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2017年话题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2017年话题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话题作文素材运用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话题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本真,纯真,求真,真理,真我……有关“真”的字眼总是那么纯粹而温暖,请以“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话题范围作文;③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这是一则典型的话题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从材料中的“本真、纯真”入手,写回归质朴、回到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找寻生命最初的真。在被名利与喧嚣浸染的社会氛围中,我们经常感到浮躁与疲累,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拾纯真,找回本真。唯有如此,才能聆听心灵的声音,唱响灵魂的颂歌。
选材小贴士: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使用一些有关保持真本性、不流俗的素材。濮水边钓鱼的庄子,不追求“以境内累”而是“曳尾涂中”,留下了逍遥的身影;结庐南山的陶潜,不“以心为形役”,而是“登东皋而舒啸”,飘隐着清雅的.菊香;远离尘嚣的梭罗,不束于“绝望的城市”,而是观赏日出和黎明,生活中回荡着明静的湖光。
角度二:从材料中的“求真”入手,可以写求真务实,这是“真”在实践中最形象的体现。“求真”,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务实”,就是要在这种规律的指导下认真去做。求真务实是一种心态、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
选材小贴士: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可以抓住事物发展规律、以踏实肯干为标准来组织素材。比如,小岗村的沈浩、兰考的焦裕禄、拉萨的孔繁森、登封的任长霞,还有两弹元勋钱学森、当代毕昇王选……这些名字之所以能感动中国,都源于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源于他们真真正正为百姓、为国家做实事。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多结合时事来谈,会更具说服力,更显家国情怀。
角度三:从材料中的“真理、真我”入手,可以写坚持自我、捍卫真理。当今社会,知识在爆炸,信息在泛滥,我们不断地阅读学习,却越来越难寻真理。假理假说充斥耳际,我们更需要捍卫真理的勇气。
选材小贴士:为突出时代性,我们可以写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水军肆虐,谣言四起而使视听混淆;还可以写各种养生“大师”招摇撞骗,苍生不明事理,结果是劳民伤财又害命。这样一来,文章既有深度、广度,又能体现文以载道的功用。
【推荐素材】
素材一:
为了培育杂交水稻,袁隆平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研究初期,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他和妻子一起,连续两年在酷暑的季节里,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这是袁隆平的志气;迈开了双腿,弯下了身子,在水稻的莽莽绿海中,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这则是他永恒的身姿。
素材点拨:脚踏实地一辈子,求真务实几十年。袁隆平没有止于理论,没有囿于权威,没有迷于幻想,没有醉于荣誉。颗颗饱满的稻穗是他千万滴汗水的结晶,项项耀人的荣誉是他一步一步前行留下的脚印。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素材二:
陈寅恪是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清华任教时就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中西结合精密考证,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作为信条,他自己也一生坚持之。在他所构筑的纯粹的学术世界中,陈寅恪坚持用文言文写作,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强调文责自负,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
素材点拨:无论是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还是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都是陈寅恪先生对坚持真我的生动诠释。有些“坚持真我”的做法,可能看起来有些固执、不合群,但是在这个流俗成风的时代,恰恰给了我们很多?
第2篇: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运用方法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
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
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信服。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
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人物形象比较单薄。
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的智慧。
九、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十、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波澜,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受到环境过多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多元属性和它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着,但因为他觉得这是轻车熟路,所以不思变革。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但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甚至损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时宜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同学们,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新颖独到,更富有个性!
第3篇: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
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
备考2013高考作文新编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
1.不利环境显睿智,童年已学会适应
奥朗德于1954年8月出生于法国西北部城市鲁昂,具有左翼政治倾向的母亲对他的影响颇大,但其父亲的政治倾向却是极右,2013高考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他父亲在政治生涯上一直不顺利,也因此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抵触他的政治观念。父亲易怒的性格使奥朗德变得不喜欢对抗、冲突,而喜欢寻求和解,他懂得如何在不与父亲顶撞的同时,与父亲讨论意见不同的问题。奥朗德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的氛围中长大,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后来,在他担任社会党总书记的11年里,他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好好先生,也许与他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素材运用】 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世故圆滑,不要以为所有的适应都是随波逐流,不
第4篇:10篇写作素材及话题运用
10篇写作素材及话题运用
导语:议论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写作题材,所以多积累些素材有助于议论文的写作。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最佳状态
【素材运用】古人历来崇尚“无我“之境,无论是庄子还是王维。最佳状态,是将名利荣誉置之身外,由此提炼出最纯粹的人格品性,成就大事。
【话题拓展】忘我与无我、境界、淡泊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是鬼斧神工。.
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是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斋戒到第三天,我就忘记了“庆赏爵禄”。斋戒到第五天,我就忘记了“非誉巧拙”,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也就是彻底忘
第5篇:满分作文素材运用
满分作文素材运用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 “优秀的作文都是相似的,平庸的作文各有各的不同。”在高考满分作文铺天盖地、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之际,聪明的你,该不会只满足于像外行一样看热闹吧?为此,我们特邀请善于看门道的内行,带你透视满分作文素材运用的技法,并结合实例讲解,为你复习应考提供帮助。
一、素材运用比较化
●技法诠释:
素材运用比较化,就是把性质相似或者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差异点,使结论喷薄欲出。
“我爱散文,也爱小说,但我的最爱,还是诗歌。”进行这样类似的、递进的联想,是素材同类映衬运用的`思维关键。“喜欢豪放派,讨厌婉约词;喜欢乐观看未来,讨厌悲观想问题。”进行这样黑白突出、褒贬鲜明的联想,是正反对比素材运用的思维关键。
第一招:同类扩展,连点成线,以求规律显。
第6篇:杜甫作文素材运用
诗圣篇篇成诗史,后人字字传千古。
因得春望始呐喊,又见兵车起彷徨。感时生悲作三吏,愤世出恨书三别。仕道纵难亦忧民,艰途多病仍等台。
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空任你飞;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任你跃。你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现实却将你锁进了冰冷的铁笼。你无奈,于是你站在现实的对面流泪,为你挚爱的国家和人民;站在现实的背后幻想,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这样站在现实中,你用笔写下你的傲然脊骨,挥洒着民族的浩然正气。这些都化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缀在天空中,供我们瞻仰。
当人们跟随着李白的狂歌尽洒飘飘欲仙时,是你将人们拉回苦痛的人间。你,一个平凡的见证者,记录下战争的罪恶。目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这土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