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亡国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教师中心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1-13 07:12: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不忘亡国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教师中心稿)

不忘亡国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

在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春秋时期,兵强马壮的越国在与吴国的战争中被吴军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到吴国宫廷中服了3年的劳役,过着奴隶般的生活。勾践被吴王赦免归国以后,力图报仇雪耻。这里有一个问题,越王勾践用以激励自己的两种手段--卧薪(柴)和尝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越国是古代越族人建立的国家,春秋中期以后,越国开始强盛起来。公元前506年,越王允常乘吴国伐楚之机,率军偷袭吴国,从而挑起了吴越两国的战端。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闽阊乘越国王位更代的时机兴兵伐越,不料被越国打败,阖闾被越将灵姑浮用戈刺中,受了重伤,回国后不久就死了。阉闾死前遗言,要太子夫差代父报仇。从此,两国的仇怨越结越深。吴王夫差即位后,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日夜训练军队,准备为父报仇。越王勾践想趁吴国未作充分准备时打击吴国,大夫范蠡劝他不要轻启战端,勾践听不进他的话,公元前494年,发兵准备进攻吴国。吴王夫差接到报告后,调发全国的精兵迎战越军。双方在夫椒山(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太湖中)交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着残兵败将五千人逃回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市东南),又被吴军追上团团围住。

勾践到此时才后悔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只好再请范蠡出计解围。范蠡说:“现在只有带着厚礼低声下气去求和了,如果不答应,就只好把自己抵押给吴国,亲自去侍奉吴王。”大夫文种又说吴国太宰伯韶很贪财,可以通过贿赂他去求和。于是勾践让文种带着美女和宝器私下里献给伯韶,由伯豁带着去见吴王夫差。文种向吴王叩头说:“希望大王能够赦免勾践的罪过,勾践愿把国中所有的财宝献给大王;如果大王不肯饶恕的话,勾践决心杀掉自己的妻子儿女,烧毁财宝,率领他那五千人马与大王决一死战,大王恐怕也要付出相同的代价。”这时,伯韶也在一旁劝吴王说:“赦免越王让他做臣子,这对吴国有利。”于是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劝阻,同意了越王的请求。从此,越国成了吴国的属国,勾践和范蠡都被带到吴国为吴王服役。勾践回国之后,决心复兴越国,报仇雪耻。为了不忘亡国的痛楚,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在屋中吊了一个苦胆,出来进去、起立坐下、吃饭睡觉时,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他疲倦了要休息时,不用床铺,不垫被褥,而是把硬柴叠起来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经过这样十多年的磨炼,再加上各项措施的得力,越国终于灭了吴国。这里有一个问题,越王勾践用以激励自己的两种手段--卧薪(柴)和尝胆,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查阅记载越王勾践事迹的历史资料,在《左传》的“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中,曾大量记述越王勾践的事迹;《国语》中有《吴语》和《越语》上、下共三篇,详细记载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战争胜败的经过。但在这两本史籍中:完全没有关于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的记载。其次,西汉时司马迁《史记》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也仅记越王勾践曾经“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而绝没有关于越王勾践曾经卧薪的事。到东汉时,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专门记述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史事。这两本书,在先秦古籍的基础上,又掺人了一些小说家怪诞离奇的传闻,其可信程度已大打折扣。但前书既没有说到卧薪,也没有提及尝胆;后书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说越王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而根本没有卧薪的事。这样看来,尝胆之事,最早出现于西汉的《史记》;而卧薪之事,到东汉时还没有记载。

据专家考证,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最早见于北宋苏轼所写的《拟孙权答曹操书》(载《东坡续集》卷九)。这是一篇游戏性质的书信体文章。北宋的苏轼为三国时的孙权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书信,信中苏轼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时曾“卧薪尝胆”,它的内容原与勾践是不相干的。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曾谈及吴王夫差有“坐薪尝胆”之事。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又说:“夫差即位,卧薪尝胆。”以后,马辅在《左传事纬》和《绎史》两书中,都把卧薪尝胆说成是吴王夫差的事情。与此同时,南宋的真德秀在《戊辰四月上殿奏札》一文中,黄震在《古今纪要》和《黄氏日抄》两书中,又说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这样说来,“卧薪尝胆”的词语原是由北宋的苏轼提出,从南宋到明朝,此事是夫差还是勾践所做,尚没有定论。到明朝末年,梁辰鱼写传奇剧本《浣纱记》,渲染了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二事。清朝初年,吴乘权编了一本简易通俗的史书《纲鉴易知录》,书中写道:“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冯梦龙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书中也多次提到勾践曾卧薪和尝胆。这样,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就愈传愈广。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越王勾践“卧薪”之事,在东汉时代成书的《吴越春秋》中还是有记载的。该书的《勾践归国外传》说:越王勾践当时“苦身劳心,夜以继日。目卧则攻之以蓼。”什么是蓼?清人马瑞辰解释说:“蓼,辛苦之菜也。”(《毛诗传笺通释》卷六)“蓼”这种苦菜积聚得多了,就成为“蓼薪”。《诗经东山篇》有这样的话:“有敦瓜苦,蒸在藩(蓼)薪。”意思是说,圆圆的苦瓜,生在众多的蓼菜中。勾践为了磨炼意志,准备的蓼菜一定很多。“攻之以蓼”,也可以说是“攻之以蓼薪”。这样,上述《吴越春秋》中的语意就十分明显:勾践那时日夜操劳,眼睛疲倦得想睡觉(“目卧”),但他忍耐克服,用苦莱(“蓼薪”)来刺激,打消睡意。尝胆是让味觉感到苦,卧薪是让视觉感到苦。“卧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折磨整个身体。后人把“卧薪”说成是睡在硬柴上,那是对《吴越春秋》意思的误解。

卧薪尝胆的故事若是真的,何以历史记载出现得这么晚,又好像是后人故意编造和误传的;若说它是假的,却又流传得这么广,这多少给人以一种两难的感觉。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仍然没有彻底的解决,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究。

第2篇:浣纱西施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之谜(教师中心稿)

浣纱西施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之谜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首西施,从一个河边浣纱女,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时期,其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联系在一起,成为越国复国大计中的中心人物。她和勾践联袂演出的这则美人妙计,直接帮助越国消灭了吴国。那么,有没有西施这个人,她的结局到底怎么样?这个谜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写过不少剧本,最有影响的是《浣纱记》,讲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交战的故事,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作为全剧的线索。剧情是这样的:越国大夫范蠡在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出访民间。来到诸暨苎萝山下若耶溪,遇见正在浣纱的西施,被她的天姿国色所倾倒,遂以溪水之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搁了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从最初不愿意充当“美人”,到最后挺身而出,同意去吴国。夫差一见鲜翠欲滴的西施,果然大喜,宠爱无比,自此只爱美人不管江山。他自以为打败了越国,天下无敌,更没有把越国放在心里。最后,吴国被越国灭掉。勾践正要论功行赏,范蠡却不愿做官,接了西施,泛舟湖上,改名隐居去了。

剧本所讲的故事,有些情节是虚构的,而范蠡却实有其人。范蠡是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他给越国另一大夫文种的信中说:“飞鸟打光了,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劝文种赶快离开越王。他自己也隐姓埋名出走,先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后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

故事中的西施,一般认为确有其人。在《孟子》、《淮南子》、《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说她本是苎萝山下的卖薪女,也有说她是浣纱女,有倾城倾国之美貌。勾践曾把她选人宫中,学习舞蹈礼仪,打扮成一个淑女的模样,使男人见了钦慕不已。后来,她身在吴国心在越,协助勾践搞跨了吴国。也有意见认为西施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如果有这个人,那么在主要记述春秋历史的《左传》、《国语》中对她为什么只字未提?《国语》中说封“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还说越国曾将八名美女打扮得十分漂亮,送给太宰伯豁,但根本没有谈到西施。在《庄子》这本书中有人叫西施的,但那是生活在庄子前的一个远古历史人物,传说是夏朝的,与吴越争战中的这个西施没有任何关系。’

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太平御览》引东汉赵哗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是说,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进皮袋沉到江里去了。《吴越春秋》是叙述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但它比《墨子》一书要晚出好几百年,而它所记载西施的死反比《墨子》详细,可能出自民间传闻。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五绝,第五首是:“响臊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说起西施和范蠡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施最后随范蠡隐居了。如《越绝书》是这样记载的:“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了齐国以后,自号鸱夷子。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偕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梁辰鱼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浣纱记》。新出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人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她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但没有讲起西施,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记载,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传说,还是司马迁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道了。因此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或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个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第3篇:纣王暴君之谜(教师中心稿)

纣王暴君之谜

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在史书的描绘中是个残暴荒淫至极的人,历代都将他作为反面教材。很多人认为商朝的灭亡,完全与商纣的残暴有着因果关系。不过有观点认为商纣的残暴有很多是不存在的。相反他对中华民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果真是如此吗?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史书称他非常残暴,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他强迫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长达7年时间,在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建了一座周长3公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楼观巍峨,亭阁秀丽,传说比夏桀的瑶台还要阔气。他还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便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这个酒池很大,据说可以行船。又在池边的林木上挂上肉块,称作“肉林”。纣王和王公贵族们在“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对广大的平民百姓,却实行残暴的统治,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月球之谜(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1、 1、 朗读课文,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同学之间的讨论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学习难点:

利用资源交流,讨论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学习准备:

1、 1、 充分利用网络条件,查找有关月球的资料。

2、 2、 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月色图,以情境导入新课

浩瀚夜空,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朦胧的月光,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晚礼服。

同学们,这样的情景你们一定没少见。古往今来,那皎洁的月光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啊!

二、自读课文,读通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字。

三、默读课文

1、 1、 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 2、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不忘亡国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教师中心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忘亡国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