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秦观苏小妹
秦观苏小妹
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这是写才女苏小妹与秦观新婚时的一幅对联。他们的爱情故事几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唱,可见其浪漫与动人。
新婚宴席完毕秦观送走客人,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门前院中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纸、墨、笔、砚,三个信封以及三个杯子(一个玉杯,一个银杯,一个瓦杯)。一个丫鬟站在桌子旁边。秦观对丫鬟说:“麻烦你问一下小姐,新郎已到,为什么不开门?”丫鬟说:“小姐出了三个题目在这三个信封内,答对了,才准进房。”秦少游指着三个杯子说:“这又是干什么的呢?”丫鬟说:“那玉杯子是盛酒的,那银杯子是盛茶的.,那瓦杯子是盛水的。三个题全答对了,用玉杯喝美酒三杯,请进香房。答对两题,用银杯喝清茶解渴,等到明天晚上再答。答对一题,用瓦杯喝口淡水,罚在外厢房读书三个月。”秦观微微冷笑道:下官曾应过科举,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何惧哉!”
秦观道:“请第一题。”丫鬟拆开第一个信封,请新郎看。第一题是一首诗:“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观想道:“这个题目是嘲讽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偷看那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于是取笔在此诗后写诗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鬟将秦观做的第一题,从窗户缝隙中塞进去,高叫道:“新郎交卷。”小妹读诗,每句头上第一个字,合起来为“化缘道人”四字,微微而笑。
秦观拆开第二个信封,也是一首诗:“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秦观看了,略一凝思,在诗后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丫鬟又把第二题从窗户缝隙中递进去。
秦观拆开第三个信封,第三题是对联题,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想来,这对出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左思右想,不得其对。眼看已是二更天,秦观有点发慌了。
苏东坡此时尚未睡觉,知道妹妹会刁难秦观,便来打探妹夫的情况。眼见秦观在院中来回踱步,口里不停地说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道:“一定是小妹以此对难之,秦观为其所困矣!”急切思之,东坡望见,院中有一口大花缸,里面装着满满的一缸清水,秦观此时已踱步到缸边。东坡灵机一动,就地捡一小小砖片,投向缸中。水珠溅到秦观脸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便提笔写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鬟把第三题递给小姐看后,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里面又走出一个丫鬟,手捧银壶,将美酒斟于玉杯之内,端给新郎说道:“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秦观此时意气扬扬,连饮三杯,丫鬟将其拥入香房。
苏小妹“三难新郎”让秦观进房后,又故意耍了一个花枪,以冷脸对秦观又出了一道上联:“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秦观听后会意,随即对以下联:“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苏小妹一听,烟消冰释,相拥就寝。正是: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此对是谐音双关联,上联“不雨”谐音指“不语”也寓“云雨”之意;下联“成霜”谐音指“成双”,亦寓“云雨成双”之意。
第2篇:秦观没娶苏小妹
秦观没娶苏小妹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淮海居士”。他是今江苏省扬州市高邮人。今年是他诞生961周年。
历代对秦观词评价很高,如《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苏、黄指苏轼与黄庭坚);《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淡雅”;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请看他的代表作《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鹊桥仙》一扫前人在爱情题材上布下的惨雾愁云,以立意高,脱窠臼,成为历来传诵不衰的佳作。
由于秦观词才横溢,苏轼有意撮合其妹与他喜结良缘。据明代冯梦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编的粤剧就有这样的'情景:苏小妹要少游对上了对,才肯让他入洞房。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闲门推出窗前月”,少游苦思冥想就是对不上;后经苏轼投石子于池中,才得到启发:“投石冲开水底天”。加上旧版《辞海》苏小妹条目说:俗传苏洵有女为苏轼之妹,嫁为秦观妻。这样就使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秦观之妻就是苏小妹。
事实并非如此,秦观之妻不姓苏。笔者早年到过高邮考察,专门访问过当地一些文史工作者,他们说秦观19岁已娶妻,名叫徐文美,是潭州宁乡主簿徐成甫之女。秦观婚后10年(即29岁)初遇苏轼,苏轼时年43岁。苏洵虽有三子三女,苏轼、苏辙(排行第5、第6),秦观遇见苏轼时,其哥和三个姐姐已先后夭折(见“唐宋八大家”之“三苏”)。可见苏小妹是民间杜撰的人物。新版《辞海》亦已改过:“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实际少游并无娶小妹事,苏洵的女儿都早卒。”
而秦观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之一才是真的。四学士都得到苏轼的垂青、指导、培养、奖掖和荐拔。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少游考取了进士,哲宗时由苏轼推荐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后新党执政,远谪郴州(今湖南省)、雷州(今广东海康);徽宗继位,获赦放还,死于途中,时年51岁,可惜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