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闺塾语文教案
闺塾语文教案
闺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 、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上网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这里有一个网站,介绍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演示。
研习新课:
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点读精彩片段。
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
5、给出讨论题:
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2)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引导学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剧的源头。)
3)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知识拓展:
1、欣赏昆曲《游园》选段。
2、学唱此段,感受心灵的放飞。
3、自由畅想,体味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介绍两个有关的网站,方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2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培养鉴赏戏曲人物语言的能力,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封建教育禁锢人的心智、情感发展的弊端,理解那个时代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自由和美满爱情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戏中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
2.品味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
3.这出戏在杜丽娘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4.戏中反理学的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四百年前,有位女子读了一本书,被书中女子的青春之梦所感染,立誓一定要嫁给作者,当看到作者是一个形容瘦削而背弯的老人后,失望之极,跳湖自尽。但一位名叫冯小青的女子看了这本书后,心有感触,却写了一首诗,常为后人引用,诗是这样写的。(课件展示),知道这本书是什么名字吧?正是这姹紫嫣红的《牡丹亭》,被当代学者称为挥洒了“四百年的青春之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书中的精彩片断《闺塾》。
课件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指名学生读书下注释①有关内容。指名另一名学生借助手中资料补充。
课件展示,教师强调重点。
2、《牡丹亭》剧情概述及评价
3、课件展示“邮票上的《牡丹亭》”
4、课件欣赏《牡丹亭》中精彩片断唱段《游园》中的“步步娇”“皂罗袍”。
三、研读探究
1、《闺塾》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又叫“学堂”、“春香闹学”,春香作为小姐杜丽娘的丫环,她都闹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诵读课文精彩片断,其他同学注意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唱、白理解、归纳
闹学诗 →闹模字→闹责打
2、思考: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
3、这折戏里真的是春香在闹吗?有人认为是小姐在闹,那么你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呢?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折戏里写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思考小姐杜丽娘究竟有没有闹?怎么闹的?
课件展示对问题的归纳小结。
4、课件展示对课文结构层次的小结。引导学生明白《闺塾》这折戏在整个剧中的作用。
5、我们知道了闹什么,谁究竟在闹,那么太守小姐杜丽娘为什么要闹?
教师引导学生找戏中描写的矛盾冲突,看看有哪些矛盾冲突。
归纳明确:(课件展示)
(1)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
小姐丫环的女孩性格与塾师先生性格的矛盾。
春香的淘气与塾师的迂腐的矛盾。
(2)人与书的矛盾。
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
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意的矛盾。
(3)人自身的矛盾。
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
(4)环境气氛的矛盾。
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作业
1、将“闹学诗”部分改写成现代话剧。
第3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闺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闺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二、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
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4篇:《闺塾》教案
《闺塾》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汤显祖善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闺塾》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闺塾》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所居名玉茗堂。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34岁中进土,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