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徘徊少年散文
徘徊少年散文
曾经少年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顶爱用“徘徊”这个词儿,在作文里,在日记里。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犹犹豫豫的,哪里都想去,又不知道该去哪,该怎么办。
那时候“徘徊”在我脑子里是一种意境,我向往那种漂泊、涣散、游离、无所适从的状态,这大概是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都向往过的意境吧。
和那时候同一批喜欢用的词还有“徜徉”、“敷衍”和“欣欣然”,这些偶尔获得,觉得新奇,然后试着写在纸上,写在文章日记里的词语,构筑起了一个少年人柔软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少年人开始试着观察这个世界,看天上的流云,看院里的花草,看星空和月亮。那时候大抵还写过一些“月光无情照榻寒”之类的文字,其实自己在屋子里,盖着严严实实的被子,哪里有什么寒不寒的?也就是那时候我知道了诗人、文人写的东西很多都是骗人的',他们没那么豪放,那么恬淡,也没那么婉约,那么愁苦,只不过是构思了无比巧妙的句子,感动了自己,更感动了无数后人罢了。
就像我写:我徘徊在雨里,细碎的雨滴打在我身上,拍在我脸上,又润进我心里。你会想,啊,好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有一阵子我也觉得自己是多愁善感的少年,很喜欢在雨里走路,然后写一篇湿漉漉的文章,直到现在也依旧改不掉雨中漫步的喜好,却确认自己绝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我不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是慢慢的不是了,还是一直都不是,只是那时候被自己的文字打动了,以为自己是多愁善感的呢?我也说不清楚。少年人的情绪总是让人琢磨不透,他自己也不甚明白吧。只是那份漂泊、涣散、游离、无所适从的徘徊早已和那些沾着水气的雨路一起融进了少年人的气质里。
徘徊,不再少年,依旧少年。
第2篇:徘徊散文
徘徊散文
湘北松溪河一个小小的乡村。
初夏的夜,乡村平静而安宁。
月色透过玻璃窗照在邹艳如同样平静的脸上,妩媚端庄着这个乡下女人质朴的肌色。岂知此刻她的心里正翻江倒刚般。
她慢慢地抚摸着微微凸起的小腹,心里一阵酸痛。去,还是留,无法选择。今天是跟“三哥”约定的最后的日子。她的兜里揣着两万块钱,带着男人刚子的体温与汗渍,带着男人所有的希望。
她没有丝亳的欣喜,只是不舍与酸楚。
我这是怎么啦?她问自己。从十八岁出来以婚姻为诱饵,她与“三哥”搭裆,行骗了不下十多个男人,最长的也不过在那家待了三个月,从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和不舍。钱财一到手,瞅准机会立马走人。
但这次,居然被这叫刚子的`男人绊住了。
夜深沉,有风。风中有田园果疏的香味,淡淡地锁住她的离愁。
邹艳如当然不是她的本名,除了她这个人,一切的身份证明都是假的。她当然也不是偷渡过来的越南人,甚至说不出一句越南话。她的三哥也是假的,两人本是夫妻。
她抚摸着凸起的肚皮,眼神忧戚而黯淡。
她实在厌倦了骗人的日子。
夜更深了,刚子还没有回来。刚子是个踏客的,靠一辆半新不旧的摩托车载客为生。自打得知女人怀上娃后,为了多攒点钱,每天都干到很晚才回家。
家。想到家,邹艳如心里一阵温暖。但很快,这个家便要支离破碎。三哥跟她约好了今晚在村后的三棵松下碰头,然后远走高飞,永远离开这松溪河下小小的乡村。
骗子的脚步是飘泊的。
但她怎么还不走?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她怎么还不走?
果疏香更浓了,她贪婪地嗅着这实在而朴实的香气,问自己,这个家,还有刚子我能带得走么?
看来今夜她走不了了。刚子回来了。
院子里响起了熟悉的摩托车的马达轰鸣声,刚子一脸血污地走进屋子,样子突兀而狼狈。
刚子木木地看了她一会,嗫嚅着说,艳子,出事了,出事了。我拉了个客人,在十号渠那边连人带车翻下了沟里。那客人没气了…死了…
刚子疯一般冲进里屋,放水,洗澡,似乎要洗干净一身的噩梦。
邹艳如机械地抱起刚子带着泥巴和血污的外套,脑子里不住地轰鸣,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解脱。
她决定留下来,在血污中闻那果疏的香味,在以后的日子里承接这个男人的欢笑和泪水。
啪的一声,从刚子的衣服口袋里掉出一邹身份证。她捡起,赫然看到了一副熟悉的面孔。三哥…
第3篇:徘徊少年杂文随笔
徘徊少年杂文随笔
曾经少年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顶爱用“徘徊”这个词儿,在作文里,在日记里。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犹犹豫豫的,哪里都想去,又不知道该去哪,该怎么办。
那时候“徘徊”在我脑子里是一种意境,我向往那种漂泊、涣散、游离、无所适从的状态,这大概是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都向往过的意境吧。
和那时候同一批喜欢用的词还有“徜徉”、“敷衍”和“欣欣然”,这些偶尔获得,觉得新奇,然后试着写在纸上,写在文章日记里的词语,构筑起了一个少年人柔软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少年人开始试着观察这个世界,看天上的流云,看院里的花草,看星空和月亮。那时候大抵还写过一些“月光无情照榻寒”之类的文字,其实自己在屋子里,盖着严严实实的被子,哪里有什么寒不寒的?也就是那时候我知道了诗人、文人写的东西很多都是骗
第4篇:徘徊少年杂文随笔
曾经少年的时候,有那么一阵子,顶爱用“徘徊”这个词儿,在作文里,在日记里。我觉得这个词很好呀,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犹犹豫豫的,哪里都想去,又不知道该去哪,该怎么办。
那时候“徘徊”在我脑子里是一种意境,我向往那种漂泊、涣散、游离、无所适从的状态,这大概是每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都向往过的意境吧。
和那时候同一批喜欢用的词还有“徜徉”、“敷衍”和“欣欣然”,这些偶尔获得,觉得新奇,然后试着写在纸上,写在文章日记里的词语,构筑起了一个少年人柔软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少年人开始试着观察这个世界,看天上的流云,看院里的花草,看星空和月亮。那时候大抵还写过一些“月光无情照榻寒”之类的文字,其实自己在屋子里,盖着严严实实的被子,哪里有什么寒不寒的?也就是那时候我知道了诗人、文人写的东西很多都是骗人的,他们没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