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1-27 07:12: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

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1.诗歌中的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诗歌中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间接抒情主要体现在借景抒情上。所谓的借景抒情就是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景物描写就表达了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也就是说,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是通过上述悲凉的景物表现出来的。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示例

例1.直接抒情

示长安君

作者: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直接抒情分析:

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例2.间接抒情

小斋即事

作者: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间接抒情分析: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拓展阅读:诗歌教学讲究“五美”

选入教材的诗歌大多文质兼美,独具风格。众所周知:常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中的美,理解诗歌中的内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老师把一首首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的堆积和剖析,而不会引导学生去吟咏、去思索、去感悟、去运用,那么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否会味同嚼蜡而逐渐失去兴趣呢?答案我想你们也应该猜得到。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

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

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不管学生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还是模仿古调、只要他们高兴、喜欢、笑一笑,学一学,老师再稍加指导,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

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入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入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没有古老的景,更没有孤立得的情。诗中的景不是一般的景,是含情的景;诗中的情不是一般的情,是景中情。因此,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惊喜交加。

展开全文阅读

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例如: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尤其是写作文、或是做难题时,思虑堵塞,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出现一道亮光,出现一点灵感,开启你思维的闸门,困难立即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有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境遇看似无望却忽逢转机的情形不是常常看到吗。“天无绝人之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照陆游当时的境况,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举张浚北伐,被投降派诬陷罢归故里。诗人当时愤愤不平,流连与青山绿水中貌似悠闲,却难以忘怀国事,治国者虽目光短浅,无雄韬伟略,但诗人仍然相信总有一天能受到朝廷重用,实现爱国之志。这种心境与当时在山中迷路时心境契合,故而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古名句。

总之,诗歌教学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多用“细雨”和“微风”去熏陶学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更重要的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参与,畅谈感受,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从而逐步地提高整体的文学欣赏能力、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让死气沉沉变生机勃勃,让遥不可及变感同身受,让死记硬背变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教诗歌学诗歌的最高境界。

第2篇: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1.诗歌中的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2.诗歌中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间接抒情主要体现在借景抒情上。所谓的借景抒情就是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例如《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段景物描写就表达了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也就是说,莺莺凄苦悲伤的感情是通过上述悲凉的景物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示例 例1.直接抒情 示长安君 作者: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直接抒情分析:

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例2.间接抒情

小斋即事 作者: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间接抒情分析: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第3篇:写景间接抒情作文

写景间接抒情作文

大家需要学会怎么写简介抒情的作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间接抒情的写景作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1、家乡的小溪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有着许多数不清景物:茶山风光让人陶醉不已;田园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竹林静园让人心旷神怡……但我最喜欢的景物还是那条清澈的小溪。

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整天哗啦啦的唱着好听的歌,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倦。不管是郁闷还是心烦的人,听了小溪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心情绝对顿时豁然开朗。

春天,明净的小溪像一条白玉带,水边的柳树轻悠的飘动着纤细的嫩枝。那些倒影映在水中的翠绿的小草夹杂着三三两两的不知名的野花:浅黄、淡蓝、粉红、微紫,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对岸大片的菜花倒影在水中,黄灿灿的,就像天边金色的地毯。那一群群逗人喜爱的小鱼,一会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直接抒情的句子

直接抒情的句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句子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直接抒情的句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直接抒情的句子1

1、秋天到了,枫树最引人注目了,她们的叶子都红了,一阵风吹过许多叶子就纷纷落了下来,飘在半空中像红色的蝴蝶一样在天空中飞舞,又好像是蝴蝶仙子下凡。

2、在一月的金色秋天,稀疏的树上的叶子像干烟一样干燥。地球母亲的宽广胸怀似乎在欢迎和拥抱返回的儿子。落叶飘回大地母亲的怀抱赞美秋天的句子

3、秋天,是一个让我思念的季节,那院子落叶和我的思念都积了厚厚一叠,可是那饱满的稻谷,更幸福了我心中的世界。

4、秋天在田野里。田野是金黄色的。黄澄澄的稻谷,远远望去,整个田野就像铺上了一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直接抒情的句子

直接抒情的句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那什么样的句子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直接抒情的句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直接抒情的句子1

1、 时钟的指针周而复始的转动着,遥望天际云朵,点缀蔚蓝天空,却无法修饰我心。在这个悲伤常驻的年代,曾经的讴歌赞颂,都已沉底历史长河,曾经的美好梦想,一个个支离破碎。悲伤,常驻我心。

2、 有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就像在探寻着世界里最美好的未来。

3、 刚到下午点多,太阳就已经收起它那淡淡的光,好像也怕冷似的,躲进了像棉胎一样厚的云层。

4、 秋天,田野成了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芳香。

5、 星星一动不动地镶在夜空里,那么悠远那么洁净,就像藏在神秘世界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古诗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三种间接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四种情景衬托关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

①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通过描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先景后情、有景有情 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象:急风(凄清)、哀猿(哀伤)、飞鸟(飘泊)、落木(凋零)、江天——秋景萧瑟悲凉。情: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情景关系:先景后情,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见景抒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引发诗人老病孤愁之感。②寓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中的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