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国名校之东邪西毒
北大:很多年以前,我就有个绰号叫做北狂,任何高校都可以变得狂妄,只要你尝试过甚么叫自我膨胀,我不会介意他人怎样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有名。
中科大:我以为这世界上有一所学校不会有忌妒心,因为他太骄傲啦,在我出道的时候,我认识这样一所,因为他喜欢以”水木清华”自居,所以从一开始,他便叫做清华。
清华:今年玉黄临太岁,到处都有排行榜,有排行榜的地方一定有争吵,可这些跟我都没关系.我叫清华,我什么也不需要做,只是坐等别人把我排为第一。
上交:初六日,惊蛰。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一所学校来找我争论,他的名字叫西交。很奇怪,每次他总是从西边而来,这习惯已经维持了好多年。
西交:离开上海之后,我去了这个沙漠,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南大:我曾经发过誓,如果让我碰到北大,我一定会痛骂他。但是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见他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个实力,不过以后会改变的。
复旦:很久以前,没有人知道复旦。数年后,江湖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学校,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喜欢自称名校。他的名字有一个很特别的来历,“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浙大:我的名字叫浙大,我一直很大,但我不喜欢现在合并。我知道这样可以帮我赚很多钱,但是我一直都不喜欢这样,因为我命书中有一句话“鱼龙混杂,得不偿失”。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时,他们连重点都不是。
北理工: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看见我,就想知道我为什么是第十。我很想告诉他,如果我不是,其他的更不行,回头看你还会觉得我更好。
天大:我终于明白教委为什么选择北理工,可能是因为他也的确实力够强。看着北理工走的时候,我的心在妒忌,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机会,不知为什么却失去了。
南开:虽然我很想合并天大,但是我不想让她知道,因为我明白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每次她凝望着我的时候,我知道她心里其实在想合并我。
华中科技:我只希望武大说一句话,他都不肯说,他太自信了,以为我一定会嫁给他,谁知道我另立了山头。在我们合并那天,他要我跟他走,我没答应。为什么要到失去的时候才去争取?既然是这样,我不会让他得到。
武大:如果合并是可以分胜负的话,我不知道她是不是赢了,但我很清楚,从一开始我就输了。
人大:有人说一个人有烦恼是因为记性太好。那年开始,我忘记了很多事情,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我曾经有过辉煌。
哈工大:没有事的时候,我会望向北京,我清楚记得有一所学校在那边。其实“仅次于清华”只不过是一个老去的回忆。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清华、北大、北理工、哈工大、西交、上交、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常常做同一个梦。没多久,我们就成为了“十所”。那天,黄历上写着:驿马动,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多年以后,十所名校完成大业,成世界名校,号称“中华万年青”)
第2篇:中国大学名校风采之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始于1909年创建的甘肃法政学堂,学校名列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32所副部级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教育部批准建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国家研究生自主划线的34所名牌大学之一,是北约高校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名校。是国家863 计划,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校,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建博士后流动站,设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均在首批。到2012年底,学校有两院院士13(含双聘)人。有6个校区,总面积3807亩;有14所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本科专业90个;一级硕士点44个,二级硕士点235个;一级博士点19个,二级博士点116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学校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留学生423人。学校主页:http://www.daodoc.com 中文名:兰州大学 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简
称:兰大,英文缩写LZU 创办时间:1909年(己酉年)
类
别: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类型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属
性:985工程、211工程、珠峰计划 所属地区:甘肃省兰州市 现任校长:王乘
知名校友:秦大河、陆浩、水均益等 主管:部门教育部 硕士点:235个 博士点:116个 博士后流动站:17 校
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专职院士:13人 主要院系:化学院,数学院,物理院,资环院,草科院,西环院,核学院。国家重点学科:10个
主要奖项: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中国最杰出大学中第六、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大学500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博士后流动站:17个
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地
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邮
编:730000 党委书记:王寒松
1.历史沿革
1909年9月,甘肃法政学堂成立。学堂当时主要以培养法律人才为主,以适应清末逐渐开始的法制改革。
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学堂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首任校长为蔡大愚。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31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遂更名甘肃大学。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1944年3月,改组为国立甘肃学院。其专业设置有法律、国文、教育等本科专业和几个专修科。
1946年3月26日,国民政府于行政院第73次会议上决议在原国立甘肃学院基础上,将国立甘肃学院、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等院校合并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担任校长[2]。从中国国内外广聘贤才。同时,大量采购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规模兴建校舍。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省立甘肃图书馆。国民政府及教育部的支持下,国立兰州大学很快建成一所设有文理、法学、医学、兽医四大学院(1947年10月,兽医学院独立建校,成为国立西北兽医学院;文理学院也分为文学院、理学院)的全国性综合大学。
1949年,兰州易帜。其后奉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首批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得到国家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和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师和毕业生,陆续来到兰大,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1955年,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
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将兰州大学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兰州大学有25项成果受到表彰。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名列第六。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09年,兰大迎来建校100周年校庆。
2.办学条件
院系机构 门类 部门
综合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人文 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社科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法学院、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理学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工学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医学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大学药学院、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研究机构 民族学研究院、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其它 体育教研部、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大学附属医院系列 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康泰医院、兰州大学附属武威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市120急救中心、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儿童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萃英分院、兰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一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甘肃省体检中心(二分部)、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市人民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兰州军区总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天浩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党群机构
齐云楼
党委办公室、纪委、监察处、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统战部、党校、工会、团委、研工部、学工部(武装部、军事教研室)、保卫部、机关党委、后勤党委、直属单位党委 行政机构
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人才办)、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财务处、审计处、保卫处、国资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基建处、离退休处、后勤管理处、医学管理处、校友工作办公室、信访工作办公室 其他机构
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档案馆、兰州大学博物馆、兰州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部、信息办、通信网络中心、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勤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科技开发总公司、科技广场劳动服务公司、联合中专。学科建设
兰大本部正门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截至到2013年,学校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12个学科门类,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等10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截至2012年3月,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止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兰州大学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生态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草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共管理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兰州大学是入选“珠峰计划”19所高校之一。学科排名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前30强与世界大学500强,其中化学、数学、自然地理、草科、物理等学科更是处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兰州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武书连2014中国大学排行榜名列第27位;2013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8位;
2011中国大学农学50强中排名第18位;2011中国大学历史学11位;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13位; 2011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26位; 2011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39位;
2011中国36所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25位(西部第3,西北第2); 2011中国985工程大学师生科研效率排第13位;
2010年SCI收录文章篇数和被引用率居大陆高校前15位(来源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省级重点学科(27个)
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历史文献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力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工程、环境科学、草业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公共管理、中西医结合药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林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工商管理
一级博士点
应用经济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畜牧学、草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止到2013年,学校有教职工4265人,有专任教师1966 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424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74人,博士生导师433人,两院院士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1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截至2010年5月,省级精品课程有87门,省级教学团队达到5个。名师简介
类别 姓名 简介 姓名 简介
两院院士 周绪红 工程院院士2011年 刘有成 中科院院士1980年
李吉均 中科院院士1991年 丑纪范 中科院院士1993年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2009年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2009年
汤中立 工程院院士1995年 任继周 工程院院士1995年
南志标 工程院院士2009年
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名师 钱伯初 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乃昂 第三届国家教学名师
周又和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 王希隆 第五届国家教学名师
包国宪 第六届国家教学名师
省级名师 李炳瑞、胡碧涛、马义德、刘先春、王学俭、马建泰、王式功、汪受宽、张文煜、侯一平、王志平教学成果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90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3.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状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大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科研成果
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4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2012年当年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截至2013年,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1000余部。[14] 科研机构
截至到2013年,兰州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6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草地农业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所:
1.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中亚研究所 研究中心:
1.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2.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3.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4.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5.开源软件与实时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7.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8.甘肃省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化工催化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功率半导体及光电器件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光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实验室:
1.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3.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4.分析测试中心
5.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医学实验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环境生物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对外交流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及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非、大洋洲。2009年至2013年,接待来校访学交流外宾及港澳台地区客人7300余人次,教工因公出国及赴港澳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各类活动计3300余人次,派出近2500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700余名留学生。兰州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促进了学校对外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兰州大学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4.文化传统
校徽 标识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 “兰州大学”字样。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校歌
校歌确定时间:1938年(兰州大学当时为甘肃学院)2.校歌释义:
校歌创作于1938年,已经传唱了70多年,展现了兰大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勇担国运的英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时值抗战初期,战火逐渐烧到中国西北边陲,军民奋起抵抗揭开兰州保卫战的第一页。兰州大学校歌通过广大师生的传唱,很快响彻西北,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兰州大学的猎猎战旗,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为我国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自强不息”的兰大精神化作了抗战时期西北青年学子的向往、追求和憧憬,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兰州大学校训昭示了学校与时代同发展,与民族共命运,所走过的一百年风雨。一代代先贤和兰大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守在祖国的西部,走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兰州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而校训则是这种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
“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指引莘莘学子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光大兰州大学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敢为人先。
校风:勤奋 求实 进取 5.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 序号 姓名 在任年份蔡大愚 1913---1917 17 宋恪 1941.1---1946.7 2 李懈 1918.1--1918.2 18 辛树帜 1946.8---1949.8 3 施国祯 1918.3--1923.1 19 辛安亭 1949.9---1951.3 4 张瑛 1923.1--1923.3 20 曲正 1951.3---1953.3 5 赵元贞 1923.3--1923.7 21 林迪生 1953.3---1959.1 6 施国祯 1923.7--1926.2 22 江隆基 1959.1---1966.6 7 沙明远 1926.2--1927.3 23 刘冰 1979.1---1982.3 8 杨集瀛 1927.3--1928.2 24 聂大江 1982.3---1984.4 9 马鹤天 1928.2--1928.11 25 徐躬耦 1984.4---1985.3 10 李世军 1928.11--1929.3 26 胡之德 1985.3---1993.3 11 谢无忌 1929.4.10--1929.4.25 27 李发伸 1993.3---2006.5 12 骆力学 1929.4---1929.5 28 周绪红 2006.5---2013.6 13 邓春膏 1929.5---1936.5 29 王乘 2013.6至今田炯锦 1936.5---1937.4朱铭心 1937.4---1938.2 16 王自治 1938.2---1941.1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寒松
校长 王乘
党委副书记 钟福国、李正元
副校长 景涛、何晓东、安黎哲、陈发虎、徐生诚、潘保田、高新才
纪委书记 李正元
党委常委 王寒松 王乘 李正元 钟福国 景涛 何晓东 安黎哲 陈发虎 徐生诚 潘保田 高新才
6.知名校友
科学家
姓名 概述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徒步跨越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国际环境奖第一人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毕业
涂永强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化学系毕业
冯绳武 地理学家
郑国锠 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丑纪范 大气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李吉均 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中科院院士
邝宇平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吕忠恕 植物学家 中科院院士
夏佳文 兰州近代核物理研究所工程师 工程院院士
王德基 地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王景尊 水文地质学家 中科院院士
刘有成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朱子清 有机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文魁 有机化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耀祖 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冯小明 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
段一士 理论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叶开沅 力学家 工程院院士
钱伯初 量子力学专家 工程院院士
汪志诚 物理学家 科学院院士
陈庆益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陈文源 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皇家科学院院士
郭聿琦 中国著名的半群专家 工程院院士
徐躬耦 核物理学家 中科院院士
知名学者
姓名 概述
秦晖 清华大学教师著名知识分子。历史系毕业
何明峰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著名知识分子。经济系毕业 李晓西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系毕业
许志永 著名知识分子,推动收容制度终结者之一。法律系毕业
顾颉刚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赵俪生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水天同 著名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
高尔泰 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
杨伯峻 著名语言学家
李阳 疯狂英语创始人
企业家
姓名 概述
张云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杨继钢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总经理。化学系毕业
祝晏君 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历史系毕业
张知彬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局长。生物系毕业
苏荣辉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副局长。化学系毕业
任建新 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李振国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刘小锋 广州千江企业集团董事长。生物系毕业
孙珩超 银川大学校长,宝塔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法律系毕业
张曙光 广州市番禺奥迪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物理系毕业
向彬 广州维力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数学系毕业
渠云鸿 惠州市通洁清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新闻系毕业
文永均 成都圣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姬建新 成都地奥集团药物研究所所长,总裁助理。化学系毕业
彭立增 济南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缪小荣 四川广安百泉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张成如 济南联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硕士毕业
李春安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物理系毕业
黎春生 广东用友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系毕业
马亚平深圳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化学系毕业 李会宁 肇庆千江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姜标 中科合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化学系毕业
高校领导
姓名 概述
纪宗安 暨南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毕业
刘向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生物系
沈伟国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李廉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数学系毕业
甘晖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文系毕业
王水汀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数学系毕业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数学系毕业
董文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地理系毕业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地理系毕业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暨南大学校长
詹文龙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现代物理系毕业
吴云东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姚檀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地理系毕业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副部长。兰州医学院毕业
郑晓静 中科院院士,原兰州大学副校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舒红兵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生物系毕业
周绪红 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前任校长,现重庆大学校长[22] 屠国华 原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谢玉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院长。历史系毕业
薛勇彪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生物系毕业
姜标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化学系毕业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地理系毕业
黄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毕业
林西平原江苏工业学院院长。化学系毕业
马巍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孟自芳 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所长 马海州 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
邓友全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绿色化学中心主任
周述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孙祁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毓智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
媒体人
姓名 概述
水均益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王志纲 中国著名策划人。经济系毕业
封新城 新周刊主编。中文系毕业
胡亚权 《读者》杂志社前主编。地质地理系毕业
乌力吉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化学系毕业
郭振玺 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中心主任兼经济频道总监。管理系毕业
王同业 央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三个制片人之一。管理系毕业
效存德 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的兰大学子
政府官员
姓名 概述
陆浩 原甘肃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系毕业
张学忠 原四川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文系毕业
杨利民 原内蒙古党委副书记,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
姜建初 最高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律系毕业
贠小苏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经济系毕业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中文系毕业
刘立军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历史系毕业
李淑芬 宁夏自治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经济系毕业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化学系毕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邵克文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历史系毕业
刘鸿庥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原贵州省副省长。中文系毕业
苏志希 甘肃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毕业 王锐 中共甘肃天水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孙兆林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书记。化学系毕业
肖庆平甘肃白银市委书记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火荣贵 甘肃省武威市市委书记。历史系毕业
余斌原 四川省眉山市委书记。兰州大学金属物理专业毕业
吴岩峻 中共三亚市委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系毕业
许锐 江西省瑞金市市长。
翟亚军 深圳市质量协会秘书长
7.校区位置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6947亩,建有6个校区和2所附属医院。地址 邮政编码
盘旋路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730000 医学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730000 榆中校区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 730107 一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3号 730020 二分部 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路456号 730020 第一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1号 730000 第二医院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萃英门82号 730030
第3篇:中国名校批判:清华之缺斤少两
转自:千龙新闻网
名校缺“大师”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笔者文科出身,国内理工科有无大师不敢妄论,就文科而论,那些教授、博导、“跨世纪人才”、享受政府各级津贴者、冠有或自赠“知名学者”等等当中,真正称得上大师者可以说寥寥无几。
现在大家提起的大师,都是一些早已作古人士,他们那是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的丰厚馈赠,他们是真正的大师,不仅有大师的学养,而且有大师的品格。
随着大师级学人成为濒危物种,大学里治学做人也就失去了标杆。教授们每每以“教授也是人”为遁词,放松在为人师表方面的自我要求,学生们也就更想得开了,“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这大概是大学政工干部们以他们生动的口才和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敏锐所概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