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精品范文 时间:2025-02-03 07:12: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篇1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但是往往没有确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曹丕《燕歌行》)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宋武帝《丁都护歌》)曾有“别易会难得”的句子,但本诗更胜一筹。本句“别亦难”的“难”字,不仅是难以割舍之难,还是痛苦得难以禁受之难。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也同眼前这花朵一样凋残,岂不令人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自己痛苦的泪水,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如此曲折入微的感情,非这两个精妙的比喻不能形容。

第三句的“丝”字与“思”谐音,谐音是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段。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丝”谐“思”,“匹”谐匹配的“匹”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的“散”谐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谐相思的“苦”。其它诸如“藕”与“偶”、“莲”与“怜”、“碑”与“悲”、“篱”与“离”等等。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前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晓镜”,是说自己因为痛苦而鬓发脱落,容颜憔悴。

“夜吟”句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他的使者出现。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刻骨镂心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梅成栋《精选七律耐吟集》)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篇2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译文】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注解】

[1]东风句:指相别时为幕春时节。

[2]丝:与“思”谐音。……

[3]应觉:也是设想之词。

[4]月光寒:指夜渐深。

[5]蓬莱:蓬莱山,指仙境。

【评析】

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 篇3

李商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

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赏析】: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第2篇: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

灯烛成为李商隐诗颇为丰富的一个意象,也对李诗深情绵邈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解读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灯烛的描述有很多,《诗经小雅庭燎》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段充满敬畏的吟唱可谓歌咏灯烛的滥觞。众所周知,唐诗的兴象和气象有空前的表现,诗中灯烛所散发的光与热不仅成为诗人歌咏的普遍对象,更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物象或意象。比如:

啜茗翻真偈,然灯继夕阳。

(李嘉佑《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翎《寒食》)

因为“物象,要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灯烛在以上诗句中主要用以表达时空,是物象。我们再看下面的一些诗句: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这些唐诗中的灯烛重在传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是意象,但意蕴较为单薄。给“灯烛”以更多展现,并赋予更深幽、更丰厚内涵,而且与人的情感紧密融合的则是晚唐的李商隐。

据笔者统计在李商隐未编年的四十三首诗中有十四首写到了“灯烛”,其中还不包括他有名的《无题二首》,灯烛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达到了三分之一强,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在李商隐的这些诗中,灯烛有时孱弱无力,有时有超现实的力量,并将灯烛的这种两面性扩展,于是“灯烛”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具象化,有时极其幽深朦胧,有时极其邈远深挚;有时极端美妙崇高,有时无比孤独动荡;有时是期待渴盼的鲜明路标,有时是沧桑乱离的目击者。在此灯烛具有了丰富、超常的悲剧意味。正如袁行霈主编的文学史所说,“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绮艳题材”,李商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时代的特点,李商隐个人的特殊遭遇及其善感到几及杳渺幽深的气质,恰好都是促使他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善于创造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充满象征暗示色彩诗风的条件,而最能体现他这种诗风的就是他创造的一系列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意象,甚至由此带来的意境,“灯烛”可以说是其中之一。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中国哲学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后有王弼等人进一步发挥,更重要的是刘勰等人的阐述,“意象”之说在诗学的领域立足。到了唐代,加之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刘学锴和余恕诚认为盛唐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多是陪衬或者是对情感忠实地加以体现,中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时代的不同,士大夫的心境也更为复杂多样,传统的方式被突破,“一些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深入细腻”,所创造的意象是“以心象融合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的物象”,“主观化的倾向是很突出的”,尤其到了晚唐“一些诗人的情思和心绪多指向细微和幽眇的一面”。由此看来,无论从时代特点还是个人才性来考察,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是先内而外,而是由幽深之心底而产生的意中之象,关乎情感的灯烛意象更是如此。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分析李商隐灯烛意象是如何承载微妙至极、难以言传的各种情感状态的。

一、情意的理想感和境界感

人们对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的诗句可以说十分熟悉、喜爱,他一语道破了人人向往的如此灵通、如此美妙的情感境界。上联将渴望和无奈通过极端的想象写尽,抒发了无比强烈的情感;下联进入形象的议论,虽有绵远的理趣及情趣,是精警的概括,但“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立体画面的生动展现,此诗句通过最能触动抒情主人公心灵的意象对回忆场景加以描写,将诗中的情趣乃至情意延伸。文学是形象的艺术,这种具体的展现和深入才是诗的核心。诗的开头也出现了一些意象,如“星辰”“风”和“画楼”等,也有渲染气氛的作用,但更多的还是对时空状态的传达,对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情感而言,“蜡灯”更是耐人寻味的意象。“蜡灯”首先展现的是夜深人静的情境,而它的光泽、色彩更与“一点通”之“一点”暗合;“蜡灯”的看似朦胧却通透、红亮,尤其涵盖了那种心心相印的全过程,或者可以说它正是“心有灵犀”之奇妙情感无以替代、合情合理的外化,当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重重阻隔时,当时的“蜡灯”就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此震撼人心之情感的深刻印记,而且在无法再次相见的情况下,这种印记就成为一种精神情感的寄托,昔日的爱情在此也因“蜡灯”意象产生了与朦胧感震惊感相融合的理想感和境界感,爱情的层面多了起来。末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从中所传递的无奈与忧伤也就显得十分自然了。李商隐对抽象情感的表现可谓“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蜡灯红”在他这样的诗里决不仅仅是渲染气氛的景物,甚至就是爱情的眼睛。

二、情意的邈远感和深挚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商隐与杜牧齐名,而对后世的影响却超过了杜牧,很多人认为,原因之一也许正是他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而这与他从多种角度表达感情的丰富性有关。就爱情而言,李商隐不仅写出了别人没有写出的爱情之理想和境界,而且通过他敏感深刻的情思写出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更多感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一开始就写了抒情主人公爱情的与人意相逆的遭遇及其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阻隔,一对情感真挚之人相会本不容易,而眼前分离的痛苦尤其使人不堪忍受。首句“别”字,不是说当下那种普通的话别,而是指不得不接受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之不易,第二个更进一步,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重在强调重聚之难。李商隐从这里则深入一步,表达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一种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承受的丰富情感,重在写不同于一般的“别”之苦。诗句中,第二个“难”字的出现,而且是意味不同的重复,给人情感上以轻重不同的击打,造成了诗句及其所表达情感的绵延幽曲之势,表现出丰富多层之状,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起伏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诗句中是很难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情如此,一旦面对暮春景物,更是悲怀不已,那种“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春光即将逝去之景,而人力面对大自然如此强大、星转斗移般的变化,只是无可奈何,而份情之人的境遇之不幸及心灵之创痛,如同眼前这随着春天流逝而残败的花朵一样,是人力对美的事物无法挽留,于是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以至悲叹!爱情如花一样的美好,而又如花凋之悲惨一样让人感觉无限唏嘘,这正是爱情承接美妙后邈远之感的开端,接下来的两句更使这种邈远深婉之感延续到不可再进的地步,同时因远到尽头而十分深挚。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到足以消耗生命的地步,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即使深深眷恋,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虽然前途无望,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会丧生,也情不自禁地忍受着。所以,在这两句里,抒情主人公将失望的悲伤与痛苦充分立体化并扩大化,纵则缠绵无限、横则炽热无度,这些感情,好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如此的邈远感、深挚感发端于开头两句背景式的交代,更形成于寄寓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两个意象,一是“春蚕”二是“蜡炬”。“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发出了“到死丝方尽”的来自心底的声音,使这一意象具有了丰富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意蕴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还有所不同,诗人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大有希望的情况下,发出“何惜微躯尽”的感喟的。《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非常无望而且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幽深。尽管如此,《无题》“春蚕”句也才仅仅是接着开头诗句初步形成了爱情的邈远深邃之境界的一个开始,李商隐诗中的灯烛意象的情感意义在此是不断延伸的,是一个由虚写到实写的缓慢过渡,因此,“蜡炬”句才真正进入了思念痛苦之绵邈深挚的现实状态。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等,“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蜡炬”一词本身就让小小蜡烛给人以厚重感,正如刘勰所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抒情主人公又进一步以“成灰”、“泪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相随之深挚程度,联想比前人幽微复杂深刻得多,有强烈的纵深感,意象的底蕴极其丰富,说不出的真挚和热烈,说不清的邈远和深厚,形象地写出了人人向往的爱情状态。

李商隐下面的这首《无题》诗也有类似的抒写: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先以“东风”、“轻雷”等景入诗,“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耐人寻味的典故中,用飘忽的形象、暗示的手法、冷艳的场景把朦胧又具体、悠远又厚重的情感外化,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则将这种感情的丰厚、炽烈推向极致,上句表面上写绝望的悲哀,骨子里却又透露着绝望掩盖下相思如春花萌发、不可抑止的炽热情怀,显得朦胧而可感;下旬则将相思之情完全等同于灯烛自燃的灰烬,表面上是结果的展现,实际全是情感煎熬过程细致的抒写。诗一开始将感情的深厚写到极点,结尾“春花”这一意象又继续延伸,而“一寸灰”这一源于光明美好却又隐含着死亡的意象,将深厚和炽烈无限扩展,直到熔炽烈和真挚于一腔。另外,“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燕台诗四首冬》,“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等许多诗句都描写了灯烛意象,从灯烛到红泪到灰烬,大明大暗、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也只有这样的意象才最终印证了缠绵悱恻、邈远深挚的爱情,同时生发出无限的悲剧力量。这样的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独一无二,这也许正是李商隐爱情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之一。其实李商隐笔下的灯烛意象并不仅仅属于爱情,正如他并不仅仅属于爱情诗一样,准确地说,他将灯烛意象与其他同样精美的意象和谐地统一在他的诗中,较为形象地展现了抽象的人类情感。

三、情意的飘摇感和孤独感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表现情意的飘摇感和孤独感所占比重较大。如《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皖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这是春天雨夜怀人之作,诗一开始就写“怅卧新春”,一“怅”字成了诗的感情基调,接下来“白门寥落意多违”写出了惆怅的原因,想见到意中之人却无法实现,于是只剩下了“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此句中出现了“红楼”“雨”“珠箔”“飘灯”等众多意象,这些意象共同之处就是有很鲜明的色感、光感,不同之点则是处于两个极端,如“红楼”和夜“雨”,一暖一冷,想昨日看今宵,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时喜时悲的复杂心境;而“珠箔飘灯”则时明时暗,如难以相见之人,如无法言说之情,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飘摇不定,无所寄托,进而延伸的就是似梦非梦、踽踽独行的孤苦之意,“梦依稀”、“一雁飞”正是“珠箔飘灯”的`情感结局。再如“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滞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等,其中“残灯”“烛影”“残烛”都是所在诗句的核心意象,“烛影”之深正是飘忽之急、孤独之深,“残灯”“残烛”则正是孤独之客无力、凄冷、寂寞心态的写照。李商隐通过灯烛意象更多层面地展现朦胧孤独情感的是《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和《屏风》。

在《七月二十九日重让宅宴作》中,诗人这样写道:“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唯灯见,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刘学锴、余恕诚选注的《李商隐诗选》中说,此诗是诗人别筵客散之后,感极而作。此时妻子王氏已卒,别宴既散,诗人独对孤灯,“灯”在此诗中意蕴更为深厚,不仅衬托再现了诗人一生无人知的孤独之情,而且“灯”就是他唯一的伴侣,孤灯一盏,苦酒一杯,“唯灯见”“独酒知”,如此孤独的内心世界,真是凄凉彻骨,悲慨无限,给孤独感以可视性和可尝之味,灯烛意象在此有了更深刻的人生含义。《屏风》中“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两不知”,这四句历来让人费解,“掩灯遮雾”半睡半醒中,诗人不知身在何处,更不觉屋外雨落和月明,“灯”与“雾”连用,朦胧之感突现,刘学锴等人认为“未必更有深旨”,若深求寄托之意,会失去“诗趣”,有一定道理。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通过“灯”和“雾”等意象写出的此种境界,不同一般,诗人确实将心情的朦胧状态具体到了极致,正如陆机所说“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难怪刘学锴等说“已极近词境”。

四、情意的沧桑感和深沉感

沧桑,沧海桑田,指世事变化很大或人所经历的世事变化很大。作为情意,李商隐竭尽全力表现其美好和因此带来的孤独,如果仅仅写到这里,就绝不是李商隐的个性和风格,李商隐不仅具备晚唐诗人思致细密幽深的特点,而且他由深而广,在时间空间方面也极为开阔宏大,这恰恰是通过他一系列意蕴深厚的意象而实现的。灯烛作为其诗中独特的意象,除了上面谈到的一些情感状态外,也充分展现了情意的沧桑感和深沉感。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是李商隐《夜饮》诗的颔联,此诗一开头就说“卜夜”都是一副“衰鬓”模样,而“开筵”又是在“异方”,已透出沉沦漂泊的悲凉意绪,只是较为表面化。颔联则通过“烛”“扇”“泪”“雨”等一系列的意象正面描写饮酒时的情景,这种描写,用了意象“烛”“雨”“泪”“酒”等,它们所营造的朦胧幽冷气氛触及到了此时此刻抒情主人公幽深微妙的萧索心绪,更值得关注的是诗人把“烛”和“雨”拟人化,分别用了动词“分”和“送”。“烛”和“雨”这两个意象本来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尤其是“烛”还有分明的时间感,再给它加以动感,“烛”由明到暗到灭,是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改变,而“歌”“泪”恰好为它所分割,于是世事尤其是与人关系密切的情意,是发展的变化的,今是昨非,犹如沧海桑田,给人无限的沧桑之感,为此与“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如此“意境宏大,感情沉郁,深得杜甫律诗韵味”的实写才可以自然地衔接。另外“十年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是李商隐盛赞韩两首诗其中一首的首联,是追忆当年韩即席为诗相送的情景。此“离情”虽并非一己之情,可李商隐仍然取“冷灰残烛”这样的意象与之互为映衬,那是因为在他眼里,“灰”由热变冷,“烛”由整变残,与欢聚之后难舍难分之情所牵动的人世沧桑之感别无二致,他的灯烛意象一方面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形象地表现了心灵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意,同时也因其情感的深沉而变得意蕴阔大。《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一诗写了诗人的娇儿由昔日欢乐嬉戏、备受怜爱落到丧母失学、寄人篱下的身世,以“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作结,写絮语之后无比寂静中,冷冷的青灯照着诗人的“两鬓丝”,“青灯”意象所带来强烈的时空感与它较为表象化的冷寂感相统一,传递出无法深说的凄凉,情感因此而变得无限深沉。

李商隐还通过灯烛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为此他思念妻儿、思念情人或思念朋友等种种细微的情感无比深刻。如《正月崇让宅》是李商隐重来岳父王茂元在洛阳的故居写的一首诗。他自就婚王氏后,来往洛阳,多居崇让宅。崇让宅有过的繁华及使诗人感到无限温馨的过去,因世事的变迁,尤其是妻子的亡故,如今只落得如此凄凉和寂寞,诗一开始进行实写:“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中间两联写了屋外的“风”、“月”、寒“露”和未开之“花”以及“蝠”“鼠”引起的“惊猜”,恍惚之感由此蔓延,于是“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出现了疑似妻子犹在的幻觉。“背灯”,掩灯(就寝),灯由亮而灭,此时此刻灯之“背”更成全了诗人的幻觉,而又是现实世界暗淡无光、人亡屋空、一切不复存在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曾经经历过的空间情形也只能靠一“灯”之明灭,靠“不觉犹歌”来维系,灯烛意象在此容纳了多大的时空,也就蕴藏了多么丰富深沉的情感。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小章《夜语寄北》中的诗句,在这首诗中,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头诗人就用回环往复的语言直指情感的纠结不解之关键,次句用一“涨”字将“巴山夜雨”之滂沱写出,此雨既是阻隔诗人和友人见面的现实存在,却又使情感如无边无际的“秋池”之水一样不断上涨,情感表现得如此深重绵长;“何当共剪西窗烛”之“西窗烛”,孤灯独影,既是思念之情不断泛滥的真实写照,加上“共剪”二字,则又成为冲破空间阻隔使情感实现的象征,而“何当”这一问使眼前的“西窗烛”又回到了现实凄凉孤独的境地。如此翻来覆去,“西窗烛”这一意象已不是简单的环境描写,而是使空间在诗人的想象中无限扩大和变化的具体依托,背后则隐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情感起起落落,既传递着友情的真挚和深沉,更传递着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奈。

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与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谓水乳交融,“情感与意象融合成一体,这种融合就是所谓‘心灵综合’”。李商隐诗中的灯烛意象作为他多种情感的寄托,如此丰富、完善和深入,几乎成为他“综合情感”的缩影。

拓展:

一、人物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1]。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二、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第3篇:李商隐诗歌解读:代赠二首

李商隐诗歌解读:代赠二首

代赠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东南日出照高楼,楼上离人唱石州。

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

鉴赏:

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解读李商隐散文

解读李商隐散文

目所能及的,仅是一池残荷。枯黄卷曲的荷叶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一切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只有一种难言的哀伤。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是我读到的最沉痛的一首诗。

我常常在想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生于乱世,跨越了六个朝代。科考落榜,沦为幕僚。结篱王氏,却从此陷入了朋党倾轧的漩涡中,从此乃辗转于各藩镇幕府间,漂泊零落,潦倒而终。

他的一生都不曾安稳过,我始终觉得他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看透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可他的血脉之中又生长着很蓬勃的欲望,像汩汩淌着的河水所散发出的水藻和淤泥的腥味,淡淡的,却又是固执的。

我总是能从他的一些无题诗中读到一种淋漓如江河流泻的生命体态。那些诗大都写得颇为隐晦且意境朦胧。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商隐《锦瑟》解读

李商隐《锦瑟》解读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诗题“锦瑟”,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锦瑟》解读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李商隐《锦瑟》解读1

初读李商隐 《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怎么美又让人感到茫然。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时,曾经是历史上空前强大和繁荣的唐朝,已经趋于没落。

李商隐作为此时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方面,他通过广泛学习前人,惨淡经营,自成一格,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商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商隐及其诗歌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