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作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5-01-20 07:1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文/段世超

应该是在2010年的时候我从大学舍友那里知道有这本书,他当时正在备考GRE考试去美国读研究生,当时他在读这本书。我看书通常是别人推荐了我才看,要么是朋友推荐,要么是看到书评,很少是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找来一本书来看,除非是刚好那本书就是讲的话题我很感兴趣。

这本书在1981年就出版了,距今都有35年了。他讲的问题是各个国家或者是种族在美国发展的历史。里面运用了详尽的统计数字,比如某段时间里某种族移民的性别比例,某个年龄段的收入,某个年龄段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某个种族受教育的时间,某个种族参政的人数,等等。这些因素都被作者用来做出相关的推断,比如最初移民的男女比例,和移民的心态有关系,如果男性远远多于女性,那么这个种族对于美国还处于试探阶段,而假如男女比例接引1:1,那么说明这个种族是做了在美国定居打算的,因为如果要定居就会带着配偶一起移居美国。

书中介绍了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大致来说,爱尔兰人早起在美国主要是干农活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生活很艰苦;德国人以起精湛的技术和认真的态度为美国的很多领域做了很大贡献;意大利人由于南北的差异,在美国一直互相不睦;日本人早起在美国很多以做园艺工作起家,也有做农场主的,但是美国出台了很多限制日本人在美国买地的政策,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人出台了残酷的隔离政策,让日籍华人受损极大;华人在美国和早起爱尔兰人一样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加之美国一度出台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政策,对于华人在美国的发展进行了很大的打压,但是华裔美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在重重危机中坚韧地生活,且都还算成功,华裔美国人很多人进入高技术领域而成为专门人才;犹太人在美国也是备受歧视,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墨西哥人和黑人以及波多黎各人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各种族在美国的成长史,和国内各个省份外出迁移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异乡人克服距离产生的陌生感,克服思乡的愁苦,来到一个也许是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打拼,最终将是“一将终成万骨枯”.当年南下深圳淘金的外省人,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外,书中还用华人和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讨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者认为并不是教育改变了这两个种族在美国贫穷的处境,而是当他们经济稍好一点后开始重视教育的,也许之后重视教育加速和加剧了他们的成功。即使在今天,西方国家还在怀疑资助非洲的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现状。孰是孰非,争论不休。

纵观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外来人员比较多的,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同时往往选择外出谋生的人更容易获得在其家乡不易获得的成功。有句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放眼国际,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乐于招商引资以及喜欢走出去投资的地区。就拿美国来说吧,每年那么多人希望去美国,希望可以拿到美国的绿卡,而美国也因此可以招揽到他需要的人才。换言之,全世界的国家都在为美国培养人才。我记得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那部电影里讲到,男主角所在的学校,即现实中的印度皇家理工学院的很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他们也引以为豪。再来看看国内的著名高校,是不是也是很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呢?就我所在的研究所,也算是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了,但却很少碰到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不是没有,很少很少。我就问别人,北大清华的人都去哪里了?有人给了我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北大清华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稍差的留本校了,再不行才来上海,当然了他们如果不能去美国也不能留校,那他们宁愿选择就业。不过据说他们出国和留本校读研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人调侃说,国内有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研究生。因为,我们的高中教育世界一流,而高等教育不太好,有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已经选择了出国,本科毕业再出去一批,留在国内的读研的研究生只能是三流的。当然了,这些都是调侃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的。

继续回到《美国种族史》吧,我猜即使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也不会有几个人真的去看,因为我也是看了很久才把它“啃完”,因为实在是趣味性有点低,也许这就是严肃历史书籍的通病吧。但是,假如你真的把它读完,绝对获益良多。这本书肯定没有那些所谓的自媒体人做的节目好看,但是这本书是纯干货,而且严谨很多。

2016年3月13日凌晨

第2篇: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

1.前段时间读了老罗的《我的奋斗》,最大的收获是听说老罗推荐的这本书《美国种族简史》,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让我知道自己对历史是多么的浅保

首先,当然是对什么是美国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种族的角度切入对于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来说,也许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早就知道种族大熔炉这一说,可在我的浅薄的认识中,除了白人黑人黄种人这样的直观感受外,真的没多少有营养的。常听说,国人在面对白人的自惭,和面对印度人称“阿三”,这是什么样的变-态、无知和歧视心态埃

然后,算是逐渐认识世界的一个起点吧。真的很有必要读一读欧洲史,世界史,不能再这么无知的妄自菲薄和自欺欺人了。你说你连西西里岛在哪里都不知道,还人云亦云的在那边说什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最后一点,是对文化的思考。书里有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文化本无优劣,只是在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时候才显出其好或坏。很不喜欢国人上来就自我践踏,这又是何必呢。文化这个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楚的,在没明白这“是什么”的时候,别一个劲的要求“该怎么样”。

多点思考,让生活充满意义。

2.《美国种族简史》是一部水平不是很高的基于历史数字分析的美国种族形成及演化的著作,它以国籍为差异描述了爱尔兰、德国、意大利、犹太、华裔、黑人等一些带有明显标志的种族移居美国的过程,主要描写了这些移民刚开始贫苦的生活及极端恶劣的待遇,和这些种族融进美国文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美国种族观点形成的原因,最主要的一句话:“多元化并非人们一开始就抱有的理想,而是互不相容所造成的惨重牺牲迫使他们彼此相安共处的结果”给出了大部分答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不像是在读过去的美国,而更像是在读现在的中国,只不过中国的歧视不是基于种族,而是基于地域,中国人的地域歧视不见得比美国人的种族歧视要轻,且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可能更甚于美国人,由于中国人本身就是外国歧视的对象,所以表面上自然要“同情”一下被歧视的人,但中国人在心里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歧视的机会的。

美国移民在进入美国之初从事的全部是不需要技术、专业知识的出卖力气的体力活,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才出现中产阶级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医生、教授、律师等体面的职业,因为我自身年龄、阅历的限制,对中国整体社会阶层的流向没有详细的掌握,但就这两年在北京这个地方,一半是观察、一半是臆测,像北京这种地方上演的正是美国一二百年前的景象,读后感《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往美国移民的种族,某一种族刚开始从事的职业都聚集在某些领域,爱尔兰人男人建筑铁路,女人当佣人,这两种工作后来被稍后来到的德国和意大利人先后占据,犹太人从事小买卖、衣服制作,中国人开洗衣房,开中餐馆,而这些与中国落后地区的人涌入发达地区又有什么区别,这些人有统一的称呼“民工”,建筑大楼,当保姆(佣人),进“富-士-康”,可以说中国除了农民之外的几乎所有人在民工面前都不会感到不比他高一等,甚至是当地和外来人从事相同职业的人也会有一种优越感,中国现在基本上以一代农民工为主,二代农民工开始出现,由于政策原因,民工很难像美国移民(包括偷渡)在美国定居那样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定居,但仍有相当数量的这些人的孩子在发达地区生活和接受教育,可以预见这一部分的孩子中从事中高等职业的比例一定会高于他们的父辈。

虽然这么说可能不太精确,但中国某一地区的人所从事的职业在中国相对固定,中部出农民、农民工,沿海出商人,山西出矿工,新疆人来北京几乎都卖羊肉串或开新疆风味的饭店,安徽、河南的富余劳动力在农闲时区新疆摘棉花,农民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前途,成功商人想让孩子做公务员或继承自己的事业,小商人则让孩子帮助扩展自己的生意,公务员想让孩子继续在这条稳路上走,上层社会的人想成为明星或政府高层,政府高层的子女则垄断某一行业,中国这一幕幕所上演的社会涌动的大潮总是在固定的方向流动,看似纷繁复杂,实则规律很难打破,正如海洋虽然广阔,但其海水循环仍有难以逆转的规律,例外总是存在,规律也可能暂时地失效,但总体上是很难改变的。

第3篇:《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作文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作文

《美国种族简史》这本书看了好久,一直断断续续的看,可能是由于趣味性不是很强加上之前对这类书没啥兴趣,完全是因为老罗推荐才入手这本书,然后看看的,说是能解决对民族和种族所有的困惑,之前没涉及这方面,自己也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思考也就没有啥困惑。

这本书讲了九个种族在美国的发展的奋斗史和文化史,在我原有的概念中只分黑人和白人,可实际上在美国不仅仅的是黑白之分,只不过黑白之分是最激烈的,美国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它本身没有历史和文化,不过各式各样的人移民到美国过形成了一种美国文化和精神,各个种族来到美国后都收到过歧视,而一些第一批到美国落根的新美国人也对后来移民到美国的同族人抱着些不满,觉得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有些种族天生就重视教育,例如犹太人,一般我们都认为犹太人很聪明很会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美国种族简史》有感

读《美国种族简史》有感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至今意义不减。《美国种族简史》正是这样一本不可或缺的书,作者用详实的数据、细腻的描写,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在美国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种族问题。中国历来被称为多民族国家,同属黄种人,经历了多次融合形成了包容共生的文化,所以种族主义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并不是很突出。而美国建国不过二百多年,人口集中迁入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这个“大熔炉”里,种族问题尤为显现。

起源

在美国各种族之间,收入、职业和失业率的差别相当大,犯罪率、生育率和经营企业的比例也是如此。纵然身处国内依然可以了解到:美国黑人在运动与歌唱方面出类拔萃,同样也有很多黑人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犹太人凭借聪明才智在政治与科学界大放光彩;意大利人有强烈的家庭观念和严格的行事准则。。这些显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美国简史读后感

美国简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简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国简史读后感1

初中学习生活比较紧张,这本《美国简史》我断断续续中读了好久。这本书讲述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诞生过程以及过程中发生的人和事……当哥伦布带领着他的船队到达美洲大陆;当五月花号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当独立战争的第一声炮响。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强盛的国家就此诞生。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原因而成为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美国期货市场简史

美国期货市场简史 – 作者: 利奥•梅拉梅德在美国,期货市场起源于芝加哥。它萌芽于自然的环境,以当时庞大的铁路枢纽为代表,将西部生产的产品运输至东部人口中心。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48年开始营业,为交易者提供玉米、小麦、大豆等谷类产品的交易,在其大部分历史期间,它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修建于1885年,位于拉萨尔街和杰克逊大道,成为芝加哥的商业活力之象征。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五十周年后,芝加哥黄油与蛋类交易所于1898年成立,是1919年成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前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主营业务是黄油和鸡蛋,如同其原有名字一样。在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活牛、生猪及猪腩等肉类的期货合约,并获得“猪腩建立的交易所”的殊荣。

在1971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美国文学简史

Chapter 1 Colonial Period

I.Background: Puritanism

1.features of Puritanism

(1)Predestination: God decided everything before things occurred.(2)Original sin: Human beings were born to be evil, and this original sin can be pa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3)Total depravity

(4)Limited atonement: Only the “elect” can be saved.2.Influence

(1)A group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美国ATM发展简史

美国ATM发展简史

美国ATM发展简史

2007.08.07 05:46 作者: David lee 来自:

本文由《银行卡与受理市场》授权我爱卡网站独家刊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eFunds公司

Acce Cash公司充分发挥其作为eFunds公司分支机构的优势,成长为北美地区非银行ATM出机机构中的巨人,而eFunds公司是全美知名的支票印刷厂商Deluxe公司旗下的电子支付公司。

据eFunds公司的官员介绍,面向金融机构和零售商的ATM项目计划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从终端机具到现金管理以及标识使用。该项目计划还支持接入eFunds公司的其他交易,如授权、处理和ATM网络交换解决方案。

从全美来看,eFunds公司宣布服务17,200台ATM机具,大多数集中于加州、科罗拉多和伊利诺伊州。随着eF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种族论

资本论读后感

Please download the newest flash player.《资本论》的第一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一卷着重分析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采用唯物辩证法来验证问题。

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说“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而原始积累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所有者通过购买劳动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没有货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