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1-30 07:12: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分析李商隐的诗歌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在他生活的时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疾苦。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晚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日薄西山的时代。同时他不幸的身世也给他带来感伤的情绪,因此他的大量诗歌中反映出忧虑意识。晚唐朝廷极度荒淫腐朽,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的日益嚣张,朋党之争异常激烈,人民生活疾苦,所有这些在李诗中都有所触及。李商隐的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和社会不公,有对自己,也有对国家、君主、人民的反映。他的诗歌表现出忧虑感伤的美,使得他不愧为晚唐优秀的抒情感伤诗人。

一、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社会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李商隐在对上层统治集团进行揭露抨击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也有反映。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他写出西京农村在天灾人祸侵袭下荒凉残破的景象和农民无以为生,被迫为“盗”的情况。反映了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统治集团重赋剥削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说明他对百姓的同情。“草木半舒柝,不类冰雪晨。又若夏苦热,焦卷无芳浸”。写出当时农民生活环境的恶劣,生活条件极差。“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诗人一一走过十家,没有一家幸存的,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民的迫害。甘露之变后,宦官对人民的凶残压迫,以及朋党之争,朝廷的无能使得人民惨死或是颠沛流离。“城空鼠雀死,人去才狼喧”,没有人影,全是豺狼的喧叫,多么惨的景象啊!

在这场宦官的叛乱战争中,百姓遭到极大的迫害,他们只求得“不复仪所适,但欲死山间”而更惨的是“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揭露出官吏逼迫“穷民”为盗贼的实质。诗人面对此种情况后,写到“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表现诗人愿为民请命,肝脑涂地的决心,揭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担忧,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批判。《灞桥》中诗人想到北方人民在回鹘统治者的侵略下饱受苦难,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担忧。《即日》、《异信》等诗对人民在酷虐政治的压迫下所受的痛苦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但比起他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揭露抨击,显得远为逊色。但诗人是关心人民生活的,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是深深担忧的,他希望人民安居乐业,但个人力量是微弱的,面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只能表现出自己愤慨和担忧。

二、担忧朝廷政局

唐代后期的皇帝迷信神仙方术,妄求长生,祸财害民,荒废政事。诗人针对这一现象写了大量的政治讽刺诗,辛辣的嘲讽了求仙的愚妄。如著名的《瑶池》在传说的基础上虚构出西王母盼不到穆王重来的`情节,含意深长的显示了所谓神仙也不能使求仙者逃脱死亡,连神仙和求仙者都在一起做了兜底的批判。

李商隐是一位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诗人,他有很浓厚的“忠君”思想,他所经历的晚唐时期的皇帝如唐穆宗、唐敬宗这些最高统治者都是非常的荒淫昏庸,于是他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心忡忡,他对一国之主的皇帝感到失望,他借助咏史来传达自己用心良苦的微言大义,希望能达到使君主鉴之的目的,改良朝政的目的,所以他《咏史》中写到“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他写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寄予了他吊古伤今的意义,由很强的讽刺意义,讽刺汉文帝不知道重用贤臣,重用鬼神却不问苍生,由古想到今,当今皇帝昏庸无能,不能视贤重贤,使诗人对君主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之情。《马嵬二首》其一:“冀马动犀燕地来,自理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来人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此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级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首诗都是写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到头来兵祸来临,妃子也难保。《有感二首》更是批判换地昏庸无能,结尾两句“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更是讽刺文宗忘记历史教训,又过上荒淫无度的生活。这些诗都表现出诗人对君主昏聩无能的痛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之情。

三、关注国家安危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晚期,从唐敬宗和唐文宗开始,大唐开始出现衰败之势。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藩镇割据、宦官夺权、朋党之争,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民生活疾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的理想。

从安史之乱以来,藩镇长期割据叛乱的局面使他可能从纵的历史发展和横的社会联系上去认识藩镇割据的严重危害以及这一局面形成与延续的原因。在《行次西郊一百韵》这首长诗中,追溯历史,推原祸始,揭露开元以来朝政的腐败,上层的淫奢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而且指出长期的割据叛乱不仅严重的削弱了中央集权,也深化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使得边防空虚,而且农村生产凋敝,农民生活极端穷困,并且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疮疖”之患。在《寿安公主出降》一诗中,他深刻揭露了“送王姬”的“礼”实质上是笼络讨好。藩镇的屈辱妥协政策把藩镇和批判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更为深广的内涵。在《赋得鸡》中,李商隐则把割据者比作一群贪婪好斗不愿报晓的鸡,对于揭露割据势力、贪婪利己的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宦官专权也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标志。李商隐也有大多作品是抨击宦官的,突出的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对国家的深切关心和担忧。这一类诗多数写于甘露之变以后朝野间笼罩着一片恐怖气氛的时期。当时,连白居易这样曾愤怒揭露过宦官的诗人也碍于政治环境的黑暗而不得不收敛起战斗的诗笔,而李商隐却在《有感二首》、《重有感》、《故番禹侯因账罪致不幸事觉母者他时过其门》、《曲江》等诗篇中直斥宦官为“凶徒”,愤怒揭露他们篡权乱政,大肆杀戮,诛连的罪行和践踏法纪,劫夺财货的行径,并以沉痛的笔调描绘出长安内外,昼夜号哭冤鬼悲歌的凄惨恐怖的景象,表达了广大士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牛、李党争对晚唐政局,以致整个帝国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恰巧是党争剧烈的时代,他虽没有参与牛、李党争之中,但却一直处于牛、李党之争的夹缝中,深受其害。他有大量的诗歌揭露党人勾心斗角,排除异己的种种丑行,反映他对朋党之争的愤慨的抒发,这是他揭露封建统阶级集团黑暗的又一方面。在他的《无题》诗中写到“莫近弹棋局,心中最不平”,写出朋党之争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并且也威胁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处于朋党的漩涡中,屡遭排斥,不仅遭遇不幸,连人格也受到污蔑,通过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党争的愤慨和对当时社会的忧痛之心。他的《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和《哭虔州杨四郎》指出党人祸乱,忠臣枉死,再度写出党争对国家的危害,现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综上所述,李商隐生活在黑暗腐朽的晚唐社会,他一生命运多舛,抱负不得施展,却关心国家,关心君主,关心人民的疾苦。他看到昔日的帝国不再回来,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悲情深深的寄予他创作的诗歌中,通过诗歌向后人展示出他爱国的情怀和对晚唐社会的深深地忧虑之情。

第2篇: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分析

晚唐衰败的社会现实以及李商隐一生的悲苦命运,让诗人有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又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悲剧创作心态。

1 前言

唐诗宋词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沉淀中的瑰宝,每每读到李商隐的诗歌时,我们总会被诗歌中蕴含的那种深深的感伤之情所感动。传统的文人一般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两种不同的选择,而诗人李商隐走的是一条“独善”而“兼济”相结合的道路。他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婉约与风骨相结合,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有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伤。于是他的诗便显得幽思婉转、如泣如诉,体现出了一种“沉博绝丽”的艺术风格。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李商隐诗歌中所蕴含的感伤因子来源于他悲苦身世、爱情婚姻不顺和报国无门的切身体验。十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幼苦读,试图通过科举之路振兴家门。然而,由于婚姻问题,李商隐深陷晚唐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可自拔,直至离开人世。在这期间,李商隐也试图出仕为官有所作为,但皆因时间短暂而无所成就,郁郁而终。李商隐一生有许多著名作品,而其在晚年所作的《锦瑟》则是其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正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幽怨悲凉的锦瑟声引发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诗人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深陷牛李之争,最终穷困潦倒。“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每读至此,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极其凄凉的画卷,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沉重与悲哀,悲怆、凄凉。可以说,李商隐诗歌中所隐含的悲伤色彩与其亲身经历息息相关,是诗人悲惨人生的真实写照。

2 李商隐诗歌的感伤艺术色彩

李商隐诗歌中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感伤,一方面源于他爱国但却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这点儿类似屈原的命运,因此师从屈原的“幽愤”;另一方面源于类似于著名诗人杜甫的沉郁,怀才不遇的悲惨命运以及自身性格里的沉郁因素造就了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色彩。

2.1 对时事的感伤

李商隐忧国忧民以及报国无门的那种复杂心情在其政治诗歌中体现的淋淋尽致,李商隐政治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感伤正是这种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着诗人因得不到朝廷重用而报国无门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生活在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当时的社会各阶层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李商隐一身学问非但毫无用武之地,还深陷党争之间,被指为“背恩”之人,得不到重用。心中的忧郁无法排遣,加之爱国心切,李商隐只能通过诗歌,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借以抨击统治者的腐朽统治,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其代表作《行汰西郊作一百韵》是诗人众多政治诗歌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继诗人杜甫《北征》之后内容宏大的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诗歌,广为世人流传。其中的诗句“我听此言罢,冤愤如相焚”、“我愿为此事,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榜陀污紫良”等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腐败统治的心痛,虽有“君前剖心肝”之心但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使读者不仅潸然泪下。同时,《岳阳楼》、《听鼓》、《风雨》等诗歌,或表现了诗人对没阶趋走的屈辱处境的愤慨,或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权贵之人仗势欺人嘴脸的讽刺,无论是何种感情的体现,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都表现了诗人不愿屈服社会现实的骨气,李商隐政治诗歌中的感伤之情正是晚唐社会现实以及其悲惨命运结合的必然产物。

2.2 对爱隋的感伤

爱情题材的诗歌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最为著名的部分。因此,我们在对李商隐诗歌中的感伤艺术色彩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不研究其爱情诗歌中的感伤色彩。那首家喻户晓的《无题》可谓是李商隐爱情感伤诗的杰出代表,其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脍炙人口,感情细腻,广为后人传颂。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采用“剥茧抽丝”的手法,由一个意念而生发了另外的意念,句句相扣,连绵不断,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相思之苦,感情细腻而又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坚贞不渝,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消逝的无奈与感伤。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生动的描写了离别时的场景以及心中的痛苦之情,而诗中的“东风”指的就是“春风”,这与古代诗人伤春悲秋的写作风格是相符的。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因其淋淋尽致的描写出了情人间那种坚贞不渝、执着坚定、缠绵而又沉痛的感情而广为世人流传,成为了描写爱情的绝佳诗句,也是《无题》这首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地方。那种“流泪之死”的对爱的感伤让读者为之动容,一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痛苦而又美丽的境界顿时显现在读者的面前。颈联和尾联是诗人对幸福的向往,这种向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借以诗歌表达,感伤之情显露无遗。诗人爱隋诗歌中的感伤之情也是源于其自身婚姻的不幸,但那却不属于诗人李商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己婚姻的感伤,都被诗人融进了其爱情诗歌的创作之中,以此来悼念自己己逝的幸福。

3 结语

作为一个传统的诗人,李商隐承继了千年来古老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悲惨的命运化为伤感之情融于其诗歌创作中,既有对个体的悲叹,也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清代吴乔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由此可见,诗人李商隐确实是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之后开辟诗国之大家。在唐朝衰败之际,其诗歌中依旧能够体现这种忧国忧民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实属难能可贵,这种艺术风格也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第3篇: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庄子思想

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庄子思想

诗意朦胧、辞意飘渺是李义山诗的最大特点,更是其诗歌晦涩难懂的根源所在,也是其诗歌晦涩难懂的根源所在。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省沁阳县),曾自述为凉武昭王李之曾孙李承后裔,与唐皇室同宗,但支派已远,在《新唐书・文艺传》曾提及“或言英国公世绩之裔孙”。十八岁,他以所作之文于东都拜谒令狐楚,受其赏识,聘为幕府巡官,之后一直受其提携礼遇。二十五岁,进士登第。二十七岁,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茂元爱商隐之才,以女嫁之。却由此招令狐之忌,谓其“背家恩”,继而卷入“牛李党争”,备受排挤,“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挤之”(《唐才子传》),终生不得其志,四十七岁抑郁而终。

诗意朦胧、辞意飘渺是李义山诗的最大特点,更是其诗歌晦涩难懂的根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商隐以女性为美的化身,女性是其感情理想和政治理想的载体,他以一种尊敬女性,崇拜女性的眼光去看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一、女性是其情感生活的载体

李商隐的心灵善感、早熟多思使他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充满了期盼,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两情相悦。这类诗歌中的女性,大多聪颖、美丽,而又多才多艺,如《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做裙钗。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不愧是一个善于捕捉形象的诗人,只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纯洁任性、多才多艺的少女形象活脱脱的放在我们面前。据前人考证,此女实有其人,其名为柳枝。柳枝在李商隐感情生活中地位极重,影响极深。这类诗歌,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把那种在痛苦中执着追求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分析

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无题”诗别具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文学史上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无题”诗只是李商隐在抒发自己的政治失意,有人说“无题”诗是在单纯描写爱情,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乏偏颇之处。我认为应该全面来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大致分为三类:

(一)感慨命运坎坷、影射现实的寄托怀抱之作。李商隐一生坎坷,他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在他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协助母亲和弟妹们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南,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年少的李商隐备尝艰辛。家境困厄,但李商隐没有荒废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分析李商隐的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李商隐的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