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女兵墓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兵墓的故事,语言感情色彩强烈。如文章开头的写景:黄叶飘零,荒草萋萋,天空寂寥……渲染了一种衰飒的环境氛围,也为下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就是带着这种感情,带着一株圣洁的雪莲花,“我”--一个在军营生活了27载的老兵,来到这世界屋脊,寻找一个“昔日的梦”,寻找一个长眠于此的女兵。在课文的结尾,“我”饱含深情地向无名女兵倾诉:“我深深地向你鞠了一躬,在你身边站了足足有半个小时。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新雪。好同志,雪花一定又打湿了你的衣服、被褥,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3把握重点:
一、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兵墓的故事。表达了“我”对这位无名女兵的怀念、崇敬之情,体现了青藏高原上戍边战士的人情美、境界美和苍凉悲壮的自然美。
二、背景材料
这篇课文讲的是五十年代初,广袤的藏北高原上,一位无名女兵尽职尽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战友反复测量血压,以保证他们远离高山症,并在土匪出现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虽然挽救了战友,但自己却壮烈牺牲的故事。同志们非常怀念和崇敬她,但却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籍贯,只能为她立一块无字碑,让她长眠于世界屋脊。
4攻克难点:
插叙写法的运用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也是本课的学习难点。插叙,就是在叙述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一下,插入另一段与之有关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一件事,或是另外的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补充,主题的表达,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女兵墓》这篇文章中写女兵墓的来历,就运用了插叙写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高尚的女兵的故事。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知道,女兵是团卫生队一个普通的卫生员,“我”是一个入伍不到一年的司机。在执行一次运兵任务时,两人相遇了。在“我”的眼中,女兵太忙了,一天两三次地为三十几个兵量血压,跑上跑下地为他们查身体,警告他们“高山症对谁都不客气”。“简直可以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比你忙。”“几乎每小时你都要拿上测压器,像过筛子似的,给每个战士量一量。”“冷风吹不干你脸上的热汗……”突出了女兵的忙碌、认真和尽职尽责。1955年10月25日中午一点一刻,我们遭遇了土匪,一颗流弹飞过,车上的一个新战士应声倒下。女兵冲了上去,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死死地抱住了土匪的叉子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射向战友的罪恶的子弹……土匪的老窝被捣毁了,女兵却奄奄一息。“我”把车开得飞快,“我”在和时间赛跑;“我”拼命地呼唤,想把女兵唤醒。奇迹真的发生了,女兵睁开了美丽的眼睛,笑了。但很快又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没有姓名,没有籍贯,没有遗嘱……伴着她的只有一个测压器,一丘黄土,长风白雪,草滩小溪和战友无尽的哀思、怀念。时隔一月,“我”执行完任务后,特地返回藏北高原和无名女兵告别。“我”发现,她的墓前立了一块无字碑。一瞬间,“我”感慨万端,怀念、崇敬、内疚、遗憾之情交织在一起折磨着“我”,“我”一夜无眠。次日,我返回到女兵的墓前,用钢笔连描带刻地写了五个字:“高尚的女兵”。这部分的最后两段,交代了重寻女兵墓的原因。
5质询疑点:
文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运用有何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的运用,由于从“我”这一角度出发,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所以令人觉得真实可信,也让人感觉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体现了一种亲切的联系,便于叙事和交流感情。两者相对使用,能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得更近,使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总之,作者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进行心灵对话的方式,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抒情色彩,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惜缘
第2篇:背影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朴实简洁,蕴含丰富的感情。全文运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章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感激”“爱护”之类的字眼一个也没用,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如送行那一段中,“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应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次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这些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文中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的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却饱含着父亲怜爱儿子的一片深情。
3把握重点:
一、理解文中的“背影”及作用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做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第一,用“背影”作标题,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
第二,开头一段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背影的意义。
第三,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作外貌描写,然后作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背影。这个背影,是全部故事情节中的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
第四,父亲离去的背影,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着无尽的牵挂。
第五,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使父亲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读者心中。
二、作者的三次流泪
文中三次写作者流泪。第一次是望着父亲为给他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时流泪。这时作者深深地被感动着,泪中融进作者对父亲的怜惜。第二次是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时的流泪,这泪水中融合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理解、留恋等复杂感情,也含有惨淡的家境所带来的凄婉之情。第三次是读父亲的信时流泪,家境的一日不如一日,父亲的日渐衰老,又不知何时再能与父亲相见,对父亲的体贴想念而又无能为力的复杂感情与心理交织在一起。
4攻克难点:
正确把握父亲的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文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碓恐孩子有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但父亲的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面对双重灾难,他劝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5质询疑点:
应如何理解文中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的心理前后是不同的,有很大的变化。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等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悔恨自责。实际上,这是人之常情,一个人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到了一定年龄段,血气方刚,又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亲并不可敬,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即使比父亲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作者坦诚地告诉读者,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惜缘
第3篇:散步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
第4篇:白雪公主 导学案设计(北京版七年级上册)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格林兄弟是语言学家,他们编汇的《德语语法》《德语词典》,堪称现代日耳曼语言的奠基之作。《格林童话》源于民间文学,在搜集整理过程中,他们本着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本着符合少年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的原则,对语言做了适当的整理、加工。所以,在课文《白雪公主》中,故事多限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文中的叙述性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不同;白雪公主、新王后和魔镜的对话各具特色;新王后和魔镜的七次对话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语句重点和情调各异。
3.把握重点:
一、关于童话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借助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创作,对儿童有教育意义。
二、故事情节
课文是顺着继母四次设计毒害白雪公主展开的。白雪公主的继母是个漂亮女人,“只不过又骄傲又自负,容不得任何人比她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