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
导语: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1
教材分析:
水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课是小学第一次接触水墨画,所以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画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性能,初步尝试用笔、用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因为面临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本课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主要内容是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以及文房四宝和中国画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用笔这方面又分直线运笔、侧锋、滚笔和点笔等多个层次,力争从简到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游戏,根据本课使用的相关材料和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知识,我分别把四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进行组织和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体验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和工具的使用。
2.通过尝试练习,体验中国画用笔和用水的特性。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尝试水墨的特性。
教学难点:毛笔、水份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具:毛笔、 墨汁 、宣纸及其他各种纸影视文件、脸盆、范画等 。学具:毛笔 墨汁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老师也喜欢玩游戏,今天这节课就是游戏课,今天的游戏不光是你、我,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朋友——毛笔、墨水、宣纸、水,这
些朋友虽然不会说话,但都很有本领,大家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老师一一介绍墨水、毛笔、碟子、宣纸等材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为了看看那个组在游戏中最遵守游戏的规则,老师把我们四个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老师将表扬好的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提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游戏,根据本课使用的相关材料和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知识,我分别把四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进行组织和教学)
师生探究:
1、老师示范蘸墨技巧。取出毛笔,轻轻放入墨水中,取出、再在碟子边添一添,画不同的线,让学生观察画出的线有哪些变化?(粗细、干湿的变化)教师示范,试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毛笔先竖直了画,画出的线很细,用力按下去,毛笔接触纸面面积变大,所以就变粗;毛笔越画笔里含的墨越来越少,所以就越来越干)学生练习。
2、毛笔除了可以竖直了画线外,还可以斜着画、滚着画、点着画……教师示范不同运笔,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老师的示范,将新授的内容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得以体现,从蘸墨——添笔——画线——再蘸墨——侧着、点着、滚着、逆着画,有简单的直线到“斜着画、滚着画、点着画……”尝试不同运笔,这也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有简到繁,层层递进。)
3、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与我们刚才画的图片有什么不同?墨的颜色有深浅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又是这样出来的呢?(加水)
4、教师示范:在毛笔中加水、再加水画线、画点……甚至可以在原来不同墨色上重复着画,一层又一层,学生练习,感受水墨变化。
(设计意图:在单色用笔的基础上,学习加水后的用笔变化,拓宽和丰富内容,有层次、有变化,把专业的中国画用笔、用墨、用水、积墨、破墨等的知识分解开来,让学生容易接受,进一步感受水墨画的神奇)
5、教师试问:刚才我们了解了毛笔、墨水、水的本领,你觉得宣纸有什
么本领?柔软、吸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毛笔、墨水、水、宣纸功能的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既是本课内容的小结,又是导入环节的呼应。始终让学生处于自主、主导的地位)
6、学生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宣纸、毛笔、墨水、水的本领,分小组自由练习,看看谁最有创意。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前面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而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放手创作,学生的练习,是对这课内容的小结,又是创作激情和情感的迸发)
7、宣纸、毛笔、墨水、水的本领很大,其中笔墨纸砚是传统水墨画的文房四宝。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练习、总结铺垫,自然引出文房四宝的知识,新鲜而不突兀,容易接受,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
8、今天的游戏结束,谁来给今天的游戏取个名字?——水墨游戏。谁能用学过的拼音把这四字写出来。学生写过后,老师用汉字楷书揭示课题。并小结:水墨不仅可以画画,还可以用来写字,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书法。
(设计意图:给游戏取名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也是本课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先先让学生尝试用拼音写课题,老师再示范书写,既新鲜又能自然引出书法的内容,层层铺垫,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9、欣赏水墨作品,水墨不仅可以画线,还可以进行造型。鼓励学生课后尝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等方面的评价,激励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游戏的方式,将传统的水墨技巧情趣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接触水墨画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本课的设计主旨接近儿童的审美特征和心理特征,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特性,初步尝试用笔、用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注重兴趣的培养,情
趣的形成,让学生在快乐和自由的活动中自由表达和体验。特别是给课题取名字、师生分别用拼音和汉字书写课题,符合、贴近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生兴趣高涨,把书本知识进行很好延伸和拓展,效果很好。所有的知识、体验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完成,让学生形成浓厚的水墨新趣,大胆表达,在活动中体现出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2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马远《踏歌图》我们看到是一幅山水画,其实还是一幅风俗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 对比分析
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
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欣赏分析
元:《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
《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富春山居图》合璧
前段《剩山图》浙江,31×51.4厘米;后段《无用师卷》台北33×636.9厘米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
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三、分组小结
分小组总结: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四、 作业拓展
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第2篇:水墨山水画教案模板(精选5篇)
第1篇: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1.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水墨山水画大师的抽象作品作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先选北方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作品与李成《晴岚萧寺图》作品比较。(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溪山行旅图》
作者简介: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画家,长期生活在陕西终南/太华山林之中深入观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实面貌。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尤其他的《溪山行旅图》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称赞。如徐悲鸿在世时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作品简介: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这枚“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显的宋代特点。可见,这幅名画曾经被收藏于北宋的皇宫。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宫里的大量珍宝绘画开始流散于民间,其中也包括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继续看画,就会发现第二枚御用方印,这枚 “御书之宝”的印鉴,是乾隆皇帝专门用于收藏的印鉴。
作品欣赏:米芾对范宽的绘画风格曾作过这样的描述:“范宽山水丛丛如恒岱,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无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势虽雄伟,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们把这段话用来与本图勘校,就会感到很是妥贴。所以历来鉴藏家和美术史家们均坚信此图为范宽真迹。近年对画幅树下草业间“范宽”二字款 的发现更证实了这点。此画单从构图方面说,应属于平易之境,但它却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笔墨的酣畅厚重。此图经清内府收藏,《石渠实笈初编》著录。
《晴岚萧寺图》
作者简介: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系唐宗室后裔。世居长安,后因避乱迁居山东益都营丘(今山东省昌乐县境内),人称李营丘。宋初,移家淮阳,依附于知州卫融,醉死客舍中。能诗文、善琴弈,以儒道自业,博涉经史,擅画山水,尤以平远寒林著称。初师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创寒树“蟹爪”画法及山石“卷云皴”,为“李郭画派”始祖,又与关仝、范宽并称“三家山水”。画风气象萧疏,好作简笔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其画当时即备受珍重,四方索求,不可遽得,况且性情清高,不愿为豪门所役,曾言:“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见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二)画迹至北宋所剩无几,以至米芾欲作“无李论”。画风对宋元及后世山水画影响巨大。现存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轴》,系宋摹本,当与其画风相去不远,弥足珍贵。
作品简介:《晴岚萧寺图》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李成的国画作品。该画绢本设色,幅面111×56厘米,现流落于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
作品欣赏:《晴岚萧寺图》是一幅较能体现李成风貌的作品,但是否是李成真迹仍存疑点。李成的作品在《宣和画谱》中著录计一百五十九件,但在民间流传绝少,一是因为其出身唐宗室贵族,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因为其孙子李宥作了开封府尹,大量收购乃祖遗作。到了米芾,他所见的李成真迹只有两本,赝品倒有三百本,从此侧面可以见得李成的画影响之大。不容置疑,李成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宋代中期的山水几乎都是学李成的,因此这幅画可能正是由当时李成画派的画家所绘。
《晴岚萧寺图》面两座高峰重叠,在半山腰间有一座寺庙,山坡近处又有溪水木桥,远处一条白练垂下,整个构图颇具气势。画上钤有宋朝尚书省的印章。
(3)溯源:为什么同样是北方水墨山水,李成和范宽、关仝、荆浩的水墨山水有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李成生长的地方不像范宽,那里没有险峻的终南山;荆浩,那里没有雄伟的太行山;他生长在山东,那里没有雄奇险峻的山峰。”
图2:北方水墨山水绘画
(三)拓展 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匡庐图》
作者简介:荆浩,是中国绘画史上带有转折性的、划时代的伟大画家。在荆浩之前,人物是画主要的绘画种类。在荆浩之后,山水画是主要的绘画种类。但我们对荆浩的生平,知之甚少。荆浩,五代后梁,字浩然,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荆浩是怎么样一位山水画家呢?我们说荆浩是北方山水画“雄奇险峻”风格的奠基人。是王维水墨山水的推进者。
作品欣赏:《匡庐图》
荆浩的《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之说以荆浩画庐山,是作为隐士在太行山的贤者与匡裕有情感上的一致。或者说借匡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若用一句话说明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那就是雄奇险峻没这幅全景式的大山打手机哦雄起秀美,我们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由远而近,尤无人之境到有人之境来欣赏作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第二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荆浩的《匡庐图》 问题一:这两作品绘画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那与之前一堂课所学的水墨画技法上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前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北”方的山水画,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南”方的山水画。北(险峻)南(秀美)。
图3: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南” 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南方水墨山水风格和北方水墨山水风格。哪种风格影响更深远? 学生讨论后,小结: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雄奇险峻,南方山水画的风格是平淡天真。平淡天真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平淡天真的风格更能表现画家的灵魂。
(2)欣赏:《江岸望山图》,《六君子图》为什么倪瓒能登上水墨山水画的发展顶峰?
教师小结:倪瓒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好在平平淡淡。倪瓒画的山,不是崇山峻岭,“类剑插空”而是平平淡淡。倪瓒画的河,不是奔腾咆哮,一泻千里,而是平平淡淡。倪瓒花画山水,不仅不着色,连浓墨也不着一笔,可谓平平淡淡。
教师问:平平淡淡有什么好?
平平淡淡不是肤浅、简单,而是“绚烂之极”、“天真幽淡”、“闲远清韵”,一句话,平平淡淡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明代董其昌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才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
《江岸望山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一作(1306—1374),元代杰出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有牛阳馆主、萧闲仙卿,东海瓒、瓒、奚元朗、元映、海岳居士、幻霞子、如幻居士、净名居士、无住庵主、沧浪漫土、荆蛮民、曲全叟等,以云林两字最常用,人皆称为云林先生。元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倪家富有资财,性情狷介,自幼好学。亦有记载说他性情敦厚,慷慨助人。清高绝俗,胸襟淡泊。家藏古书极多,尝筑清阁,收藏古代名人书画。他善画山水,初学董源,书画秀逸疏淡,工力极深,自成一家。画法特点,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用笔善用侧锋,多画折带皴,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以淡泊取胜。他的画天真幽淡,诗文精雅,书法隽美,自然数诗书画三绝。亦善画墨竹,笔法挺拔,疏朗有致。他善用侧锋干笔皴擦的画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巧。
作品简介:此画曾经由卞永誉﹑梁清标及安岐等鉴藏家所庋藏。吴升,《大观录》
(四)(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70),卷十七,页2117。
此画倪瓒六十三岁(公元1363年)作。山上长皴,未成折带;远树横点,神似大痴。盖云林本学董源,而又幼於黄公望三十三岁,故不能无影响也。
作品欣赏:由画上题诗,知为赠行而作,受赠者由水路去会稽,因而画舟中望两岸之景。款上称“并写江岸望山图奉送惟允友契之会稽”,惟允为陈汝言之字,但“惟允”二字,与其他题诗之字比较起来,笔迹不似,疑系后人妄改,藉以增加此画之身价。
倪氏早年从董巨入手,五十几岁时,山石全用披麻长皴;至六十岁则渐入荆关,笔简气壮。晚年则是明显的折带皴法,呈现静穆萧疏的风格。该幅画高树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长皴,未成折带,利用苔点﹑深浅皴法及留白的运用,将山石立体实感呈现而出,气势雄壮,与其晚年渴笔皴擦之冷峻坚实的山石较不同。清吴升曾评此画:“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画大抵平远山峰,不多作树;似此高崖峭壁,具太华削成之势;大小树点叶纷披,都非向来面目,乃知此翁绘妙中扫空蹊径,有如许大手笔也。”
《六君子图》
作者简介: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作品简介:《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此画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作品欣赏:此图绘坡陀上六株树木劲挺列植。湖面宽阔无波,江上岗峦遥接还空。气象萧索清旷。六株树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征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谓:“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山岗坡石的画法从董源脱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
树木用笔简洁疏放,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故王铎题语中评道:“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画幅中自题一则,述作画经过。此图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时倪瓒年四十五岁。画幅中还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赵觐、钱云等诗。诗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题识,裱边有明人王铎,清人周寿昌、许乃普、陈荣等题跋或观款。
(3)溯源: 倪瓒之所以能登上水墨山水画发展的顶峰,除了灵魂外,就是倪瓒的绘画理论。他的绘画理论大致有两条:一是,不求形似。二是,聊以自娱。
图4:南方水墨山水绘画
2.对重点作品马远《踏歌图》的深入欣赏
为了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对马远的作品《踏歌图》进行深入分析,这幅作品既表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怒火,也表现了无忧无虑的歌舞。
作品说明:《踏歌图》
欣赏南宋的绘画,首先要了解南宋的社会状况以及被南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思想情感。
背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东京(开封),如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靖康之变时,没有被掳走的皇族,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后来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裔丘)由宗泽等人拥戴,登上帝位,是为宋高宗。这就是南宋的开始,南宋延续了153年。
构图:马远在构图上善于采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使画面呈露出大片空白,所以,被人称为“马一角”,被认为反映了南宋偏安的残山剩水,所谓“中原殷富百不写,良工岂是无心者;恐将长物触君怀,恰宜剩水残山也。”这种解释是欠科学的。其实,马远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完全是美学的,而不是政治学的。当北宋画家把全景山水发展到登峰造极,南宋的山水画家要有所创造,就不能不在观照方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另辟蹊径,由“远观其势”的全景风光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之景。另外,刘李马夏的“院体”山水,在明代被董其昌列为“北宗”,认为其在具体画法上讲究刻画,在绘画的功能目的方面不免身为物役,所以其结果往往导致画家的损寿。董其昌明确提出,北宗“非吾曹所当学”。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应当从“南宗”入手。所以,尽管院体山水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但在后世却始终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们的反对。
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墨山水绘画发展的大致脉络,还有很多的优秀作品。重要的如王维的《雪溪图》、荆浩《匡如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等等,我们再拓展一下
设计意图:水墨山水众多,理清“南”与“北”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水墨山水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 水墨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学生理解南北水墨画的大致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水墨画发展的足迹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王维
王维,唐(701年—761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幼年即通音律。著名诗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17岁创作的,说明这时的他就已离家外出了。
王维是一个划时代的画家,他不仅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而且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如用一句话概括王维诗画的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欣赏:《雪溪图》
王维的《雪溪图》,似乎是从高出俯眺,看那江村雪溪的一角,只见山脚小溪,蜿蜒曲折,小径直通溪边,木桥斜卧,溪边屋舍寒林。向远眺望,右键远坡村落,白雪皑皑。
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就像他的山水诗一样,没有群山大壑,二十水瓶山秀,渡水鱼庄,就像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平平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淡淡的远山,静静的溪水,没有烦恼,没有愤怒,没有哀伤,没有追求,没有欢欣。
对于王维山水画的平原构图,我们想不出更巧妙的词句去表述它。最形象的表述就是王维自己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读者王维的诗,好像看到了一幅幅迷人的画;看到王维迷人的画,又好像品着着一首首韵味无穷的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水墨山水画的“发展足迹”为主线,分“北”与“南”两个脉络,使大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水墨山水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究。
图5:板书设计
第2篇:山水画 教案(推荐)
山水画的意境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3)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有表情的背诵一遍。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略。
师:事实上,我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就是画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教师总结:
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画面)焦点透视(看画面)崇高气韵生动 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理解)
遵循自然真实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遵循自然真实,尊重客观现实。《干草车》中国山水画要求要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西方风景画是物我两分,忠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
多媒体画面出现《万山红遍》)讨论回答问题
(1)你能从这幅山水画中感受到深秋迷人的景色吗?讨论分析画面构图、墨色、空白。
(2)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万山红遍》用全景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两山之间,一股清泉顺流而下。山中小村充满宁静享和的气氛。他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构图:全景构图,画面给人饱满的感受。空白:而本画面中空白很少,给人感觉密不透风。墨色:墨色很浓,用积墨表现出山的浑厚,朱砂层层点满画面,使画面呈现出深秋迷人的景色。本画面题目是借用毛泽东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劲染”,歌颂欣欣向荣的时代。呈现出浓郁醇厚、宁静享和的气氛。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两幅古今作品的欣赏,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画面的构图、墨色、空白是为意境设计的。
(三)、教师当堂示范《望庐山瀑布》:画面有浓墨、淡墨、空白较多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受。
(四)、学会表现
作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七、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对生活的感悟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决定了画家的意境风格。笔墨技法是为意境而设计,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淋漓尽致地表现无限的精神空间,如李可染的“浓郁醇厚”的积墨和倪瓒的“淡雅清逸,崇尚疏简”的画法。如果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
山水画的意境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博大的文化渊源,精深的艺术内涵,与欧洲绘画艺术一同成为世界绘画艺术宝库的经典珍藏。
随着配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现代青少年知道《蒙娜丽莎》的多过《清明上河图》,喜欢卡通画的多过中国古代绘画。现在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本课试图通过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刮目相看”,由漠视到推崇,由迷惑到陶醉。这确有难度,很有挑战性。但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结合古琴曲《高山流水》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氛围中。
我们听到的琴曲是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现在我们来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体验。
在欣赏之前先让同学们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步骤。(结合音乐,教师简单示范)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
1、表现内容
中国山水画是表现自然山水景物的绘画,为什么中国画家独独锁定山和水?“山水”、“山河”、“江山”这些词汇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祖国
——中国山水画不止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空间与透视
法国国家西斯莱画的《塞夫勒道路一景》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较。
3、自然山水与画中山水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风光各异,名山大川各具特色。(结合图片、课件)欣赏《游春图》、《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风雨暮归图》、《富春山居图》
4、中国山水画注重景、情、意、志的联系(1)诗情和画意的联系
山水诗和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
欣赏分析《早春图》、《寒江独钓图》、《梅石溪凫图》、《千里江山图》(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悟
中国画中表现的物象,常被画家们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载体,有的利用诗文题跋,在文字上做些“画外功夫”,有的善用“比兴”,状物抒情,多有寓意。欣赏石涛的《淮扬洁秋图》,利用诗文题跋,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无限情思。欣赏倪瓒的《六君子图》,画前那六棵立足与贫瘠土坡、不太繁茂、相互簇拥的树,距离人间繁华是多么遥远,那一汪深水隔开了气节与诱惑。
三、图片欣赏、小结
展示图片(结合古典曲目《渔舟唱晚》)作业: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第3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江家店镇初中
刘延海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
(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难点:如何进行山石、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欣赏屏幕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1、中国画介绍
2、中国画的分类
3、中国画的发展
二、了解山水画
三、欣赏山水画
1、《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
观赏屏幕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
四、学画山水画
(一)、山石画法步骤
介绍山石绘画是中国画的基础,必须掌握山石画的基本绘画过程: 勾、皴、擦、染、点。
(二)、树的画法步骤:
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要学会画树。(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五、学生作品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山石、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山石、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4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第5篇:中国山水画教案
《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对象
初中二年级八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能进行简单的欣赏。
2、技能目标:让学生尝试着山水画的画法,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中国山水画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在观赏作品时体会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审美和造型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思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有利于在作 品欣赏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并通过自我实践感受山水画。
四、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
五、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1)通过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2)通过现实的景物与图片对比分析,感悟山水画家的内心思想。
(3)通过不同画家的画面,学会画家的绘画技巧。
2、重点:如何分析山水画的构图、笔墨技巧、体会意境 难点:如何进行树的画法。
六、教学学具
山水画作品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观赏书上的山水画图片,对画家简单的介绍,体会画家感情。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好山水画先学会画树。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2)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也可先下后上,个人决定)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3)画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沟法。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2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3归纳总结课堂的内容,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八、教学策略及设计思路
1、教学策略: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充分地进行图画展示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好奇心,通过集作品、树的图片和现场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画树的技巧。
九、教学总结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其对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并体会树的塑造。考虑到中国山水画并不是一下就能学会,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着急,对于学生意象思维的开发重在培养,过度的干涉、强迫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轻松的课堂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通过作品图片引导,老师示范会更容易接受。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有耐心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第3篇: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
第4篇: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能快乐地体会掌握笔墨画的趣味变化,并有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意愿,少数学生能体会水墨画的意境,这部分学生通常是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一】
中国画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山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凝聚着中国人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情趣。
《山水画》一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它要求学生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个、材料,记录与表现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本课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在练习中,允许学生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在巡视时,更注意用笔与用
第5篇: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
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1
课题:中国山水画练习
课时:一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通过对树、山石、水和云画法德分别讲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临摹,后写生在创作三个重点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
第6篇: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范本
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范本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带来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欢迎参考!
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范本一
课题:中国山水画练习
课时:一课时
课型:单一课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通过对树、山石、水和云画法德分别讲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中国的笔墨功夫,了解中国画用笔用墨技巧的丰富变化,了解山水画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打好山水画造型基础,不断提高笔墨技法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讲解山水画学习的步骤和程序,指导学生临摹,后写生在创作三个重点步骤开展学习真正掌握山水画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有所了解有所认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动的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
第7篇:水墨人物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审美能力
2.掌握水墨人物画的绘制和方法
重点:能把想到的水墨人物用各种手法表现出来
难点:能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作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等
教具:范例实物、图片
教学活动:
一、导人
水墨画在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画水墨人物写生时,你的眼光就是水墨的:
五官是勾线还是用点?
头发是干擦还是湿墨?
衣服一遍画成,还是既擦又染,加工多少遍?
二、出示多媒体
老师在网上的画廊里看到许多特别的水墨人物画,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谁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你为什么喜欢它?
观察这些画,试着说一说这些画的画法、色彩、特点和皴法的独到之处。
三、如果让你绘画你会画出什么样的水墨人物呢?
画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吧。
四、作业设计
1、可以用水墨工具写生人物头像。
2、也可以画半身或全身像。
第8篇:水墨人物小学美术教案
水墨人物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审美能力
2.掌握水墨人物画的绘制和方法
重点 :能把想到的水墨人物用各种手法表现出来
难点 :能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创作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等
教具 :范例实物、图片
教学活动:
一、导人
水墨画在我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画水墨人物写生时,
你的眼光就是水墨的:
五官是勾线还是用点?
头发是干擦还是湿墨?
衣服一遍画成,还是既擦又染,加工多少遍?
二、出示多媒体
老师在网上的画廊里看到许多特别的水墨人物画,大家跟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谁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你为什么喜欢它?
观察这些画,试着说一说这些画的`画法、色彩、特点和皴法的独到之处。
三、如果让你绘画你会画出什么样的水墨人物呢?
画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吧。
四、作业设计
1、可以用水墨工具写生人物头像。
2、也可以画半身或全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