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1-13 07:12: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

三字经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

演讲人:钱文忠

讲师简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中国仅有的几位专业研究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内容简介: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治平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古代社会,它们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完《论语》之后,这一讲将讲述《孟子》《中庸》《大学》。那么亚圣孟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代社会还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吗?宋代大儒朱熹又为什么会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讲解读《三字经》第十集。

全文:

我们在上一讲用了整整一讲的篇幅讲了《三字经》关于《论语》的12个字,那么关于四书,按照《三字经》的排列顺序的第二部,也就是《孟子》。《三字经》又是怎么说的?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就是《孟子》一共七篇,它的核心内容是两个,道德、仁义,这是《孟子》的关键词语,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话来讲。首先我们恐怕还是应该弄清楚孟子这个历史人物的一个大致情况,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像孔子一样,曾经想投身于政治活动,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遍访国君,但是同样也像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不怎么符合当时国君的需要,不怎么能够满足当时国君非常现实的要求,因此不被重视。有一次,孟子的故国邹国,孟子的家乡和孔子的家乡鲁国之间发生了争执,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了以后,邹国的官吏,当官的,死了33个人,而邹国的老百姓在旁边束手旁观。照道理两国相争,官员都扑上去了,你老百姓还不跟着官员上吗?邹国的老百姓没有,在旁边看热闹,导致邹国的官员死了33个。那么邹国的国君会怎么看呢?那毫无疑问是指责老百姓的,怎么我官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一个都没死。孟子怎么看,孟子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孟子对邹穆公讲:活该,谁叫你和你的臣子平时那么残忍地对待百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们的老百姓,今天总算是找到报复你们的机会了。这是孟子的思想,这是孟子的言论。孟子甚至还主张,坏的君主,不仁义的君主,是可以废掉的,是可以让好的君主替代的。这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能够让我们激动。孟子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引用“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宝贵的,社稷,江山社稷,社稷第二位,君为轻,国君是最不重要的。国君在人民、社稷、国君三个里边,国君排老三。大家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思想,这在先秦诸子里边真正是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思想。

解说:孟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主要采用吴起、商鞅、田忌等人的思想,希望通过武力来雄霸天下。然而孟子却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他倡导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治国的思想源泉之一。那么《孟子》一书在古时候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孟子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办法让统治者接受,更不必说他能讨得统治者的欢心了。举一个例子,朱元璋,明朝的皇帝。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读到了《孟子》里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朱元璋勃然大怒。虽然《孟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了,四书已经是参加科举考试必读的书,题目就是在四书里出的,但是这个皇帝看到这些话,非常生气,采取了两个措施。哪两国措施大家知道吗?第一,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因为原来孟子和孔子是在那陪祭的,是配享的。我们这边供奉着孔子,旁边有孟子,都可以享受后人的献祭,享受后人的敬礼。朱元璋觉得孟子不行,剥夺他这个资格,下令把孟子从孔子旁边给搬走,不让你待在庙里,当然等于剥夺了孟子的地位。第二,朱元璋更狠,朱元璋下令把《孟子》里面类似的话全给删了,编成一个比较“干净”的《孟子》的本子,当然这是他所谓的干净。所以我们要知道,在明朝的读书人参加科举的固然是各个要读《孟子》,但是,他们读的《孟子》和我们今天读的《孟子》不大一样。我刚才引用的这些话,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在明朝的《孟子》版本里是没有的,因为统治者不爱看。但是《孟子》毕竟有它的力量,所以统治者对《孟子》的心态很矛盾。还是拿朱元璋说,朱元璋开始时候那么强横,到他的晚年,朱元璋又去读《孟子》,是不是他读的是原本,还是他读的.也是删掉的本子,我们不知道。他突然读到这么一段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大为赞叹。这段话的意思讲,就是如果上天要把大任,一个巨大的任务,一个使命,交给某一个人的话,那么首先要使他的心志,苦其心志,使他的心志能够忍受苦难。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我们讲筋骨强健,能够经受劳累疲倦。饿其体肤,还要饿他,使他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做好承担大任的准备。当朱元璋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又不禁拍案叫绝,一下又非常感动,觉得孟子说得好。干什么呢?下令把孟子的牌位再搬回去,再搬到孔子旁边,再享受后人的献祭。同样是朱元璋干的事情,这很可以彰显《孟子》这部书和孟子这个人坎坷的命运。

解说:《孟子》有三万五千多字,占据了四书篇幅的70%。可以说,《孟子》是四书当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书。那么《孟子》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有着怎样的特色呢?

和《论语》的这种简约、含蓄相比,《孟子》有非常多的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尖锐机智,而又从容舒缓,所以《孟子》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我们今天来读《孟子》可以看到好多精彩的地方,我在这里选取孟子和两个国王的谈话。有一天,孟子去劝说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战国七雄之一)你要搞好的政治。那么齐宣王当然他心里是不打愿意干这个的,认为你孟子很迂腐,你又不能帮我一下子立竿见影富国强兵,你又不能帮我灭掉对方,你又不能叫对方规规矩矩向我磕头、向我臣服。他也说不过孟子,但是这齐宣王又不愿意背负这个恶名,就说我不愿意施仁政,他也不愿意背这个恶名。齐宣王干嘛,大家知道吗,耍无赖,就面对孟子耍无赖。这无赖是怎么耍的呢?他跟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说我要实行仁政,好的,但是寡人我有毛病,我有什么毛病呢?我好色,我实行不了仁政,我有病,孟子的回答是什么呢?孟子的回答说好啊,好色有什么关系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谁不爱自己的女人呢?假如国王你能够把自己好色之心推广开来,能够使普天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就好比谁啊,周文王的先祖太王也好色,但是并不妨碍你实行仁政,你只要把你好色之心推广去,你不也能施行仁政吗?你喜欢女人,你应该让世界上别的女人也有一个归宿,你应该尊重别的男人也喜欢自己的女人啊,这不就仁政了吗?这个齐宣王一想,好像光说自己好色,他自己躺地上打滚了,已经承认自己好色了,好像还挡不住孟子。又来了一个,还不行,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我还有个毛病啊,什么毛病,我比较好财,我开始好色,我现在好财,我也实行不了仁政。那孟子怎么说呢?孟子说,好啊,你好财好啊,好财有什么不好,谁不喜欢财物呢?周公的先祖公刘也喜欢财物,都喜欢财物,可是他老人家和百姓一起富国强兵,大王您如果能和百姓分享财物,这不就是实行仁政了吗?你实行仁政有什么毛病呢?没有啊。这就是齐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对话,极其精彩。

那还是这个齐宣王,孟子看看大概也说不动他,齐宣王反正躺倒了跟你干的,满地打滚,拿他没有什么办法。突然孟子又听说齐宣王喜欢音乐,齐宣王是个音乐迷。孟子说,好,如果大王能够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很不错了,齐国就有指望了。所以孟子的思路是非常的独特的。为什么喜欢音乐,而你这齐国就会好了呢?孟子就跑去找齐宣王,说大王,听说都在传,说您喜欢音乐,哪知道齐宣王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不知道他是耍无赖,还是说真话,还是不好意思,齐宣王怎么回答呢“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就是寡人我不是喜欢先王高雅的庙堂音乐,我喜欢的是流行音乐,如此而已,那意思要给孟子挡回去。孟子说,好啊,国王你只要好音乐了,你真正喜爱音乐了,先王之乐和现在流行音乐是一样的,齐国有救了,齐国有希望了。国王这一下摸不到头脑了,我都说我好世俗音乐,那么不高雅了,你还说齐国有希望,那孟子说得是什么呢?这一段话历来有不同的读法,我比较认可的读法,应该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你一个人享受音乐快乐呢,还是与别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呢,哪种快乐?国王不傻,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得民心,他不能说我一个独乐,我一个人高兴,我谁都不理。他回答是不若与人,那当然不如和别人一起快乐啦。孟子说,好,你既然是有这个说法,孟子又问了“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与少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还是与多一点的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这两种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国王一看,已经被孟子套进去了,只能回答不若与众,那肯定是跟人多的一起快乐了。大家看,孟子是多么会诱导人,多么会说服人。但是我们也只能很悲哀地看到,我们更多的只能领受到孟子的无奈,因为他也没有能够说服齐宣王。齐宣王依然好色,依然好货,依然好世俗之乐,没见他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仁政来。这是一个例子,他跟齐宣王的。

另外一个例子,他跟梁惠王。(梁惠王:战国时期梁国国王)孟子去找梁惠王,也是要说服他,你要好好把国家管理好,孟子找了哪个切入点呢?很绝,孟子问了梁惠王这个问题,说大王,用这个棒子,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这梁惠王也不傻,没什么不同,这能有什么不同呢?反正都把人给杀了,没什么不同。孟子问,既然这两者没什么不同,既然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大王,用刀杀死人和用那些恶劣的、坏的政治来杀死百姓,来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呢?他把这个逻辑给建立起来了,那国王也只能回答,那也没什么不同,那等于承认坏的政治可以杀人。所以孟子接下来就去直接教训这个梁惠王,说国王,您的厨房里现在挂满了那种皮薄膘厚的肥肉,你的马厩里头有健壮的马,可是您的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满了他们的尸体,这等于是居高位的人率领野兽来吃人。就说你居于高位,你是国王,你不施行仁政,率领一群野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都感觉到恶心,看到两只野兽自相残杀人人都不愿意看,何况做百姓父母官的主持政治,你居然公然率领野兽出来吃人,怎么能够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大家看,这就说孟子和两位国王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孟子》里比比皆是。多么的机智,多么的雄辩,多么的仁厚,但是终究是多么的无奈。

【童声】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解说:中庸原来只是一篇三千多字的小文章,但是宋朝大儒朱熹却把它从《礼记》中提取出来,变成了单独的一部书,并且把它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现代人还应该不应该提倡中庸之道呢?

我们讲了四书里的前两部,《三字经》排列当中,一部《论语》,一部《孟子》。那么四书里的其他两部,《大学》和《中庸》,它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其实这两部经,我们在以前多少都涉及过,那么在这里呢,我们要花比较多的篇幅换一个角度去讲述它。《三字经》首先讲的是《中庸》,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就这12个字。这12个字,它的含量也很大,解释起来也很困难,这里边有相当的一些东西需要加以说明。《中庸》的作者是谁?《三字经》很明确说了,也就是说是子思写的。那我们前面多次地提到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其实在孔夫子去世以后,儒分为八。儒分为八的意思,实际上就说儒家后来有八个主要的派别,而子思之儒,子思这一脉的儒家就说八派当中的一派,现在看来还是相当重要的一派。《中庸》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毫无疑问,我们在这里不是一个长篇大论的场合,只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中庸》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儒家典籍里边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为浓厚。

文忠寄语:《中庸》在儒家典籍里,理论层次最高,理论色彩最浓厚。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那么能不能用尽量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一说《中庸》究竟在理论上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有什么特别的贡献?我想最好的办法,最老实的办法,表面上看也是最偷懒的办法就是用《三字经》的六个字来:中不偏庸不易。“中不偏”还比较好讲,就是讲处事、做事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中不偏。不要走极端,以一种比较持中的态度来处事,来做事。“庸不易”就不那么好讲了,历来的解释都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多少有点差距。一种说法“庸”是指经常,永不变化,持久,永恒这样的一个意思。说法一:“庸”代表永恒。如果按照这种解释,中不偏庸不易就是讲中就是不走极端的这种德行,这种品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恒的。“中”乃是永恒的,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中庸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种解释是,庸是庸常之意。说法二:“庸”代表平庸。用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那么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想宋朝的理学大儒程子曾经说过,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那么看样子《三字经》很有可能是从程子的话里面总结出来的 中不偏庸不易。所以我想结合宋朝儒学大师的话,大概是前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一点。换句话说,“中”不走极端乃是永恒的德行。

文忠寄语:“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这是永恒的德行。

【童声】作中庸 子思笔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治平

解说:我们常听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就是《大学》这本书。《大学》共有一千七百多字,在四书中篇幅最小,然而朱熹却把《大学》列为四书之首,那么《大学》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那么四书的另一部《大学》,又有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解释的呢?《三字经》用了12个字: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12个字,修、齐、治、平,用12个字。这里的前六个字没有问题,《大学》的作者是曾子,这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最起码前面的一部分是曾子。(曾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儒家代表人物)书名《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这当然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不是指今天的大学、中学、小学这个大学。关于这个书名,我们的前人,也无非是两种说法。一种说大学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广博之学的意思。非常广大,非常博大的学问。另一种说法,这个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讲的,是指什么呢?君子达到从政之学,那等于讲大学讲的是君子去从政的这么一种学问。无非是这两种说法,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人之学。我想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互补的,并不见得就有什么冲突,不必非要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这两种解释可以并存。《大学》它的重要就在于,它提出了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这两个概念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核心观念。对于三纲领和八条目我们今天怎么评价,都不会过高,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什么是三纲领呢?那就是《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呢?《大学》的宗旨就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也就是说,《大学》的三条宗旨,《大学》开始的第一句。什么是八条目呢?这个八条目,《大学》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八个条目在里头,也就是说古代那些打算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首先如果你想这么做,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那么你首先要什么呢?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假如你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你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假如你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那么你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假如你想修养自己的品行,那么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你的心思要端正。假如你要端正自己的心思,那你先要使自己的意念很真诚,诚其意,你意念要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你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在于考究、了解、认识万物的道理。《大学》非常强调这个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中国,无论我们今天怎么去认识这八条目,在中国古代传统当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确实是按照这个八条目去度过他们一生的。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付出了整个家族的生命。那么,这个八条目的核心在于哪里呢?这个八个条目的最关键的环节在哪里呢?这个八条目最重要的条目是哪一个呢?《大学》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明白告诉我们,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得以什么以修身为本,你都得修养好自己的品行,这是最中间的一个环节,一个枢纽。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就是说没有听说过本乱了的,你修身修不好的,你别的还能做得到。你自己的品行修不好,你家里还能太平吗?如果每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不太平,你这个国家还能太平吗?如果天下每一个国家都不太平,你这世界能太平吗?也就是说你天下能太平吗?这是《大学》告诉我们的中间环节。那么《三字经》还举出了哪些中国传统典籍希望学子们能够进一步去阅读呢?请大家听下一讲。

第2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是如何解读的呢?有些解读内容大家是否同意呢?

新年伊始,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放《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听过钱文忠先生精彩讲述《玄奘西游记》,这次自然不肯放过又一难得的机会。我童年上私塾读过《三字经》,包本(所谓包本,就是从头至尾背下来)过。今天听钱先生说《三字经》,大家讲小书,深入浅出,精义迭见,不由神往。重温《三字经》,勾起我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钱先生讲课,汩汩滔滔,如壶口飞瀑,似钱塘大潮,很有气势,很有魅力。书出版了,我立即购得一册,再细细品味。这是一本好书,可惜得很,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将我认为一些有疑义的地方提出来,向钱先生请教。

“断机杼”不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

第二讲:“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故事呢?……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儿,于是就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

“断机杼”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吗?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说文》:“杼,机之持纬者。”这种纺织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了:《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木兰诗》:“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但是,《三字经》中的“断机杼”却不当解作“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里,“机杼”用的是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代指织机上的布。“断机杼”是把织机上的布割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钱先生说:“‘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列女传》卷一的有关记载吧:“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以刀断其织”,哪里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呢!

二、钱先生讲:“我经常参考顾静(金良年)先生注解的《三字经》(上海古籍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顾静先生的讲解:“孟子长大后,进了学校学习,但他不很用心,经常偷偷溜出来玩。一次,他找借口跑回家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当时,他们的家境很贫困,全靠孟母织布度日。孟母见到孟子无故从学校跑出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了。孟子连忙跪下,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他母亲对他说:‘你到学校学习,就好像我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纺成布匹。你现在不肯专心学习,将来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我今天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就是要让你看看,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对“断机杼”的正解。

三、钱先生讲:“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其实,梭子断了,布不会毁的。旧时的织布机,我小时候,家中就有,趁大人不在,常偷偷登上织机模仿大人的动作投梭玩耍。梭子坏了也无妨,换只好的就行。下面讲个“投梭折齿”的典故。东晋名士谢鲲有桩风流韵事。邻家高氏有位漂亮的女郎当窗而织,谢鲲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冷不防一只飞梭打来,打落两颗门牙。此事在士林传为笑谈,说是“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幼舆是谢鲲的字。可他毫不介意,仍悠然自得道:“折齿算什么,又不妨碍我啸歌。”

一个弱女子可以把梭子取下来当武器用,布哪里会毁掉呢?“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呢?

第三讲:“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段解读令我糊涂。这和古人训诂大相径庭。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用的。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这种以多种事物作比的明喻,后人称之为“博喻”。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讨。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赞许。不知钱先生的新解有何根据?

“辕固生”与“太子”?

第五讲:“她那个时候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也是一个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当然注重给太子灌输儒家思想,这就把老太后惹着了。……窦太后就把这个老先生赶到野猪圈里,让辕固生跟野猪搏斗。把大儒逼成斗猪士了。还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纪的师傅跟野猪斗怎么斗得过,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

何来“太子”?所谓辕固生“在教育太子”、“太子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云云,于史无据,纯属杜撰。

看《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上文既捏造出一个不曾出场的“太子”,又变父为子把“景帝”说成“太子”。这是在“戏说”历史了。皋伯通是“富商”吗?

第五讲:“后来,他们跑到了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吴中一带,就借住在当地的富商皋伯通家里。在这个家里,梁鸿天天出去给人家种地,或者给人家舂米,干点力气活,孟光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每天,梁鸿很劳累地回家,孟光都会给他准备好非常简单的饭菜。他们不是很富有,但是饭菜准备整理得非常整洁、规整,按照礼仪放在一个案子上。这个案子实际是带脚的小桌子,每次把它举着齐眉,这是表示一种尊敬,妻子对丈夫的尊敬。……终于有一天,被富商皋伯通发现了。……”

这里讲的是“举案齐眉”的故事。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其妻孟光字德曜,相敬相爱。文中一再说:“富商皋伯通”,“家贫而尚节介”的梁鸿会住在“富商”家里吗?

看《后汉书·梁鸿传》的记载:“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

原文是“大家皋伯通”。那么:“大家”能解作“富商”吗?

看《辞海》注:“大家①旧指高门贵族;大户人家。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正字通·宀部》:‘家’:‘北齐、唐史宫中称太后及皇后之无太后者皆曰大家。③著名的专家。如:书法大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gū)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曹世叔妻)世称曹大家。⑥(gū)婆婆,夫之母。《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

“大家”何尝有“富商”义?“大家皋伯通”,“大家子”、“大家风范”、“大家闺秀”之“大家”是也。钱先生何以将皋伯通的身份改变了呢?

“情同朱张”,朱晖推荐“张堪”的儿子做官吗?

第七讲:“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典故:情同朱张。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危济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扬?怎么来奖励呢?往往是一个办法,给他儿子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他是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

说实话,我对“情同朱张”的典故并不熟悉,第一次听钱先生这样讲。我觉得新鲜有趣,就找到原文来看。《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

原来朱晖向南阳太守推荐去做官的并不是故友张堪的儿子,而是另一位故友陈揖的遗腹子名叫友的。如果不查考原文,这样的“硬伤”,天下之大有几人能知道呢?钱先生之读书,何其粗疏啊!

也说“吹牛皮”

第七讲:“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吹牛皮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那么厚一张牛皮怎么把它吹大呢?为什么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呢?为什么非要去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而是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难道去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就是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

自问:“那牛皮能吹大吗?”自答:“牛皮不是吹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种渡河工具。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以上这段话摘录自《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版)。我也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吹牛皮”的来历。

“伯牙”姓“伯”不姓“俞”

第七讲:“知音的故事牵涉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大家应该都知道,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

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凡粗通文墨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至于“伯牙”姓“伯”不姓“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其人名曰“伯牙”,而不是“俞伯牙”,有以下古籍为证:

《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足为鼓琴也。”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

以上古籍记载都叫“伯牙”。

有人会问:说他叫“俞伯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见《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这该当如何解释呢?

回答:有人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高山流水》一篇中说:“‘三言’中写得不让元曲笔墨的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的来源只有《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一段几百字的文字。……‘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海》、冯其庸主编《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张(扌为)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都有“伯牙”词条,这就是结论。

赵孝争死日,非当顽童时

第八讲:“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兄友弟恭的故事。这个故事过去的名字叫‘赵孝争死’。这是一个很悲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有一天,兄弟两个正在家里玩耍,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兄弟俩岁数都不大,一看强盗冲进来,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当然,弟弟赵礼跑得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后就打算把他给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经跑得很远了,发现弟弟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弟弟被强盗抓了。哥哥就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道:‘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们把他放了。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我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呢?’……强盗被他们兄弟友爱之情所打动,就把哥俩都放了。”

这个故事很悲壮,很感人。但是谁会想到人物年龄以及主要情节都是不真实的呢?请看:

《后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每告归,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因问曰:‘闻田禾将军子当从长安来,何时至乎?’孝曰:‘寻到矣。’于是遂去。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众异之,遂不害。”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在钱先生笔下,除人物姓名之外,有哪一点是真实的呢?

尴尬的“下雨天留客”

第八讲:讲有关句读的有趣故事。有一个穷秀才到一个富有的朋友家做客。富人想赶穷秀才走,留下字条:“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没有标点。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秀才的断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说:“我怎么好意思走,你那么客气。”

上面的断句,无论是富人的还是秀才的,都是讲不通的。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自然是“留客天”,为什么要用问号呢?秀才的断句:“天留人不?留!”“天留人”而不是“人留人”,秀才为什么厚着脸皮不走呢?

问题出在哪里呢?字条原本10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富人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钱先生却写作11个字,错就错在多出个“天”字。一字之差,扞格难通了。

坐在电视机前听钱先生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我心里却是“无趣”的。

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是谁?年龄最小的弟子是谁?

第九讲:“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是孔门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九岁。……年龄最小的弟子则是子张,比孔子要小四十多岁。”

此说不能成立。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弟子中最大的秦商,最小的是公孙龙,一说是叔仲会。

秦商字子丕。《索隐》:“《家语》:‘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他的父亲秦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都是以勇力闻名。《论语》无秦商。再说,颜回的父亲颜无繇(《论语·先进》作“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冉耕(《论论·雍也》作“伯牛”,《论语·先进》作“冉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他们都比子路的年龄大。

叔仲会字子期。《索隐》:“郑玄云晋人。《家语》‘鲁人,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执笔迭侍于夫子,孟武伯见而放之’是也。”叔仲会与孔璇年龄相仿,孔子将他俩当做小孩子看待。他俩在孔子身边负责抄写记事,轮流侍立左右。孟武伯见到孔子询问过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论语》无叔仲会。

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此人与作“坚白之谈”的公孙龙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索隐》、《正义》以为同人误。《论语》无公孙龙。

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他不是孔子年龄最小的学生。

“易之失,贼”,“贼”是“贼头贼脑”吗?

第十一讲:先引《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对《易经》的解读是:“‘易之失,贼’。《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可是,有些人的路数经常会有点问题,什么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贼头贼脑肯定没有什么用。”

“易之失,贼。”“贼”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贼,败也。”用作动词,是残害、伤害、败坏的意思。如《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特指残害、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易之失,贼。”“贼”是动词,解作“害”,这句是说“《易经》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而“贼头贼脑”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易之失,贼”的“贼”如何能这般解释呢?

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管叔”是周公的哥哥

第十二讲:“虽然周公如此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出于嫉妒心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就在外边散布谣言,说周公暗藏野心,觊觎王位。……”

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吗?

周公平定武庚及管蔡叛乱,《史记》的《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都有记载。至于武王的同母兄弟,见于《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乃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皆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文王长子伯邑考,质于商,为纣御。纣囚文王于羑里,烹伯邑考为羹,赐文王食。武王立,他此前已死了。

上文提到的三兄弟:

管叔:文王第三子;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封于管。

周公:文王第四子,名旦,辅助文王、武王成大业,成王初期摄政当国。

蔡叔:文王第五子,名度,武王、周公之弟。封于蔡。

“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周礼》吗?

第十二讲:“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但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时,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理解错了。”

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的解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句话并不出自《周礼》,而出自《礼记·曲礼上》。钱先生弄错了“平时都挂在嘴上”的这句话的出处。

“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是描写墨者的吗?

第十五讲:“在《庄子》里面有一句描写墨子的话,非常有趣而有名,庄子盯着墨者的.腿看,看了大腿再看小腿,发现只要是墨子的门徒,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经常卷着裤腿,要么抗击洪水,要么就在从事农业,这样的人腿上的毛自然都没了。”

《庄子》里有两篇记“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都不是描写墨者的。

一篇是《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股无胈,胫无毛”是用来描写尧、舜治理天下时的劳苦。

一篇是《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腓无胈,胫无毛”出自墨子之口,墨者也都以大禹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它究竟是用来描写禹治理洪水时的劳苦的。

邓析是被谁杀死的?

第十五讲:“邓析是郑国的大夫,这个人经常好辩明概念,常跟子产这样非常重要的大官辩论。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邓析没有什么学问传下来。”

这段话说邓析被子产杀死,不十分可信。

邓析之死有两说:一说被驷歂杀死。《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一说被子产杀死。《荀子·宥坐》、《吕氏春秋·离谓》、《淮南子·汜论训》、《说苑·指武》、《列子·力命》皆言子产杀邓析。此说人多疑之。张湛注《列子》云:“此传云子产诛邓析,《左传》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卒后二十年而邓析死也。”邓析与子产并不同时。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奇猷案:《左传》定九年云‘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乎不忠’,则子然为驷歂之字。疑此上文‘子产’皆当作‘子然’。”《辞海》“邓析”条说他“为执政者驷颛所杀”。(“驷颛”当作“驷歂”)怎么能断定邓析是被子产杀害的呢?

再说,子产杀邓析,仅仅“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看看,作为郑国执政的子产,不毁乡校,作风开明,因而受到孔子称赞,他能这样胡乱地杀人吗?要是这样,子产就不是子产了。

错认“母嚚”作“母嚣”

第十九讲:“他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而舜的亲生母亲很早去世,这个瞽叟又娶了老婆。这个继母,又生了儿子叫象。舜生活的环境,按照古籍的说法叫‘父顽、母嚣、象傲’。父亲非常顽劣,脾气不太好;继母非常嚣张,非常暴烈;异母弟弟非常悖傲,非常狂傲。”

“母嚣”?不对。

请看古籍的说法。《书·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

两书的记载都是“母嚚”。

“嚚”读yín,愚,恶。《广雅·释诂》:“嚚,愚也。”《一切经音义》二二引《苍颉》:“嚚,恶也。”“父顽,母嚚,象傲”,是说舜的父亲顽固不化,继母愚蠢蛮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也借着父母的威势,傲慢无礼。

“‘母嚣’,继母非常嚣张。”此解,字错了,读错了,也讲错了。

错读“妺(mò)喜”作“妹(mèi)喜”

钱文忠先生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多次读错字音,也就是念白字。就先从误读“妺喜”说起吧。

今年3月28日播放第二十讲:“夏桀宠爱一个妃子,名字叫妺喜。”“妺(mò)喜”却误读作“妹(mèi)喜”。“妺喜”在这一讲和下一讲中共出现7次,统统都读错了。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妺mò,莫葛切。妺喜,桀妻也。”妺喜,有施氏之女。夏桀攻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嫁给桀,为桀所宠。见《国语·晋语一》。《楚辞·天问》作妺嬉,《吕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作末喜。“妺”只在“妺喜”中作人名用字,仅此一见,常被人们误认作“妹”,也就不足为怪了。

3月29日,播放第二十一讲,讲商纣王“活剖比干”。把“比干(gān)”误读作“比干(gàn)”。“比干”的“干”不是简化字,只读gān。“幹”简化作“干”,才读gàn。

2月15日,播放第九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的“论”读lún,一律误读作lùn。

2月22日,播放第十一讲,讲《周易》时,举例说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您也相信这个占卜啊?”“占(zhān)卜”误读作“占(zhàn)卜”。“占卜”、“占卦”、“占课”、“占梦”、“占星”的“占”都读zhān。

2月28日,播放第十二讲,讲周公说服召公站在自己这一边,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召(shào)公”误读作“召(zhào)公”。召,音shào,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

走上中央台,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读错字。(平时上讲台也不能读错字)要不读错字,就要常翻翻字典。

从“不耻”与“不齿”说起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中尚有一些错字。先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第52页:“在过去,如果老太太跟着女儿住,假如有儿子的话,这个儿子是抬不起头的,这个儿子是不耻于人类的。”这里该用“不齿”,而误用“不耻”,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了。“不耻”与“不齿”,记住两个要点,就可辨析清楚:一是词义不同。“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耻”,意动用法。“不齿”常见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齿”,并列,引为同类,为引申义。二是感情色彩不同。“不耻下问”是不认为向比自己学问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这是褒扬。常见的词语有“不耻相师”、“不耻最后”、“不耻禄之不夥”。“不齿于人类”是说不与人类同列,甚至说“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是贬斥。

下面再略举一些例子。第9—10页,三次出现“人之出,性本善”,“出”系“初”之误。第36页,“黄香,字文”,“文”后脱“强”字。第54页,“十一岁的小吉翂,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吉翂,母亲死时十一岁,击鼓救父时已十五岁。见《梁书·吉翂传》。第138页,“腹有诗出气自华”,“出”系“书”之误。第149页,周幽王,“姓姬,名宫湦”。“湦”系“涅”之误。第179页,“王通,写成一部书,叫《续诗》。”《续诗》当作“《续六经》”。王通作《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合称《续六经》。《续诗》仅是其中一种。第182页,“《三字经》中的五子,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先秦”两字应删。五子中的扬雄是汉朝人,王通是隋朝人。第185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系“说”之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记住上句用“说(悦)”,下句用“乐”,就不致错了。

“无错不成书。”这再一次得到证明。当然,上面有些错误出版社亦有责任,不能全怪钱文忠先生。

《三字经》是国学初级读本,过去是儿童的必读书,今天仍不失为青少年的优秀课外读物。这本书言简而意丰,文约而义奥,儿童琅琅成诵,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完全读懂。时代的呼唤,青少年的需要,于是《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横空出世了。这本书在中央台热播,便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欢迎。然书中却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不自量力,为文加以评析,管窥蠡测之见,或有偏颇不当之处。如能对广大读者阅读这本书有些须帮助,对钱文忠先生修订这本书有些须帮助,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3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父母送给子女的最好礼物,老师颁给学生的最棒奖品,你我励志明心的.精良读本。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玄奘西游记》等多部作品和专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文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在国家全面振兴传统文化之际,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的启蒙之作《三字经》和《弟子规》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国学经典**现实意义的解读

传统文化的浸染从国学启蒙开始,去除封建糟粕,着重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充分揭示了新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巨大作用,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百万畅销之作全新修订,打造传承百年的经典作品

在百家讲坛版本畅销数年之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给大家分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读后感,欢迎借鉴!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1

我们刚刚能听得懂大人们说话时,父母一直在给我们灌输着“父母呼,应勿缓”的道理。我们刚刚学会识字时,老师就交于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不论是做人道理,还是朗朗上口的背诵文章都来自于一本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三字经》。

可能《三字经》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可这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陌生,这使当今的我们开始逐渐忘记其中文明精髓,并不了解其中的为人之本。就在让我认为《三字经》将来会变成只知名字,不知内容时,出现了一个可谓是拯救了这即将消逝精华。他就是——钱文忠。

说起钱文忠,大家可能有所听闻,他是清华的教授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