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的论文
红楼梦的叙事特点的论文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而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曹雪芹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的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换。曹雪芹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易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人物,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整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来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气魄极大的恢弘叙事。第一条神话性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的出场,到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所谓的木石前盟神话和还泪神话以及到太虚幻境消号等等,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到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贾宝玉、王熙风昏迷不醒的时候与“玉石”的`对话,再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之后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再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再到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后的托梦以及借小丫头之口的所谓化为芙蓉之神的说法,都完整地体现了所谓“情缘前世注定”的神话性叙事线索。而很显然,这条线索,写的是“非理性的情”。第二条“真事虚写”线索从第一回甄士隐到第二回写到金陵的甄家,到第十六回写江南甄家的繁华以及四次接驾的壮举,到第五十六回写江南甄家到京人宫祝贺,送礼到贾府来,因而引出了一模一样的甄宝玉来,到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所说的已经被抄了家的甄家,以及七十五回所写甄府被抄一事,也体现出了非常清晰的“虚写脉络”。第三条“假事实写”线索是小说的主线,小说90%的笔墨都运用到了这条线索上,采用了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不仅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就是对环境也是极尽描摹之能事,比如一道菜的做法,一个药方,一间房子的陈设,一个人的长相以及穿着等等,可谓事无巨细,铺陈排比,华丽异常。而很精妙的是,它写的却是“不存在的事情”。曹雪芹这样的叙事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罕见的艺术功力才能达到。而正是这三条线索,造成了《红楼梦》神话与现实呼应、虚写与实写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共融的独特而丰富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三条叙事线索安排得实在“天衣无缝”,令人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感觉到钦佩。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第2篇: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浅谈红楼梦的叙事特点
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而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曹雪芹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的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换。曹雪芹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易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人物,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整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来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气魄极大的恢弘叙事。第一条神话性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的出场,到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所谓的木石前盟神话和还泪神话以及到太虚幻境消号等等,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到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贾宝玉、王熙风昏迷不醒的时候与“玉石”的对话,再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之后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再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再到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后的托梦以及借小丫头之口的所谓化为芙蓉之神的说法,都完整地体现了所谓“情缘前世注定”的神话性叙事线索。
很显然,这条线索,写的是“非理性的情”。第二条“真事虚写”线索从第一回甄士隐到第二回写到金陵的甄家,到第十六回写江南甄家的繁华以及四次接驾的壮举,到第五十六回写江南甄家到京人宫祝贺,送礼到贾府来,因而引出了一模一样的甄宝玉来,到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所说的已经被抄了家的甄家,以及七十五回所写甄府被抄一事,也体现出了非常清晰的“虚写脉络”。第三条“假事实写”线索是小说的主线,小说90%的笔墨都运用到了这条线索上,采用了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不仅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就是对环境也是极尽描摹之能事,比如一道菜的做法,一个药方,一间房子的陈设,一个人的长相以及穿着等等,可谓事无巨细,铺陈排比,华丽异常。而很精妙的是,它写的却是“不存在的事情”。曹雪芹这样的叙事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罕见的艺术功力才能达到。而正是这三条线索,造成了《红楼梦》神话与现实呼应、虚写与实写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共融的独特而丰富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三条叙事线索安排得实在“天衣无缝”,令人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感觉到钦佩。
第3篇: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中的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1
1.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
2.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3.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
4.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
第4篇: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中的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人物形象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1、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
2、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3、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
4、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
5、史湘云:话涝子、豁达开朗、坦率纯真、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快乐天使。
6、贾惜春:沉默寡言、孤僻冷漠、看破红尘、胆小怕事。
7、贾探春:带刺玫瑰、精明能干、敢作敢为、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
8、贾迎春:二木头、懦弱无能。
9、李纨:贤女节妇、贞静淡泊、守财小气。
10
第5篇:红楼梦贾宝玉的特点
红楼梦贾宝玉的特点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红楼梦贾宝玉的特点分析,希望你能喜欢。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
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
第6篇: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其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也决非简单可解的。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
第7篇:红楼梦论文
/ 3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陈浩强 13财管一班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个悲剧。当我读完了《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来,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