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阅读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阅读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汉学研究当然也具有某些历史的局限,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一代代汉学研究者的艰辛努力,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8.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C.“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D.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9.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B.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C.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D.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10.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对如何促进汉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3分)
答案:
8.C [A项运用了第2段西方“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等信息。这属于西方和中国的差异。B项依据原文“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C项“殊途而同归” “百虑而一致”出于第2段“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但对其解说不当。“殊途”指各种不同的发展途径,“百虑”指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并不专指中西文化差异。D项承认文化观念有差异,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见原文第2段)。]
9. B[B项说“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因为原文说“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日益增长”是一种由不够关注到非常关注的发展过程,既然如此,那就不是“始终”这样了。A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C项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改换了一种表述顺序而已。 D项说“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依据语文最后一段“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中国不再是被动地被人认识和想象,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认识和想象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将海外汉学看作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10.①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生发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 ②中国学界要关注海外汉学,形成互为关照的格局。③我们要大力倡导汉学复兴,比如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汉学节等等。(答到1点得1分,答到2点即得3分)
第2篇:李商隐诗词菊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及诗词赏析
李商隐诗词菊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及诗词赏析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3分)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菊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约作于会昌四年,时作者守母丧闲居永乐。通篇借菊自寓。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涵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砂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水火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第3篇:海棠花阅读试题及答题思路
海棠花阅读试题及答题思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
第4篇:《旧家的火葬》阅读训练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
《旧家的火葬》阅读训练试题及答题思路解析
(1)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2)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