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0-08 07:12: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专业:10对外汉语学号:1050130005姓名: 孙亚丽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美,何谓美?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只要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事物都是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到底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称得上没呢?美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该如何审美以及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呢?

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谈美》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许多言论的提出,都伴随着许多比喻和例子。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

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他们三类人眼里显现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们指引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美的欣赏是要有距离的,近了,容易迷惑;远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这里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体验的道理,即:美感体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而是两者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体验。

四、“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罗裙飘飘,芳草凄凄,这样我们不禁联想到罗敷,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体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飘渺,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

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七、“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坚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驻足下来,不要忘记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第2篇:朱光潜《谈美》赏析

朱光潜《谈美》赏析

郑艺平

同学们:

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赏析朱光潜这部美伦美奂的大作,叫《谈美》。什么是美?(诗歌、散文、图画、雕塑、音乐、运动)

美是什么?你面前走过一个长发飘飘、苗条清秀的女子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不美少年吗?你坐拥几百平方米的高级装修别墅吗?豪车兰博基尼爱马仕?抑或是渴慕已久的古董终于入手了?是你拥有一条璀璨夺目吸睛的项链吗?还是平凡人生里的一棵松树可以用来做漂亮家具吗?那么,是真理吗?是愉快的感觉吗?是单纯考据古典名著的历史史实吗?不是哦!美,不是赤裸裸的占有——不是商人眼中商品的实用主义,也不是单纯的联想伴随的快感;更不是考据和批评,也不是科学家心中理智、严谨的规律;

曾经有几位画家认为可以按照立体几何的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你们喜欢吗?如果那样也算美,那只能算是一种常态美,不是个性美,不是变态美,不是我们本文所要深入剖析的美。所以,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它不是理想化的人生或事物(理想主义);当然也不是纯粹的蓦仿自然(极端写实主义)。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就是“形相于知觉”,“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追求人的心灵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

美是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与实际人生永远隔着一层白纱,似雾似雪是月,便见得初美丽。

浩荡明媚的水美吗?巍峨的山美吗?因此,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柔和,秋雨宜凄厉……。这都是美感。真正的美的感受是聚精会神时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形式和内容的一气呵成:即我的情趣移注于物,物的姿态移注于我,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统一,是周庄梦蝶时,不知周公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周公的物、我之交合与变化。即艺术美和自然美两者缺一不可。美感的态度是欣赏而不是独占,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那,如何创造美呢?

首先要扎根于肥沃的社会土壤去求索,投身于人民大众的实践里去锻炼技巧并学习选择大众媒介。

其次,要用创造性的想像。联想所伴随的快感不是美感,但艺术不能离开联想,它不是哲学,最忌讳空泛、抽象的概念,它需要用具体的物品作为物质载体。我们不妨用拟人、托物等象征手法来表现你的美丽的作品。如曹植被迫于其兄在走七步路时间中做成一首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萁象征兄弟两人,煮豆燃豆萁比喻亲兄弟的骨肉相残。

再次,艺术创作是遵行格律而又能脱化格律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是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的作品必须是客观的,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由此推动艺术作品的发展。(画画、书法、作诗、音乐、打球等等都要遵行各行各业的规律,但又不能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老方法老套路注定要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当一名激情创客大胆进行创新才能脱颖而出。)

再者,艺术需要练习、研究技巧,“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遗传和环境对天才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灵感,也是从工夫中来,不可能凭空而降,机遇都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最后,提高自身的情趣。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生命的终结。生活不可俗滥,不能虚伪,情趣越丰富,生活越美满,能脱离生理的限制而作自由的活动。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缩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他全身唯一能动的地方只有两只眼睛和三根手指。可就是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巨匠成为卢卡斯数学教授,它是英国最崇高的教授职业。霍金先生,他在物理学上所做的两大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突破肉体限制做“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学家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高尚的生活情趣是发现美、创造美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追求美,正如许巍那首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虽然生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刻薄、无奈,会让你的眼神控制不住犀利,但唯有初心不变,始终柔软,因为有诗有画有歌,更有你的执着追求。

朱光潜《谈美》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读来令人如沐春风、爱不释卷,如:“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呜,才见出美的形态”„„“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已的作品”、“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

“生命是创造不已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过程,生命中每一顷刻的意义和趣味也是生生息息无穷无尽的,除非生命终结,诗歌必将不死”。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大家不妨认真赏析、创造、享受美啊!

第3篇: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

谈美朱光潜读书笔记1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专业24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触动心灵和引发思考的内容的体察和反思。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思考作品对我们的触动和影响。下面是一些引人深思的读后感范文,值得大家一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篇一

朱光潜(1897—1986),安徽铜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着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二十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朱光潜《谈美》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光潜《谈美》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