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尤其是作为主要学习作文类别之一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话题作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话题作文素材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话题一:爱国
渑池之会,廉颇与赵王约“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之言论;渑池会上,面对强秦,蔺相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以命相搏,令秦王击缶,怒斥秦大臣,这又是何等的爱国之举止。正是有如此的爱国之臣民,气焰嚣张的秦王也只能忍住心中的贪婪。
话题二:忍让
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让我们何等佩服。面对廉颇一再挑衅,甚至恶语相加,我们的蔺相选择了当“缩头乌龟”,而他那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却道出了什么叫大丈夫的“能屈能抻。”这忍可能丢掉了一时的面子和尊严,却守住了一个国家。这忍难怪还是怯弱吗?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话题三: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己都有益处。
话题四:人格(魅力)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
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只是他在出发前就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以必死之心捍卫国家的尊严;那手执竹节,牧羊北海边的汉子,难道不知道时时都面对着死亡?但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又怎能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
何为君子?有着人格魅力之人,皆为君子!
话题五:走与停
蔺相如,赵国的大臣。他善于言辞,长于计谋,勇于献身。当秦国以势欺压、索取和氏璧时,他敢于前行,无畏秦暴,凭借机勇使“完璧归赵”。他敢于表现自我,为国为君效命。当廉颇出言相对,公开挑衅时,只为保存赵国的安宁,他停下前进的步伐,称病回避,引车躲避廉颇,不愿和廉颇针锋相对,蔺相如的走与停,不都是一种大智慧呢?
话题六:双赢的智慧(合作)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而廉颇的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同样让人赞许。正是他们懂得合作才能生存的道理,才使得“将相和”成为一段佳话,才使得国家太平。难道这不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吗?
话题七:和
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
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心中有“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我们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尽管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高度。
话题八:语言的力量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它使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使不少心灵的隔阂被冲破。赵国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道出用意。这句话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相如成刎颈之交。正是因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了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高尚人格,化解了误会。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够被冲破。
话题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当
缪贤心胸开阔,他发现蔺相如的才德,并不因为他出生卑贱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群臣嘲笑,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得以出使秦国。蔺相如此去吉凶难料,虽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开得胜,若是此去非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宝”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走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那么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个了事,连缪贤也将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但缪贤并不惧怕这些,他识才敢用,非常信任蔺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是难以做到的。
话题十:责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说得多么好一句话啊!正是这样一份担当、一份责任,廉颇、蔺相如才会互相忘记对方的恩恩怨怨,铭记各自肩负的重任,才有了永垂史册的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国效力的历史佳话。
第2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主讲:周广忠 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2、回顾《史记》 学生朗读注释
二、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三、(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五、讲解课文
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3、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4、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a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b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c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d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6、.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四、集中学习14—16节
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五、集中学习17---21节
1、廉颇和蔺相如的矛盾起因是什么?(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3、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4、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5、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E、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
学生总结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教师补充(蔺相如:大智大勇
不畏强暴
顾全大局
廉颇:有勇有谋
以国家为重
勇于改过)拓展:我们应该向廉颇蔺相如学习那些精神?怎样去做?
第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绯闻/扉页憎恨/增长蜕皮/兑现稗官/睥睨 ........
B.蹩进/瞥见愧怍/咋舌胚芽/泥坯缱绻/疲倦 ........
C.吝啬/稼穑抛锚/瞄准国粹/荟萃泱泱/怏怏 ........
D.调控/调度混浊/混沌着陆/着凉曲折/弯曲 ........
2.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美在能源发展上面临共同的挑战,加强两国清洁能源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突破口。
B.非常规天然气主要包括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基本组成与天然气相同,是化石能源中较洁净的能源。
C.4-6月,我国CPI同去年相比,同比上涨6.3%,涨幅比1—3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
第4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
第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等基础知识。
2、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
教学难点: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心问题:本文刻画了蔺相如、廉颇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子问题:
1、你了解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吗?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
第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教案
【学生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1、2册的文言文的学习与探究,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仍然有待于培养,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仍然有待于强化,而学生对文言故事性较强的篇目还是有一定兴趣的。本文以此为契机,教给学生读书的两种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廉颇与蔺相如》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高尚品质;同时,廉颇的形象也无时无刻的不反映在章节的点点滴滴上,人物形象很好的体现出了“将相和”这一特点。
【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
1、通过预习检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方法,养成积累梳理的良好习惯,巩固文言文的“言”。
2、通过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
第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指示:
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
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4.明年: 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
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