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倦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全诗炼字精妙,构思精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试题】
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
(2)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若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3)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以“倦夜”为题,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 “秋夜图”,试分析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透过这幅“秋夜图”,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二:
①.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
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②.从两个方面体现诗人的“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4分)
答案: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两句是直抒胸臆(0.5分)。(全对1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1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2分)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2分)
翻译: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赏析】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句“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诗的最后两句“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读者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作者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注释
⑴倦夜:题注:《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倦:疲倦。
⑵凉:凉气。
⑶野:野外。
⑷重露:浓重的露水。
⑸稀星:稀疏的星。
⑹“暗飞”二句:一作“飞萤自照水,宿鸟竞相呼”。暗飞:黑暗中飞行。
⑺干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⑻空:白白地。
创作背景
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王嗣奭《杜臆》云:“此诗亦必到村后作。”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草堂,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不禁忧心如焚,因作此诗以抒发感慨。
名家点评
(1)宋代苏轼: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外味。“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若杜子美“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则才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东坡志林》)
(2)宋代朱熹:杜子美“暗飞流萤照”,语只是巧。韦苏州云:“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此景可想,但则是自在说了。(《朱子语类》)
(3)宋代范晞文:老杜诗:“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前辈谓此联能穷物理之变,探造化之微。(《对床夜语》)
(4)明代胡应麟:(咏物诗)唯杜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诗薮》)
(5)明代池显方:刘须溪曰:“暗飞”二语,以为赋景则浅,以为兴比则长。作者于景未有不兼(“暗飞”句下)。(《李杜诗选》)
(6)明代钟惺:三字体物最精,亦人所累言说不出者(“暗飞”句下)。(《唐诗归》)
(7)明末清初唐汝询:“重露”一联直书所见。(《唐诗解》)通篇清雅,结更悄然。(《汇编唐诗十集》)
(8)明末清初王嗣奭:题曰《倦夜》,是无情无绪,无可自宽,亦无从告语,故此诗亦比兴,非单咏夜景也,似不宜逐句贴解。(《杜臆》)
(9)明末清初王夫之:清适如此,必非指天画地以学杜人所得。(《唐诗评选》)
(10)清代何焯:此诗前三句上半夜,下三句后半夜,以“徂”字结里,以见彻夜不寐,悲且倦也(“空悲”句下)。(《义门读书记》)
(11)清代查慎行:静极细极,此段境界。他人可舍不能至也。首尾四十字,无一字虚设。五律至此难矣,蔑以加矣。(《初白庵诗评》)
(12)清代纪昀:体物入神,而不失大方。观姚合、贾岛之体物,有仙凡之别。五、六寓飘零之感。李天生:写倦俱在景上说,不用羁孤疲困之意,所以为高。(《瀛奎律髓汇评》)
(13)清代黄生:尾联见意格。写景处无一字不用意,体物之精,千古无两。清夜之景本佳,但因干戈未定,万事萦心,无复佳赏,亦空悲此夜之徂而已。以“清夜”二字,收拾一篇之意。(《唐诗矩》)
(14)清代杨伦:李子德曰:写夜易,写“倦夜”难。却俱只在景上说,不着一“惓”字字面,故浑然无迹。邵云:清景如见,一结感慨。(《杜诗镜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第2篇:杜甫《倦夜》赏析(翻译)
杜甫《倦夜》赏析(翻译)
原文:
杜甫《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翻译: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赏析: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第3篇:《倦夜 杜甫》阅读答案
《倦夜 杜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诗歌是从------------和-----------两个方面体现出了诗人的“倦”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15、身倦 心倦 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10.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第4篇:倦夜杜甫阅读答案
篇1:倦夜杜甫阅读答案 篇2:倦夜杜甫阅读答案
杜甫《倦夜》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甫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倦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1)、诗题中的“倦”指的是什么?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2)、本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5分)参考答案:(1)、“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2分)诗歌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1分)。(2)、融情于景。(2分)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