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前班下册数学课件
学前班下册数学课件
导语:能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体验数数的乐趣。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学前班下册数学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班下册数学课件
1、30以内的顺数
活动目的:
1、复习、巩固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
2、让幼儿专心数数,能点数至30,理解十位和个位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数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重点
让幼儿专心数数,能点数至30,理解十位和个位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活动难点
复习、巩固手口一致的点数方法。
活动准备:
1、贴水小花30朵,贴水星星33颗。
2、幼儿六人一组,每组一副扑克牌呢、30个小棒。
3、学具:作业纸、铅笔若干;写字本、笔每人一套。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飞机,复习1-20以内的点数。
玩法:根据教师报出的数量,集体点数。如:每10名幼儿“坐上”一架飞机。音乐响起,幼儿开启飞机,音乐停,游戏结束。
二、教师演示:“数小花”,学习点数1-30.
教师逐一在黑板上出示小花,幼儿跟着一起点数。从1数到30。
要点:1、教师出示小花时,注意每10朵一排,每排要对整齐。以便幼儿区分几十几。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20再添1朵是多少。29添1是几十。
分组操作,进一步巩固手口一致的点数1-30.
学生六人一组,每组30根小棒,教师请每位学生点数出5根小棒,拿在手上。每组学生依次轮流放出一根小棒在桌面,并集体点数小棒的数量。
要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每10根小棒一排进行点数。
教师演示:数星星,学习用数字表示11-30.
(1)教师在黑板上边摆出12颗星星,边与学生一起点数,并出示数字12.
小结:左边的1表示1个十,右边的2表示表示2个一,读作:12.同样的方法学习13-19,21-29.
(2)教师在黑板上边摆出20颗星星,边与学生一起点数,并出示数字20.
小结:2个十是20(板书),同样的方法学习30.
分组操作,巩固认读30以内的数字,进一步提高点数的能力。每次由教师在黑板上出示1-30的数字,学生读出该数字,再摆出相对应数量的扑克牌。并说说表示几个十,几个一。
活动延伸:
以上下楼梯的形式:数数楼梯多少级,每天数数班上的人数等,逐渐帮助学生巩固30以内的点数,并慢慢掌握50以内的点数。
2、复习20以内的群数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群数,巩固掌握以2或5为单位分群,并按群计数。
2、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体验数数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萝卜卡片20个,供学生点数的小拼花玩具、小棒、小星星等若干。
2、学生用书、铅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以小兔拔萝卜的情景导入,教师每次随意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数量的萝卜图片,让学生一起数数小兔拔了多少个萝卜。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
2、探索活动
“怎样数最快”,复习以2或5为单位的分群数数。
指导语:小兔子们要进行种花不是比赛,看看谁种得又快又准。学生分别尝试用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的方法,在桌面上摆出20朵小花。
小结:教师边演示,边小结把物体按2个2个一群或5个5个一群进行数数的方法叫群数,2个2个地数比1个1个地数快,5个5
个地数比2个2个地数更快。
要点:每一群的数量一定要一样多,以保证群数的正确性。
3、游戏“狐狸和兔子”,巩固群数的方法。
玩法:音乐起,学生扮演小兔,每次音乐停,选一学生扮演狐狸,用群数的方法捉出20只兔子。集体再用群数的方法检查验证。游戏可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户外体育活动的报数游戏,数数班上的人数,课桌椅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50以内的群数。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掌握多种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3、发展动手操作、判断与经验交流的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
掌握多种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活动准备:
1、红色的正方形、长方形积木,绿色的正方形、长方形积木若干,记分牌一个。
2、形状标记、颜色标记、大小标记牌。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以熊哥哥和熊弟弟邀请小朋友一起来进行积木比赛的情景导入。集体讨论,找出积木的不同特征。
提问:1、我们来看看有那些不同的积木要分。(红色的、黄色的、正方形、长方体。。。。)
提问:2、小朋友把一堆积木分类,并讲出分类的标准:按颜色特征来分(出示颜色标记),按形状特征来分(出示形状标记),按大小特征来分(出示大小标记)都可以。
3、竞赛游戏:小熊分积木,巩固按物体的不同特征把物体分成两类。
规则(1):学生四人一组,按老师出示的分类标记进行分积木比赛,第一名的加3分,第二名的加2分,第三名的加1分,其他的不加分,最后按总分评出名次。
规则(2):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轮流请一名学生出来堆积木进行分类,四组抢答,说出是按什么特征来分类的。答对的加1分,最后按总分评出名次。
第2篇:学前班数学课件
学前班数学课件
导语: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学前班数学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前班数学课件
设计背景
通过分类这节课,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儿童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注重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学生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2,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难点
1按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说说什么是分类,2对不同物品分类,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衣服,鞋子,书及作业本,瓶子,篮子,玩具狗。
活动过程
评价等级:
小朋友每6人一组,围成半圆形坐好,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衣服,鞋子、瓶子、小狗、书等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这间教室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瞧都有哪些东西?
生;有小狗、书、衣服、还有鞋子、瓶子,篮子。
师;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鞋子、衣服、瓶子喝的'放在一起不卫生。
师;你能给老师好的建议吗?
生; 应该把东西整理好。把同类放在一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教师引导幼儿每组选择收拾一种物品,每组把东西一样一样地分类放好。
师 : 老师想看那位小朋友最能干,生兴趣很高,乐于参与。有序的上来捡本组物品。
让幼儿感受到分类的好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师觉得每组分得都好,很整齐、很漂亮。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第3篇:学前班数学教学课件
学前班数学教学课件
学前班数学教学课件 一
一、教材分析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通过提供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数与数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数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数学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二、学期目标
1. 教幼儿学习1~10的数数、顺数、倒数。
2. 正确的方法书写1~10的数字
3. 教幼儿学习8以内的加减,正确迅速地掌握8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及组成。
4. 幼儿学习分实物或图形,并区别物体的高矮、远近
5. 教幼儿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椭圆形,并能迅速地区分。
6. 引导幼儿学习认自身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