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读书随笔心得
论语读书随笔心得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随笔,供大家参阅!
论语读书随笔篇1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论语读书随笔篇2
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地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掸掸灰尘,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着我心中的浮躁与狂妄……
有人从《论语》的字里行间,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却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仿佛看到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着我,同我畅谈人生,让我懂得如何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
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论语》,看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细细地品读着这一个一个字间的韵味。突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我熟记于心中的语句,出现在我眼帘。不禁让我想起平时里,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会,而请别的同学送本子。有时候更甚至编些小理由,偷懒或找人代劳!想着想着……我的脸好烫呀,不知不觉竟红了大半。自己所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破坏了同学间的关系,也伤害了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孔子曾谆谆教导我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于是,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面无惧色,慷慨赴死。赵一曼面对敌军的酷刑逼供宁死不惧,大义凛然;孔子曾循循善诱我们:“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于是,杨震面对十斤令人眼馋的金子毫不动心,坚守道德。关羽为了盟誓毅然放弃曹操的厚待,执意回蜀;孔子曾指点迷津我们:“见义不为,无用也。”于是,普通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承担责任。段天强为了救出落水儿童,奋不顾身,跳入冰河……这不正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启迪吗?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论语》似一瓶醇厚香甜的白酒,一触即醉,却令人回味无穷!
第2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脱离政治功利的社会上,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自然避免不了思考其中的政治功利主义的问题。“礼”与“仁”可以说是孔子价值思想中最主要的两面旗帜,而孔子所标举的“礼”,应该说是有着相当地政治意涵的。孔子身处“礼坏乐崩”之世,他耳闻目睹弑乱篡夺等种种僭越之事,加上他的贵族出身以及以儒为业这两方面背景性影响,他的学说带有极力维护“礼”的特征。《论语〃八佾》提到孔子对季氏在自己的厅堂上演八佾之舞发表看法,认为“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可见孔子对这一违礼之事是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此外《论语》还提到孔子对“紫之夺朱”的不容,《乡党》中提到对礼仪之遵守,以及评价仪式音乐《韶》“尽善尽美”等等,均可见孔子对“礼”之崇尚。
“礼”在政治层面的意涵由孔子“放郑声”主张可以得到印证。《论语〃卫灵公》栽颜渊问为邦之道,孔子答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朱熹《集注》谓“禁绝之”,“郑声”,是产于郑国地区的民间新乐,相对于“郑声淫”这一情况,孔子提出要“放郑声”。如果这一记载确有其事,那么它实际上将对音乐艺术的好恶诉诸权利干涉,而且它是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的主张,因而它不仅仅代表着孔子的个人好恶,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性意涵,它可与柏拉图之诉诸政治权力的“禁诗令”相伯仲。由孔子“仁”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更多地史偏重于伦理的。孔子亦曾有“为政以德”一说,他的政治思想也是“以道德为根本①”的,因此,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伦理”功利主义体系。在西方,与孔子相似,柏拉图也提出了他的“政治——伦理”体系,而且,与孔子比较,柏拉图有着更为突出的政治本位倾向,只不过孔子崇尚“圣人”之德治,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之治。孔子尽管提出了“放郑声”一说,但孔子对诗文特别是乐仍然抱着欣赏的态度,相传孔子有“书”、“诗”、“易”、“春秋”、“礼”、“乐”六艺,孔子是非常看重“乐教”的,尽管他更多地看重“教化”之功能。柏拉图对诗却抱着强烈的厌恶,在寄托他的政治和伦理理想的《理想国》一书中,他两次推出对“诗”的禁令,主张运用政治权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身为万物之灵,人注定要寻思生命的意义,努力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然后选择合宜的价值去认真实现。如此一来,谁越早近距离观察死亡,谁就越有可能获得经验,可以觉悟人生的究竟真相。事实上,孔子正是经历了极为特别的遭遇,先后丧父、丧母、丧兄、丧妻、丧子、丧徒。他对人生的体验十分深刻,或许也与这样的生平有些关系。
孔子诞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过世了。母亲颜征在将他带回娘家抚养长大。孔子年幼时,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实是不难想见的。他后来描述自己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他不是在十五岁时主动向人求学,进而熟习五经六艺,就不可能展现往后的精彩一生了。依司马迁所记,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他询问同乡长辈,得知父亲的墓地所在,再恭敬地将父母合葬。他对于“亲丧”的悲痛,说过一句扼要的描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孔子为母亲守丧三年(依礼为二十五个月)期间,心中想的应该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母兼父职,教养之恩,昊天罔极!孔子教诲学生「孝顺」时,要敬、要顺、要和颜悦色、要合乎礼仪、要游必有方、要委婉劝阻而不抱怨,以及要记得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得享高寿,惧的是父母体力日衰。孔子的孝心使他可以感通孝顺的真实状况。孟子后来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孝也,五十而慕父母。”孔子的父母虽然早逝,他一定终身存思怀念着他们。
孔子六十七岁时,尚在周游列国途中,传来夫人过世的噩耗。孔子在旅程中受阻,到第二年才返国,因此夫人的丧事是由儿子孔鲤负责尽孝的。孔子七十岁时,孔鲤不幸去世,得年五十。老年丧子的悲痛,并未使他乱了分寸。他按照鲤的身份(士),“有棺而无椁”,依礼安葬之。他对儿子是亲自教导并且颇有期许的﹔不过在古代“父严母慈”的模式下,使人觉得像是“君子之远其子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以求合乎“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亲人死亡带给孔子的伤痛有多大,但是我们看到孔子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善尽自己的职责。
我在这世上走过的二十年里,也是在近几年才相继面对亲人的死亡。正常的生老病死就不说了,还面对了几次身边的人的非正常死亡。虽然说不上惧怕死亡,但听到关于死亡的消息还是会心跳加速。每次父母一跟我谈起万一他们出了意外,我应该怎么生活之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逃避,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能承受。我必须承认,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不到像孔子那样用如此温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从孔子身上去获得一点点力量。
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事,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付出的代价,这等于积累了功德,也必将得到好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的母亲已接近圣人境界了。外出的时候,总是在让路边拦不到车又赶时间的孩子坐顺风车,她说:“我这样帮了别人,我相信我的孩子在任何陌生的地方也会得到帮助。”有乞丐要钱的时候,她总是会给钱,不管乞丐是真还是假,她总说:“我无法判断他是真是假的时候,就宁愿相信他是真的。我不愿意错失一个帮人的机会。”
回顾经典,总是能让心灵平静,找回最初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择善固执”的意志。孔子的言论会不断教我如何“择善”,而孔子的人生经历则会告诉我如何“固执”。
①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
第3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五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以下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论语读书心得一
寒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
第4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一):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第5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一: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
第6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
第7篇:论语读书心得
读《论语》心得
《论语》,在高中都在背了,当时只知道是大作、经典,而其真正的价值从未摸索和细细品味过。最近,稍有些急躁,感觉需要看看修身养性的书,便得其而品之。
人生在世,孰能无憾?《论语》告诉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缺憾。常言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确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面对着在学习、就业、工作、评职等等种种困惑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人的心态真的非常重要。对同样已发生的一件事情,你换一种心态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再做出努力,就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每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朋友,也无处不在结识朋友,朋友像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交友之道受益匪浅
第8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篇二:论语读书心得】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