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0-25 07:12: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

家家都有难搞的巨婴,可能是老公,妻子或者父母。

我一直以为成年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两个人的结合,带着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奔日子,就是婚姻的真谛。直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陆续怀孕、生子、养育,大家聚在一起吐槽家长里短的时候,才发现家家难念的经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而我们的成长,也伴随着这样的使命:与巨婴和谐共处,步伐一致,忠于她/他,照顾她/他,养育她/他。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90%的爱与痛,都与巨婴有关。

“巨婴是什么?是成年的婴儿,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这个巨婴,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或者父母。当然,你也可能就是那个让人崩溃让人愁的巨婴。

那么,家有巨婴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吐槽老公的过程中,我的闺蜜们贡献了大量的素材:

因为抱孩子太激动把孩子弄骨折;让他去买小葱买回大葱,买个芦笋买回莴笋;信用卡逾期三个月都忘记还,违章驾驶扣三十多分也不知道哪有问题;沉迷游戏孩子哭了二十分钟也听不到;无数次把老婆的高级洁面皂用来洗袜子、洗内裤。

不禁感慨,女人的容颜经不住岁月的洗礼,男人的常识也架不住生活的检验。

二人世界的时候,面对巨婴男,女性还能用强大的母性去包容。一旦生了孩子,应付那个正牌小婴儿都疲惫不堪,谁还能笑对熊老公的添乱呢?

也有男闺蜜倾诉妻子不靠谱的:

看了两本育儿书就认为自己是专家,指挥全家照书养;孩子小病小痛根本沉不住气,不去大医院排长队看过不放心;产后脾气极度焦躁,一不如意就大吼大叫。

还有我们突然就晋升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父母,彷佛一夜间就变了脸:

他们不再事事信任我们,总觉得他们的育儿理念更经得住实践检验。无论我们怎么解释某种行为的科学性,他们都觉得是纸上谈兵。一旦他们的传统理念遭到挑战和拒绝,他们会暴怒,会威胁,像小孩一样任性。

以上都是巨婴的特征:依赖、控制、阴晴不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这样的特征并不可爱。

但她/他们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主角,是我们爱的来源与归宿,所以我们无法憎恨,也无法放弃。

这就是婚姻满目疮痍的那一面,你可能并不只是多了爱你的人,还多了沉重的责任和救赎的使命,有时候甚至觉得得不偿失。

这也是婚姻给予人生的一次契机——重塑和完整一个人爱的能力,使你的付出不再单薄而肤浅。

如果婚姻只让你看清别人,没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那日子只能过成一个怪异的圆圈,圈里的人都慢慢活成一座孤岛,疏远、寂寞。

我们如今活得一塌糊涂的根源,在于我们爱孩子大于了一切。一个人的爱,不应该只指向某一个人。真正的爱并不排他,爱很多人,才能爱好每一个人。如果你的先生是巨婴。

他可能是“生活无法自理型”,他可能是妈宝,他可能不断给你制造生活上的麻烦,还把你的家庭关系搅得一塌糊涂。你们可能已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三天大吵两天小吵,甚至分床而睡,你如今深夜默默流下的眼泪,都是当年心潮澎湃说那句“I Do”时脑子里进的水。

我们拼命地想“当初我为什么要选他啊”,进退维谷,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条出路。

当你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思路出了问题。你闭着眼,捂着耳,飞蛾扑火般冲进死胡同,好心疼,你并不爱自己。

你当初的选择,一定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今的你,看不见/不记得那样的合理性。你拼命放大了他不会冲奶粉,不会换尿布,不会协调婆媳关系的一面,然后不顾一切指责他。

就像当年你顽皮打破花樽,贪玩弄脏衣衫时,父母气急败坏地教训你一样,那时你也很委屈,因为你也不想。

不如我们直面他就是一个巨婴的现实,你如何引导你的孩子,你就如何去引导他。

每个人都不应该被设定为“应该/必须“知晓某种技能,即使这种技能在你看来,简单地过于直白。

但看看你的孩子,连翻身、坐立、吃饭、独立睡眠都要从头学起,你却永远都温柔得如水一般,耐心、知足,因而常有惊喜。

如果你无法对待你的先生如同对待你的孩子,包容你的先生如同包容你的孩子,那只能说明你也多少出了问题,你没有做到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而这是支撑一个健康家庭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牢不可破。

巨婴也会长大,如果你不再计较,如果你重整方向。如果你的父母是巨婴

他们可能面对新科技新信息一筹莫展,只能用拒绝来维护父辈的尊严;他们可能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大病小痛不断;他们可能已经固化了某种思维某种行为模式,无法做出推倒重来的改变。

他们本是顶起你生活的支柱,却也抵不过岁月蹉跎。

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们的控制、压抑,都来自于他们永远都脱离不了做你父母,为你做最好选择的角色。

他们还是他们,只是你不一样了,或者说,当年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屁孩,已经跑到他们前面去了。

所以你永远不要带着恶意去揣测他们的行为,因为当你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你也就失去整个世界对你的善意。

父母与丈夫,对你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地用一辈子来陪伴你,一个许诺陪伴你一辈子。

你可以用更多的智慧去改善你们如今相处的模式。如果他们信息闭塞,你可以教会他们玩手机;如果他们信息错误,你可以为他们取关/更换订阅号;如果他们的性情大变,你可以多承担一些家务,多带他们出去走走。

永远的尊重,足够的休息,愉悦的心情,是老年人的灵丹妙药。

你不需要盲目地顺从,你只需要变成他们身后隐形的“父母”,这一路,他们如何爱你,你加十倍,爱回去。如果你的妻子是巨婴

她承受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痛,她的“公主脾气”大概是她对生活,对自己葆有浪漫与自信的依靠,也是她释放压力的出口。

我一直自认是先生的“大女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抬头问他,“你的妻子是巨婴,怎么办呢?”

先生说:“比恋爱时候还迁就你,比初识的时候还宠你,让你没有借口发脾气,让你慢慢自我反省。”

嗯,绝招。

文 | 关小pauline

图 | 选自花瓣网

第2篇: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

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

家家都有难搞的巨婴,可能是老公,妻子或者父母。

我一直以为成年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两个人的结合,带着各自的原生家庭,一起奔日子,就是婚姻的真谛。直到我和我的朋友们都陆续怀孕、生子、养育,大家聚在一起吐槽家长里短的时候,才发现家家难念的经里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巨婴。

而我们的成长,也伴随着这样的使命:与巨婴和谐共处,步伐一致,忠于她/他,照顾她/他,养育她/他。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90%的爱与痛,都与巨婴有关。

“巨婴是什么?是成年的婴儿,身体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这个巨婴,可能是你的老公、妻子或者父母。当然,你也可能就是那个让人崩溃让人愁的巨婴。

那么,家有巨婴是种怎样的体验?

在吐槽老公的过程中,我的闺蜜们贡献了大量的素材:

因为抱孩子太激动把孩子弄骨折;让他去买小葱买回大葱,买个芦笋买回莴笋;信用卡逾期三个月都忘记还,违章驾驶扣三十多分也不知道哪有问题;沉迷游戏孩子哭了二十分钟也听不到;无数次把老婆的高级洁面皂用来洗袜子、洗内裤。

不禁感慨,女人的容颜经不住岁月的洗礼,男人的常识也架不住生活的检验。

二人世界的时候,面对巨婴男,女性还能用强大的母性去包容。一旦生了孩子,应付那个正牌小婴儿都疲惫不堪,谁还能笑对熊老公的添乱呢?

也有男闺蜜倾诉妻子不靠谱的:

看了两本育儿书就认为自己是专家,指挥全家照书养;孩子小病小痛根本沉不住气,不去大医院排长队看过不放心;产后脾气极度焦躁,一不如意就大吼大叫。

还有我们突然就晋升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父母,彷佛一夜间就变了脸:

他们不再事事信任我们,总觉得他们的育儿理念更经得住实践检验。无论我们怎么解释某种行为的科学性,他们都觉得是纸上谈兵。一旦他们的传统理念遭到挑战和拒绝,他们会暴怒,会威胁,像小孩一样任性。

以上都是巨婴的特征:依赖、控制、阴晴不定。在繁琐的家庭生活中,在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这样的特征并不可爱。

但她/他们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主角,是我们爱的来源与归宿,所以我们无法憎恨,也无法放弃。

这就是婚姻满目疮痍的那一面,你可能并不只是多了爱你的人,还多了沉重的责任和救赎的使命,有时候甚至觉得得不偿失。

这也是婚姻给予人生的'一次契机——重塑和完整一个人爱的能力,使你的付出不再单薄而肤浅。

如果婚姻只让你看清别人,没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那日子只能过成一个怪异的圆圈,圈里的人都慢慢活成一座孤岛,疏远、寂寞。

我们如今活得一塌糊涂的根源,在于我们爱孩子大于了一切。一个人的爱,不应该只指向某一个人。真正的爱并不排他,爱很多人,才能爱好每一个人。如果你的先生是巨婴。

他可能是“生活无法自理型”,他可能是妈宝,他可能不断给你制造生活上的麻烦,还把你的家庭关系搅得一塌糊涂。你们可能已经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三天大吵两天小吵,甚至分床而睡,你如今深夜默默流下的眼泪,都是当年心潮澎湃说那句“I Do”时脑子里进的水。

我们拼命地想“当初我为什么要选他啊”,进退维谷,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条出路。

当你无论如何都想不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思路出了问题。你闭着眼,捂着耳,飞蛾扑火般冲进死胡同,好心疼,你并不爱自己。

你当初的选择,一定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今的你,看不见/不记得那样的合理性。你拼命放大了他不会冲奶粉,不会换尿布,不会协调婆媳关系的一面,然后不顾一切指责他。

就像当年你顽皮打破花樽,贪玩弄脏衣衫时,父母气急败坏地教训你一样,那时你也很委屈,因为你也不想。

不如我们直面他就是一个巨婴的现实,你如何引导你的孩子,你就如何去引导他。

每个人都不应该被设定为“应该/必须“知晓某种技能,即使这种技能在你看来,简单地过于直白。

但看看你的孩子,连翻身、坐立、吃饭、独立睡眠都要从头学起,你却永远都温柔得如水一般,耐心、知足,因而常有惊喜。

如果你无法对待你的先生如同对待你的孩子,包容你的先生如同包容你的孩子,那只能说明你也多少出了问题,你没有做到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而这是支撑一个健康家庭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牢不可破。

巨婴也会长大,如果你不再计较,如果你重整方向。如果你的父母是巨婴

他们可能面对新科技新信息一筹莫展,只能用拒绝来维护父辈的尊严;他们可能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大病小痛不断;他们可能已经固化了某种思维某种行为模式,无法做出推倒重来的改变。

他们本是顶起你生活的支柱,却也抵不过岁月蹉跎。

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于他们的控制、压抑,都来自于他们永远都脱离不了做你父母,为你做最好选择的角色。

他们还是他们,只是你不一样了,或者说,当年跟在他们身后的小屁孩,已经跑到他们前面去了。

所以你永远不要带着恶意去揣测他们的行为,因为当你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你也就失去整个世界对你的善意。

父母与丈夫,对你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真正地用一辈子来陪伴你,一个许诺陪伴你一辈子。

你可以用更多的智慧去改善你们如今相处的模式。如果他们信息闭塞,你可以教会他们玩手机;如果他们信息错误,你可以为他们取关/更换订阅号;如果他们的性情大变,你可以多承担一些家务,多带他们出去走走。

永远的尊重,足够的休息,愉悦的心情,是老年人的灵丹妙药。

你不需要盲目地顺从,你只需要变成他们身后隐形的“父母”,这一路,他们如何爱你,你加十倍,爱回去。如果你的妻子是巨婴

她承受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苦痛,她的“公主脾气”大概是她对生活,对自己葆有浪漫与自信的依靠,也是她释放压力的出口。

我一直自认是先生的“大女儿”。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抬头问他,“你的妻子是巨婴,怎么办呢?”

先生说:“比恋爱时候还迁就你,比初识的时候还宠你,让你没有借口发脾气,让你慢慢自我反省。”

嗯,绝招。

文 | 关小pauline

图 | 选自花瓣网

第3篇:藏不住的巨婴的散文

藏不住的巨婴的散文

“前些天,半夜里我被一阵刺鼻的油类熏醒了,一看时间是一点半,不知道哪家奇葩这个点还炒菜呢!

扭头一看旁边呼呼大睡的老公,稳重得像个200斤的婴儿,他这鼻子大概是塑料的,这么重的油类味居然影响不了他睡觉。……”

看到这段话,我忍不住“噗”的一声笑出声来。

因为整篇文章都很好玩,我截了一些发圈。于是……

很多人以为是我写的!连我家胖子也不爽地问我:“你干吗要写我!”我笑得差点岔气了! 我说:“我有人家那文采吗?不过,这描述,也实在像你了。”

胖子不回答。但是最近几天,偶尔会以“巨婴”自居。他可能还不知道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巨婴”是什么意思!

嗯,我家胖子,就像前面那段话描述的那样,200斤,鼻子严重鼻炎,嗅觉不太灵敏,相对于他的鼻子,我的鼻子是“警犬”级别,常常以此来要求我闻一闻二宝有没有拉臭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原生家庭的巨婴散文

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直接的受害体就是最没有抵抗力的孩子。她稚嫩的思想还不能理解成人的矛盾和情绪。家庭环境才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根基。

在一个极端控制欲的家庭,气氛必然是压抑的,如果能够重来,女人当初宁愿选择一个人生活,也不会选择这样的家庭。

女人没有什么恋爱经验,单纯的年纪遇到这个不怎么多话,但很憨厚的男人。她的母亲说女孩不要太挑剔,找个憨厚有工作,心疼她的。也许是受了些母亲话语的影响,年龄也不小了,于是女孩就嫁了。男人的家庭是工薪阶层,人总是被美好的假象所迷惑。不经深思熟虑抉择的婚姻必定是飘摇的。涉世未深的女孩,怎么能看到人性的虚伪和复杂,当一切已成定局,已经身不由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最近刷屏,女人感触颇深。她觉得生而为父母应该懂得适当放手的独立和得体退场的成全。采薇在《别在该动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这本书最开始是上课时导师推荐给我的,第一次听到“巨婴国”以为这是一个作者个名字,谁知竟然是一本书。回去后特意去网上查查了书评和购买渠道,网友评价褒贬不一,而且发现这本还书的纸质版在各大网站全部下架了,这大大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于是就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

全书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令我非常惊讶的观点“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而后,武志红老师结合自己近十年心理咨询的案例,中西方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开启了一段漫长的文字之旅。但从始至终,我都对武老师对国人的评判表示质疑:

首先,纵使武老师有过数百个心理咨询案例,上万小时的心理咨询时间,这一数量与中国这个地域广宽、人口众多的实情相比,实在显得微不足道;其次,进行心理咨询的人群本身就具有其特殊性,不能代表普通人或者说“正常人”,样本的选取或证据也不具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巨婴国》读后感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有巨婴怎么办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