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丁肇中传》读后感2000字
《丁肇中传》读后感2000字
暑假中,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十大华人科学家丛书之一《丁肇中传》。原先我只知道丁肇中爷爷是一位华裔科学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他一无所知,在认真阅读了这本传记后,使我对丁肇中爷爷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丁肇中爷爷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发现了J粒子而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同时他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没有过人的智商,只是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坚定执着的信念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才获得成功的。这也足以说明了丁肇中爷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从这本传记中领悟到一个人取得成功的秘诀。
一、珍惜时间是成功的基础
丁肇中爷爷有一句名言:“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爷爷在中学阶段很少看电影,他认为看电影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尤其是时间,更是浪费不起!中学时代,他尽量利用时间,狠下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外求学时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宿舍,他都像一只上满了发条的钟,不停地运转着,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需要十年才能跨越的历程——三年拿下了两个学位,两年完成博士学位。就连在生病住院时也在思索寻找新粒子的实验计划。其实古今中外,每一位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珍惜时间的人。这个道理其实我也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做不到。回到家我忍不住拿起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开始追起那些泡沫剧,时间不知不觉就从眼前飞逝了;有时忍不住拿起手机玩起游戏,时间又不知不觉从手指间滑过;每逢周末或假期,我都要睡到日上三竿才肯起床,时间又从枕边悄悄溜走了。如果我能把这些时间用来读书,用来学习,我的知识面定能拓宽很多,成绩定然也能提高不少。在时间面前,自控是多么重要啊!接下来我即将进入初中的冲刺阶段——初三了,我要向丁爷爷一样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才不会在接下来的升学考试中被淘汰。
二、明确的目标和矢志不渝的钻研精神是成功的保障
丁爷爷在成功进入大学求学一年后,他就将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定在了物理这门学科上,他先是计划转学,后偶有机会去美国留学。他牢记母亲的教诲:“不管做了什么,一定要努力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在美国读大学时,他这样想:我能不能缩短大学的进程呢?他在心中编织了一个梦想,于是他就一直追寻这个梦想。他搬掉了一块块拦路石,填平了阻挡步伐的`沟壑,一步一步朝着目标前进,并最终实现了梦想!
1966年,他在写给父亲的家信中说:“未来十年将会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目标是物理高峰上的那颗闪亮的明珠,为了摘得这颗明珠,他几乎不眠不休地工作,制定实验计划,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中,放弃了天伦之乐。这其中一次次的奋战,一次次的失败,也受到了同行们的不满与指责。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分析总结,不断地改进设备,修改实验计划……丁肇中就这样知难而上,终于把明珠摘下来了!
读到这里,我有些羞愧难当。在数学与物理学习中,我常常遇到难题,思考片刻仍做不出来,我就使用手机上的作业帮软件一扫,答案便出来了。读后感这使自己养成了一个依赖习惯,只要题目稍有难度,我就不肯深入思考,长此以往缺乏一种深度思考,也就导致自己的学习潜能不能挖掘出来。到了考试时遇到了难题,因为没有手机,也只能束手无策,选择放弃。所以考试总得不到高分,导致了学习成绩平平。我在心中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不能再这样了,为了心中的理想迎难而上,绝不轻言放弃。
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成功的不竭动力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已经获得诺贝奖的丁爷爷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已经成功了,可是丁爷爷对各种接踵而来的荣誉和赞扬似乎不感兴趣,获奖后没有止步,他继续向未知领域一次又一次地进攻。他关注的是现代科学的进展,他把目光瞄向高能物理、天体物理学和生物科学,他要不断地向自然界进击,去攻占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丁爷爷带领他的实验小组成员们夜以继日的实验、采集数据,计算结果,好消息也一个接一个地传来。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丁爷爷立志跨越这条路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在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上刻下了自己的标记,永不停止的脚步是丁爷爷一次又一次取得成功的动力。丁爷爷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他心里系挂着祖国,他非常关心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也身体力行地对中国年轻的科技人员进行培养,选拔了不少中国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到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想想我自己,在学习中一时取得一点进步或少许成绩的时候就有点飘飘然了,殊不知当我停留在原地踏步不前的时候,别人已经奋勇直追了,这时候的窝就又落在别人的后面了。丁爷爷的这种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成绩永远只属于过去,只有永不停歇地不断进取,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最终摘得累累的硕果。
另外,丁肇中爷爷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坚持用汉语发表自己的演讲,这表明了他始终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折射出他那份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也足以让我感动。
在丁肇中爷爷一生的故事中,还有许多令我感触与学习的地方,从他的故事中,我领略到了成功的秘诀,不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是要坐得住板凳,对未来的目标要脚踏实地地追求!
第2篇:丁肇中的讲话
搜索 丁肇中在第十二届“华创会”开幕式上发表精彩演讲
2012年06月29日 05:55 来源:荆楚网
图为:昨日,受邀参加第十二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的着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在演讲。(记者 刘曙
松 摄)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卫华 汪洋
昨日上午,着名华裔物理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第十二届“华侨会”开幕式上发表精彩演讲。短短十余分钟的发言,会场先后响起5次掌声。
9时40分,当丁肇中走上演讲台,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面对打过来的强光,丁肇中请求将灯关掉,一下子就把大家逗乐了。他的开场白是:“我非常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掌声伴随着笑声响起。“今天,我们正享受着由基础研究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成果,如通讯、计算机、交通、医疗等领域,它们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可是常常被人们忘记的是,为这些成就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而去不断地探索,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丁肇中鲜明的观点,坚定的声音,立刻让掌声第三次响起。丁肇中将基础研究转变为应用技术比作一个金字塔。这个金字塔由于新的应用在不断增高,同时基础研究不断拓展它的底部,可也正因此,基础研究越来越走到金字塔最外面的角落。因此,有时候因为它远离日常生活而受到责难,不被人理解。
丁肇中介绍了他在国际空间站的一个前沿而庞大的实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丁肇中就率领庞大的团队开始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开始了人类在太空探索宇宙之谜的序幕。如今,这个实验还在继续,他的团队有全球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顶尖科学家参与。
为了说明这个实验耗时之长、难度之大,丁肇中风趣地说:“等做完这个实验后,我可以在湖北做外事工作了!”意为可以退休了,全场再次爆发掌声和笑声。
谈到一次与美国宇航员进行“天地通话”时,丁肇中说:“我第一句话问,你怎么头朝下?他说,你才头朝下呢!”全场再次被他逗乐了。演讲的最后,丁肇中得出结论:“基础研究的原动力是人的好奇心,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大厅内,第五次响起长时间的掌声。演讲结束后,很多人走上前去与丁肇中合影,请求签名。最小的粉丝是一名叫涂熠的6岁小男孩,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幼儿园。因为没有带本子,涂熠灵机一动,“爷爷,您直接签到我的衣服上吧!”丁肇中在小男孩的T恤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第3篇:丁肇中读书名言
丁肇中读书名言(精选5篇)由网友 “结块盐”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丁肇中读书名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丁肇中读书名言
丁肇中读书名言:
1、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5、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
第4篇:诺贝尔奖颁奖词丁肇中
“娜娜子Nana”为你分享8篇“ 诺贝尔奖颁奖词丁肇中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丁肇中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研讨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恰恰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说明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这是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从
第5篇:与丁肇中先生谈天散文
与丁肇中先生谈天散文
盛夏,与朋友的一次午餐小聚,偶然间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相遇。
还未来得及问及他此次来华的意图,经田先生介绍,丁肇中先生就兴奋地从餐桌前站起来握着我的手说:我很羡慕你们这些书法家,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好。应该说,书法家都有天赋。他接着说。
科学家才更有天赋。我钦佩地说。在国内,像我这样的书法家,可以说有成百上千,前几年出了本《中国书法家大辞典》,在册的就有5000多人,而像丁肇中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世界上才有几个?
他翻阅着我赠给他我写的《歙砚歌》,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字。当我告诉他七八岁开始练字时,他笑着说:那时间很久了呀!我小时候爱听京戏,爱听相声,爱看杂技,就是不喜欢读书。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怎么成了大科学家呢?
他出生在美国,抗日
第6篇:丁肇中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丁肇中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书信吧,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写起信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丁肇中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们:
很高兴在张敏之教学楼揭幕式上和大家谈谈我个人在科学上的体验。小时候常听我父母谈起张敏之先生的事迹和在教育上的贡献,同时我还记得是我母亲讲她小时候在烟台上学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自然科学(物理、天文、生物、化学等)是实验科学。一个理论无论它多么高明并合乎逻辑,若无法由实验加以印证,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实验与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先进精确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之预测互相对照,终致产生新的理论,而此新理论又面临新的实验之挑战。所以作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必须对理论与实验的
第7篇:杜甫舌战丁肇中优秀作文
杜甫舌战丁肇中优秀作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一袭白衣,独步于湘水之畔。仰望青天,烈日炎炎,他不由得眉头紧锁,欷歔长叹:“此暑甚矣,黎民苍生,何日得脱?呜呼!”
“老兄,此等艳阳天气,您为何唉声叹气啊?”另一个发如银丝的老人缓缓走来,笑盈盈地发问。他戴着墨镜,穿着沙滩短裤,手里还捧着一杯冰镇可乐。
“天下生灵,多有涂炭,吾安得不忧?汝乃何人,大丈夫当胸怀天下,汝却在此怡情小酌,衣冠不整,成何体统!”
“哈哈,听老兄的口气,颇有几分像杜甫杜子美啊。”老者嘬了一口可乐,笑道,“我是丁肇中,喜爱物理,正在宇宙中寻找反物质。”
“不才正是杜甫。敢问何为物理?吾只知天文地理,物理者,莫非万物之理乎?若是此物,岂非道家所学?足下听我一言,切不可寻仙访道,贻害终生矣。”
“啊,子美先生,久仰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