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帝王谥号
帝王谥号
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请注意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并不是没有庙号,只是少称庙号而已.请见下文,并可加以验证.............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
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西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自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但也有例外,如明代朱橡取代建文帝做了明朝皇帝,他并非开国皇帝,却庙号明成祖;清人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皇帝也非大清的开国皇帝,仍被尊为“世祖”。
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西汉:
高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法『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法『威强睿德曰武』
昭帝——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法『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法『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法『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法:“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法:“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法:“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法:“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法:“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法:“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法:“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法:“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法:“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法:“聪明睿智曰献”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彻是世宗,刘询是中宗,刘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个皇帝身后都有庙号。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号称中兴的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庙号是太祖,习惯称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烨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始自西元前140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建元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弑当年,唐高祖李渊强加的。
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
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4-26 12:21 ==========================================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无谥号)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无谥号)幼主 讳恒(无谥号)周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隋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唐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梁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无谥号)唐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晋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皇帝 讳重贵 汉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无谥号)宋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无谥号)建国公 是(无谥号)永国公 昺(无谥号)辽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金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亶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元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明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清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第2篇:九代帝王之乡
九代帝王之乡
转自:塞北家园
本文章已被查看:1101
据有关史料考证,在武川这片黄土地上曾经出过九位皇帝,列举如下: ★北周文帝宇文泰
北周文帝宇文泰是武川籍人,宇文泰去世后其子追封其为文帝。关于其起源,有关专家认为,北周受禅于西魏(公元335——556),西魏分裂于北魏。东晋时代,北方五胡迭起,占地为王,逐鹿中原,互为盛衰。兵连祸结,战乱不止,先后经历十六国。这十六国是:一夏一蜀;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司马氏眼见中原大乱,社稷危如累卵,只得隅居江南,以保半壁河山。
此时的北方十六国中,唯氐族前秦主符坚颇具雄才大略,东平燕,西灭蜀,北降凉,北方始得统一。朝政尚未稳定,好大喜功的符坚不顾朝臣谏阻,即统兵百万,倾国南向,意欲投鞭长江,一举灭晋。及淝水败北,前秦即刻土崩瓦解,群雄复起,北方又乱,前秦亦为后秦所代。时值鲜卑族人拓跋王圭雄起代地,经多年征战,史家称北魏或后魏。此时晋室,祸起萧墙,八王乱政,藩镇掌权,后宋、齐、梁、陈次第立国,史称南朝,和北朝相对而称。南北对峙,互有杀伐,虽北强南弱,但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及北魏内乱,一朝两分,东西魏并立,此时的拓跋氏由盛而衰,名存实亡。之后,东魏为高氏所夺,以齐立国,史称北齐;西魏为宇文氏所夺,以周立国,史称北周。北周文帝即赫赫有名的武川籍人宇文泰。★武川籍北周五帝
除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外,其余北周五位皇帝均为武川籍人。
其余北周五位皇帝分别是: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静帝宇文阐。
据《周书》记载,宇文泰,复姓宇文,单名泰,小字黑獭,鲜卑族人。鲜卑族以宇为天,以文为君,国号宇文,姓氏宇文。出生时因黑气下覆其身而取名为黑獭,非狐非貉,有智有勇之意。远祖始居辽西,燕亡归魏。曾祖宇文陵积有军功,官爵安定侯。魏设六镇,迁忠勇豪杰之士戍守,用为屏藩。武川因其历为兵家所必争,亦列六镇之一。其余五镇依次为:沃野,今乌拉特前旗东南;怀朔,今包头东;抚冥,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兴和县西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宇文陵属在迁范围,例迁武川,以后即定居于此。宇文泰籍隶武川,当无疑问。
宇文泰身长八尺,方颡广额,美须髯,长发委地,垂手过膝。少有大度,轻财好施,颇有三国刘玄德之风范。史称其“知人善任,以谏如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能驾驭英豪,一见之者咸感恩用命„„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性好朴素,不尚虚饰”,年方十八即任将帅。北魏内讧,安北将军尔朱荣发难,宇文泰起兵勤王,迎魏王修至长安。
宇文泰病危,世子觉年方十五,因嫡而立,泰恐其子少不更事,令兄子中山公宇文护辅政。中山公一经受命,即逼西魏主禅位,挟持宇文觉为帝,史称孝闵帝,建国为周。
宇文护自恃立国有功,渐至骄纵不法,专横跋扈,陟罚臧否,皆由己出。闵帝暗恨其叔专擅,不甘大权旁落,阴养甲士意欲除之。不幸谋泄,被护废死。护又迎立泰庶出子毓为帝,是为明帝。明帝少年有识,聪颖过人,即位后,立逼宇文护归
政,遂自主朝政。宇文护怒侄收权,买通膳师下毒御食,明帝不察,中毒而亡。遗诏因子幼传位其弟邕。邕即武帝,文武皆备,喜怒不形于色,颇似乃父,号为一代英主。
即位吸取两兄被护致死教训,对宇文护采取欲擒先纵,欲取先与的韬晦策略,八年后方击杀叔护,政由己出。之后,平内乱,灭强齐,厉兵秣马,南窥陈朝,大有饮马长江一统中原之势,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六岁即亡。太子嗣位,与其父子英武判若两人。武帝对功臣、勋戚言规身教,曲由保护;则兔死狗烹,一体屠戮,甚至对其勋戚岳丈杨坚也欲加害。武帝治事勤俭,持身平谦,体恤民情,士皆用命。年方逾冠,却因耽恋酒色不愿早起视朝,禅位七龄太子静帝宇文阐,自封太上皇。终因酒色过度,死于非命。岳丈杨坚矫诏辅政,揽军政大权于一身,玩幼主静帝于掌中,才越三年,篡周建隋。其女杨丽华身为帝后,眼见周祚易隋,心甚不平,怒斥乃父。无奈丞相权重,女儿意轻,遂抱恨九泉,守志以终。
计宇文泰裂魏分治西魏,为周奠基,宇文觉立国,宇文阐亡国,共历五位皇帝。宇文泰乃开国奠基雄主,皇帝称号虽系追尊,拟应加列,这样武川历史上曾孕育了北周的六位皇帝。
★隋文帝、隋炀帝也是武川人
隋朝(公元581—681)开国代北周而来,开国帝杨坚,亦籍隶武川。
杨坚六世祖元寿,曾任北魏武川镇司马。元寿玄孙杨忠即杨坚父。魏征所作隋书《高祖纪》云:“北魏元寿”代为武川镇司马,子孙周家焉。周书《杨忠传》亦云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又云“周武帝命杨忠为帅伐齐,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飨将士,席卷二十余镇。”说明在杨坚父杨忠时,武川尚有杨家故居。“祭先人”墓,说明杨家祖宗的陵墓在武川,不然祭此若何?
杨忠从周太祖宇文泰举兵关西,曾屡立战功,及周代西魏立国,南取梁元帝,东败北齐,更是功勋卓著,爵受隋国公,官拜柱国。杨忠死,杨坚袭封。武帝驾崩,拥静帝宇文阐立,官拜上柱国左丞相,一门恩宠,权势炙手,未几便灭周建隋。周宣帝时,杨坚女入帝后,与杨坚为翁婿亲,杨坚篡周,岳丈一跃而成为一国之主,君臣关系倒置,但翁婿关系依旧。
隋文帝初立国,颇有一番改天换地新气象。减徭轻赋,戒奢尚俭,重定刑律,务求宽松,悉除历代严刑峻法,颇得民心。待至国治,即发兵五十万,剑指南陈。时南朝小朝廷后主陈叔宝,因北朝忙于争权夺位,无暇南顾,竟然忘记强敌压境,不修武备,日日醉生梦死,“隔江犹唱后庭花”。隋军势如破竹,一战而平江南,陈朝告亡。至此,从东晋南渡算起,到陈灭亡止,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朝封建割据结束,中国又得到统一。
继而文帝病重被其子杨广所弑,杨广由此窃国为帝,史称隋炀帝。
隋炀帝登基即杀其兄原太子杨勇并诸子,屠戮伐陈功臣宿将。修南北运河,因工程搁浅而坑杀河役五万人。其弟太原王杨谅被逼起兵,平定后并州连坐二十万人尽皆斩首。南北运河通,八万人作纤,五百里供应,几十万人马护驾,意在耀武扬威。营建东都洛阳,开西苑三四海五湖十六院。广纳天下美女,动用役夫二百万,丁壮不够,继之以妇女,民脂民膏几被刮尽。又穷兵黩武,三次征高丽,统兵百万,皆无功而返。种种不端,致使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弑父者,自己也落得被人弑的可悲下场。至于其子东(洛阳)西(长安)两恭帝杨侑、杨侗,仰人鼻息,形同木偶,先后分别被王世充、李渊废死。隋朝江山不及三传即亡,大唐从此开基。★李渊、李世民都是武川人
关于李渊、李世民是武川人的说法,在“武皇”酒业的简介上我们可以看到。
唐开国始祖李渊,字淑德,陇西成纪人。其四世祖李熙曾领兵家居武川,《旧唐书高祖本纪》云: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宋文豪欧阳修所撰《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金门不可考,但李氏家居武川却毫无问题。
李渊祖李虎因佐周代魏有功,官至太尉,殁封唐公。李渊也袭父李丙爵为唐国公,亡隋兴唐,概由此来。唐国公李丙与隋文帝杨坚,因同娶独孤姐妹,名为君臣实为连襟亲。隋炀帝东征高丽,教唆杨广弑父篡位的楚国公杨素子杨玄感起兵造反。时李渊受命在后督运粮草得知消息,飞骑辽东告急炀帝。炀帝眼见高丽即下,然而后院起火,无奈,为顾及根本,不得已回师西进,得平杨玄感。李渊如此效忠隋室,恐怕于姨亲不无关系吧。
李渊不但和隋室有连襟亲的关系,和周室也有姻亲关系,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之女所生。襄阳公主嫁上柱国窦毅为妻而生窦女,窦女幼即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及长,外秀内慧,颇有见地。隋高祖杨坚篡周,女自投床下,慨然道:“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窦毅奇女志,谨慎择婿,慧眼识李渊,嫁与为妻,生四子一女:长名建成,次即世民,依次为玄霸、元吉。玄霸少亡,建成、元吉玄武门之变皆被李世民杀。唯女在李渊晋阳起兵时募娘子军助父建功,推为女中豪杰。据传,今山西娘子关即为纪念公主而建。及李渊登皇帝位,追窦女为穆皇后。推论,宇文泰当为李世民的曾外公,李世民为宇文泰的曾外孙,李渊为宇文泰的外甥女婿。
李渊晋阳(今太原)起兵,实出无泰,计自李世民。是时,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揭竿起义者不可胜计。
据有关资料介绍,李世民五世祖李熙籍隶武川,《神册元龟》也载李熙“镇于武川,都督军戎百姓之务,终于位。”镇于武川即做过武川镇将,“终于位”即将死于任上。
岁月流逝,武川依旧,周、隋、唐的几位皇帝在历史上籍隶武川,为勤劳朴实的后山人民留下一份值得骄傲的“胜迹”——豪情和回忆。
第3篇:《帝王之路》读后感
《帝王之路》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帝王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帝王之路》读后感1
这些天,我看了一套《少年读史记》中的一本书,叫做《帝王之路》。这本书中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中的“本纪”来写的。主要讲述了上古时期到汉朝的皇帝,是如何走上自己的帝王之路的。这本书把各种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其中,刘邦和项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楚汉相争里,刘邦经常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如同丧家之犬。可是后来,刘邦却当上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我觉得不是“老天注定刘邦该当皇帝就能解释的”。我怀着疑惑,又把书看了一遍。发现最初,项羽身边也有很多人才,但许多人都因为不被他信任等原因而
第4篇:帝王交响曲作文
帝王交响曲作文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他们,曾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睥睨天下,唯我独尊,演绎着各自的命运交响曲——题记。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一位帝王用他的功与过,向世人述说了一段兴衰史,那就是——秦始皇。
“六王毕,四海一,秦皇雄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正是他指挥秦国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无论你是齐、楚、燕,还是韩、赵、魏,抵抗也罢,求和也罢,依旧挡不住秦军的脚步,挡不住秦始皇的脚步,挡不住历史的脚步。于是,秦始皇在磊磊青砖中,做着千秋万代的梦。
可秦始皇终究也逆转不了历史的车轮。残酷的暴政,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长城,虽抵御了匈奴,却阻挡不了大泽乡农民起义,阻挡不了楚汉铁骑。长城,终守不住秦!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空惆怅!
雄才伟业——汉武帝
微风中,汉
第5篇:帝王策美文
帝王策美文
“陛下……果真不出您所料,安王谋反。”国师进了千机殿,朝上座颔首作揖。
话音刚落,殿中琴音微微一乱。上座的少年天子只端起茶杯轻呷,恍若未闻。安王若有异动,那监视他的十万帝军也便解了禁杀令,所过之处,血流成河,就是欲效昔年承王之法退敌献旗,暗表冤屈也无用。我的兄长,我该拿你怎么办?
“陛下……?”
“那依爱卿之意,此事何解?”少年天子挑起唇角,眸光似是不经意往殿内弹琴的乐师身上一瞥而过。
“平叛乱,夺封号,赐鸩酒。”
乐师神色淡漠,垂着眼,不动声色地挑抹着琴弦。
“爱卿糊涂了。”少年天子抿茶,轻笑,“回去歇歇吧。”
“陛下?!”国师愕然,如此失态,想他当朝元老,倒是头一遭。拧着眉拱手告退。
“都听清楚了?”少年天子,单手手拢着明黄的广袖,另一手握着狼毫长峰在案上竹纸笔走龙蛇,“你……去告诉安王,此时俯
第6篇:中国历史十大帝王
中国历史十大帝王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但并不是每位帝王都称得上伟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历史十大帝王,希望有所帮助!
秦始皇嬴政
他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一生功绩卓著。实至今日,秦始皇的强大军队体制还是众多军事家所向往的。
秦始皇创造了历史上很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个政治上最平等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守法著称的帝王;中国第一个大范围认真推行标准化的帝王。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车同轨等。中国第一个修建高速公路的帝王。驰道宽50丈合138.25米宽;中国第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柳宗元评价说:“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中国第一个最注重质量的帝王。实践证明,秦始皇用人质量、长城质量、秦陵的质量、灵渠的质量、陶俑的质量就是证据。
汉武大帝刘彻
西汉王朝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