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看望曾外祖母三年级作文
看望曾外祖母三年级作文
好久没去看望曾外祖母了,真想她。中秋节到了,我和妈妈带了些瓜果去看望她。
到了陆渡,车停下后,就远远地看见曾外祖母站在门前的小路上等候我们的到来。她弯着腰,见到我们欣喜若狂,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堆到了一起。似乎每一次我回去,她都像过节一样快乐。
进了门,她说:“阿囡,哎呦,来来来,快坐!让我好好看看,长高了好多,大孩子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招待你了!”我坐下来后,她却并不坐下,她急急地翻箱倒柜地去找吃的东西来给我,找了半天,她只找到一点饼干和糖果,她并不满意,又说:“哎,阿囡,真不好意思,这儿没什么好吃的,要不就吃点你拿来的瓜果吧。”我说:“太太,我不吃什么,你不用去忙”。可是过了一分钟,她又把刚才说的话重复了一遍。我心里忽然觉得酸酸的,哎!太太真的老啦!她今年八十多了,记性不好了,说话也有点唠叨了,但我可是一点儿也不嫌她烦。
人为什么要变老了呢?听妈妈说太太年轻时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她为我们这个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她也曾带过小时侯的妈妈,相反,妈妈说她为太太做的不多,现在工作又忙,看太太的`时间也少了……。我的脑海里慢慢浮现出周二语文课上龚老师说的话“子欲养,亲不待”我真想对妈妈说,抽空多来看看太太吧!
我们要走了,太太把我们送到了路口中,不管我们怎么劝说,她都坚持等我们上了车再回屋。我从车窗后望去,太太的身影渐渐的变小,她却还站在那里望着我们。我合上眼,心里被一种浓浓的东西充满了,那就是爱!
第2篇:外祖母-初一作文
外祖母-初一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大约六点多钟,我和妈妈换好衣服,乘坐电气化火车到深圳去接由大陆来香港探望我们的外祖母。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外祖母,是我读幼稚园的时候,所以我对外祖母,是我读幼稚园的时候,所以我对我对外祖母的容貌很模糊,只记得她有一个肥胖的身躯和一副慈祥的面孔。八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已经来到罗湖,因为现在海关手续简化,所以很快就检查完毕,顺利来到深圳。当我们来到华侨大厦的时候,就见到外祖母,妈妈高兴得飞奔过去,外祖母还摸摸我的`头说:“小智龙,真高,真胖!”我们看到时间不早了,便匆匆忙忙地赶回香港。
来到家里,已是中午时分了。妈妈事先早已为外祖母准备好了房间和日常用品。她们一回家就谈论着许多年来所发生的事,从吃饭到衣着,讲个不停,不时还发出高兴的笑声,她们竟然不记得我肚子已经饿极了,直到我要找干粮来吃的时候,她们才恍然大悟。晚上爸爸带我们一起到附近的一间酒楼,为外祖国洗尘,顺便带她到街上逛逛。当外祖母看到那色彩缤纷的霓虹灯时,一直大惊小怪地自言自语道:“真漂亮!真美丽!”对于香港的大小事情,她都十分好奇,不时停下脚步,东张西望,我觉得她好像一个好奇的小孩子一样,因为在街上妈妈一直拖着她的手,怕她突然失踪。今天我真是太疲倦了,但听到妈妈和外祖母那欢乐的笑声,又感到十分兴奋。
第3篇:祭奠外祖母
祭奠外祖母(通用6篇)由网友 “罗汉豆” 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祭奠外祖母,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 祭奠外祖母的作文600字
祭奠外祖母的作文6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外婆那儿拜山。妈妈告诉我听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间还有个故事: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有一次,重耳累得不行了,走不了路,跟随他的介子椎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封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却忘了介子椎。一位大臣提到他后,重耳突然想起介子椎为他充饥一事,便亲自去找他。谁知他宁死也不从山上的屋子里出来。为了让介子椎出来,他下令放火烧山,
第4篇:作文假如外祖母还在
作文假如外祖母还在
作文假如外祖母还在
小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关系,我就经常在外婆家,在我的记忆中外婆家除了外公和外婆之外还有一个人,她对我的爱丝毫不亚于爸爸妈妈的爱。满头银丝,一脸慈祥的笑容,听了令人暖暖的嗓音,她,就是我的外祖母。
自从我有记忆开始,外祖母就无微不至的关爱着我:我刚学会走路以后的那几年,外祖母就用她那温暖的大手掌牵着我,一步一步的在田间散步,无数次的跌倒,摔跤,都是那只手,扶着我起来;在平常,外祖母总是把她舍不得吃的东西留给我,她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她笑了,笑得那样的灿烂;外祖母总是让我多吃一点,多吃一点,以至于每次我回家时,都是拎着大包小包回去的……
我渐渐的长大了,外祖母却在一天一天地变老:牙齿开始咬不动硬的东西了,耳朵也渐渐地听不清我们的话了,白内障也
第5篇:我的外祖母作文
我的外祖母作文
寒天雪地里,只有她为我穿上那暖和的衣服;父母工作繁忙顾不上我,只有她关爱着我,给我做饭,哄我睡觉;在阵阵责骂声中,也只有她袒护这我。你问她是谁,她就是我已经过世的外祖母。外祖母生前十分喜爱花。什么:牡丹花、梅花、桂花…她全部都爱。但她最爱的还是那香气浓郁的栀子花。记得小时候。因为工作忙,所以我经常去外祖母家住。
我经常看到外祖母在栀子花盛开的时候,外祖母就把门前的栀子花的花苞从树上摘下来,并用一个杯子把里面灌满水,把栀子花泡在里面放到客厅里,使整个客厅都充满了浓郁的芳香。我由于受到外祖母的影响也爱上了栀子花,哎它那浓郁的香,子她那纯洁的白。外祖母再世的`时候常带着我一起去摘栀子花。记得那个时候外祖母会带我去乡下一个花很多的地方。在那里我们摘了许多花,然后外祖母又用那些花和花茎,给我
第6篇:外祖母的灶台
我看到外祖母折了一枝腊梅花放在厨房灶台的空酒瓶里,里面盛满了清水。冬天家里没人做饭的时候,我会去外祖母家蹭饭吃,满头银发的外祖母用她精瘦的手正拾掇她灶台上的那瓶花儿,她一边仔细地看着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眼睛里流露着无限喜爱,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这是从你小奶奶家院里那树腊梅上折的,等不了几天就开了。”那一刻,忽然觉得外祖母像个快乐的孩子。
我环视灶台周围的摆设,这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的屋子里,如今陈设依旧简单,灶台附近摆放着一张不带朱漆的木桌,色泽暗沉。墙壁上还是我小时候贴上去的画作,正对着灶台是一个深棕色的直立式碗厨。在厨的第二层是一个放着青团子、芝麻团子和红薯团子等各种熟食的盆子,那是早上为外祖父在外面摸摸索索看管他的三分田地回来后准备的下午点心。做点心是外祖母拿手的,也是几十年不变的习惯
第7篇:祭外祖母文
祭外祖母文
维
公元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四凌晨,吾外祖母与世长辞。因在外就学,孙辈中我是最晚知晓噩耗的。家中人也曾故意隐瞒,但最终告知。闻讯,奔走返家时,心中只剩茫然,一路时泣时歇,仔细算来,眼泪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多,哭过泣尽泪已干,心结怅然迷惘。
吾外祖母待吾比之亲孙。幼年时常游于公园,日日清早看碑石山林,那时光景怡人,祖孙欢乐,回想已有十余年矣。外祖母虽未带吾亲身教导,但多年训导仍铭记于心。不是道理文化,吾外祖母教吾生活之法,心乐自然之理。常忆祖孙依傍听大戏,模糊中对那时的红酥梨记忆最深。也曾同看书报互猜谜语,研究这些也是外祖母的兴趣所在。年少时光,才觉亲情至亲,自然臻然。
年岁增长,比之先前与外祖母就显得生疏许多,想来有时口无遮掩,外祖母也未曾怨言。但亦常伴其左右写字看书,值时吾识字比外祖母多,以辨
第8篇:祭外祖母文
祭外祖母文
巍巍寿鹿披孝纱,瑟瑟秋风放悲声,抛家舍业游蓬莱,儿孙悲痛泪如麻。外祖母走了,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哪儿叫做天堂。儿时常听大人说,坏人死了要入地狱,好人死了会升到天堂。外祖母是好人,现在她一定已经走到了天堂。外祖母艰难地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留下的只有勤劳的身影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伸手可及,却又触之即碎,阴阳两隔,难见音容。外祖母是真的走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明白人生在世,谁都逃不脱自然的更替,可外祖母却离开得太早、太早。这个世界本该属于她的幸福、快乐,她都没有来得及享受。她与常人相比,付出得太多太多,享受得却又太少太少。如果上天真的公平,那为什么外祖母一生的勤俭换来的却只有无尽的痛苦?为什么外祖母一生的操劳换来的却只是匆忙地离别?为什么好人不长命? 舅舅、阿姨们送外祖母在兰州、白银、
第9篇:看望生病的同学-三年级作文
看望生病的同学-三年级作文
星期一小红生病住院了,放学后,妈妈陪我一起去医院看小红。妈妈帮我买了一束鲜花;走到医院我轻轻的推开门,到了病房,我看见小红虚弱的躺在那里!她妈妈陪着她!我问她好点了吗?她看见我说;花好漂亮啊!好像一下子精神了好多。小红说;谢谢你,来看我。我说;小红别担心。你没去上的课,我来帮你补习吧!接着我把手中的花递给她妈妈。阿姨说;谢谢你来看我们家小红,我说;不客气,我们是同学应该的。
接着,我把书拿出来,帮她辅导了老师上午讲的'课。她很专心的听着,讲完了,我告诉她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她看了看,好像没有听懂的样子。我问她是不是没有听懂,她不好意思的低着头。我说;不懂就问,我会耐心的讲给你听的。然后又给她讲了一遍。这次她听懂了,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她很高兴的说,谢谢你,我说;没关系,
第10篇:祭奠外祖母的作文范文
祭奠外祖母的作文范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外婆那儿拜山。妈妈告诉我听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间还有个故事: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一大早妈妈就带我去外婆那儿拜山。妈妈告诉我听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间还有个故事: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有一次,重耳累得不行了,走不了路,跟随他的介子椎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后来,重耳回到晋国,作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然后封赏所有跟随他的随从,却忘了介子椎。一位大臣提到他后,重耳突然想起介子椎为他充饥一事,便亲自去找他。谁知他宁死也不从山上的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