活动。搜山中若发现违者,予以谴责和痛殴,直到流血乃止。族人非如此不足以取悦天神,否则祈雨无望。

产忌。家中猪产仔时要在门上拴竹篾条,孕妇禁扯之,否则胎儿会死。若遇母猪或大牲畜产仔,3日内有孕夫妇禁入产棚。忌产妇在堂屋临盆,须到房屋的最低层分娩。产妇未满月不得入灶房,否则会开罪于灶神和家神菩萨;亦忌见生人,怕生人将鬼带来。

丧期禁忌。家有死人,行葬礼5天内忌与外人来往。丈夫刚死的寡妇,须围青苗菩萨转几圈,以木梳梳头,方可与他人见面。

生活习俗禁忌。忌触动铜镜、海螺壳。因小孩素日多佩带铜镜,帽上钉海螺壳,用以避邪。若生人触之,会冒犯神灵,于小孩不利。忌生人入病人居室,其禁忌标志为门前放一板凳。忌带草帽进屋,认为草帽招鬼。忌将筷横于碗上,忌倒扣酒盅,因敬鬼仪式上才如此。农历大年初一忌大声叫骂,并须将火钳、菜刀、绳藏起,因为这些东西为不吉。

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

土司制度

中国土司制度摘要:中国的政治制度涉及面十分宽泛,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无所不包,而在地方上,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行政制——土司制度,所谓土司,就是元、明、清各朝在......

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

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钟义见核心提示:10月19日,第三届“中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渝......

藏区土司制度

藏区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作为国家推行于民族地区的民族自治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藏区土司制度形成一方面与中央王朝传统治边的政策有关外,另一方面......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内容摘要: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藏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藏区、佛教与中央政......

下载雅安土司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雅安土司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