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手的卫生》的教学设计
《手的卫生》的教学设计
《手的卫生》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和经常修剪指甲可以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健康。
2、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洗手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指甲剪来剪指甲。
3、 德育目标:在教学生洗手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教学生剪指甲时渗透安全教育。
二、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如何除去手上的病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洗手的步骤以及如何使用指甲剪修剪指甲是本课教学时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启发式、直观式、愉快式、实践式
五、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壶、脸盆、肥皂、纸巾、指甲剪、电子琴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谜语引入
1、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上一节健康教育课——《手的卫生》。(师板书课题)
2、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个小兄弟,长短各不一,团结是力量,永远不分离。(师边念边用手做动作)(谜底:手)
3、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手”的图形)
4、 同学们,你们用手来干什么?——引导学生知道手对我们的学生、生活、工作帮助大。
5、 看来手的本领还真大,全班齐读儿歌。(运用多媒体出示儿歌)。
即:我有一双小小手,它的本领可真大,
什么事情都能做,学习生活全靠它。
二、 观察病菌,了解其危害。
1、 由于我们的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每天我们都要用手接触很多东西,所以我们的手上容易沾上细菌。
2、 打开课本,全班齐读第二句话(即:据调查,每只脏手约带有4—40万个细菌,指甲缝的泥垢里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
3、 利用多媒体显示细菌图:
这此细菌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其中有很多细菌对我们人体是有害的,我们称它们为病菌。(板书:病菌)病菌对我们人体窨有哪些危害呢?谁知道?——激发学生平时多读课外书,多收集资料。
4、 运用多媒体逐步显示三种病菌对人体的危害,激发学生想办法除去。
① 大肠杆菌:过多的大肠杆菌容易拉痢疾,有生命危险。
② 曲菌:有裂口的皮肤一旦感染上曲菌,就容易化脓,严重的会导致破伤风,有生命危险。
③ 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胃肠道传染病,传播迅速,受感染者剧烈吐泻、拉米汤样便、严重失水及昏迷,导致生命垂危。
三、 学习除去手上病菌的一种简单方法——洗手
1、 看不一些病菌对我们人体的危害,你有什么感想吗?(板书:?)
2、 小结学生的'感想。(板书:危害大 饭前便后洗手)
3、 你们会洗手吗?请一位学生上台洗手。(师在旁指导)(附:讲台上已摆放好不事先脸盆、水壶(内有清水)、肥皂、纸巾)。
4、 分步骤指导学生的洗手。(运用多媒体一边演示一名学生洗手的过程,一边出示洗手步骤文字归纳)即:
① 用水将手浸湿;
② 将手指、手掌、手背打上肥皂;
③ 来回搓手指、手掌、手背;
④ 用流动的清水将手上的肥皂液冲洗掉;
⑤ 用纸巾或干净的手帕将手擦干。
(指导按上述步骤洗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5、 请学生上讲台按洗手步骤洗手。要求:边洗手边说出步骤。
6、 为什么要用流动的清水洗?(答案:更容易将手上的病菌冲掉)
7、 师小结:要是我们平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而且按照步骤洗,那么我们的手上所沾染的病菌将会大大减少。
四、 学习除去手上病菌的别一种简单方法——剪指甲
1、 我们的手指上有病菌,那么我们手指上的什么地方最容易藏
病菌?请看屏幕——运用多媒体显示,使学生知道指甲越长,所藏的泥垢越多,病菌也就越多。
2、 用什么简单方法可以除去指甲里的病菌?(板书:剪指甲)
第2篇:手卫生
手卫生的标准防护
来自皮肤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来源,经手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重要途径。在输液操作过程中操作者也有被暴露于血液和体液的危险。手卫生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控制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使用抗菌皂和流动水充分进行清洗可以确保良好的手卫生,也可以使用无水的免洗清洁产品。手套作为标准防护的措施之一,为了预防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是必须使用的,但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研究证实,医务人员手上革兰阴性杆菌携带率高达20%-30%。在护理过程中、中途中断操作和洗手之前对戴手套的手进行采样培养,接触患者、患者衣物或病床后会导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17%从患者身上传到医务人员的手套上。根据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专业协会的调查,有很多关于手套质量的报道:一方面,薄膜手套有4%-63%、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另一方面,在摘手套时也可能污染手,因此取下手套必须洗手或用消毒液擦手。WHO感染控制指南建议手卫生可采用洗手或手消毒剂揉搓,另外,良好的洗手设施也是保证手卫生的重要环节,湖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洗手肥皂进行检测发现,放在皂盒中的肥皂带菌率为100%,悬挂放置后带菌率为16.7%。
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手卫生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临床操作前、后应洗手,戴手套前和脱下手套之后也需洗手。2.实施输液治疗过程中操作者不允许戴假指甲,或使用其他指甲产品。3.操作者手上有可见体液、血液或可疑手被污染,应立即用抗菌或非抗菌皂液和水进行洗手。
4.消毒后的输液穿刺部位不要用手再进行触诊,除非进行再消毒。5.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6.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或使用液体洗手液,盛放容器要保持清洁。7.在没有流动水洗手的情况下,也可使用手消毒液。
第3篇:手卫生
手卫生、防护用品使用
手卫生
概
论
洗手是将手上污垢和过客微生物清除的过程。它包括机械污和化学去污。单纯用肥皂或洗洁剂洗手用机械揉搓的方法使皮肤脂肪乳化,微生物悬浮于皮肤表面,再用流动水冲洗净,这一过程为机械性去除污染。用含抗菌药物的洗涤剂洗手的过程为化学去污染。
一、名詞术语
1、手卫生(hand hygiene):为洗手、手消毒或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hand shinng):用不含抗菌剂的普通肥皂/液和流动水洗手,仅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手消毒(alcohol—based hand rub):指用含抗菌剂肥皂/液清洗或消毒剂檫手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清除或杀灭暂住菌和减少常居菌。外科手消毒剂常含有持续抗菌菌因子。
第4篇:手卫生
手卫生
手卫生的目标
1、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染物和暂居菌;
2、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3、抑制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及再生。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 Ⅰ类区域和Ⅱ类区域:≤5cfu/cm2; Ⅲ类区域:≤10cfu/cm2;Ⅳ类区域: ≤15cfu/cm2。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1、Ⅰ类和Ⅱ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5cfu/cm2)
2、Ⅲ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以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10cfu/cm2)
3、Ⅳ类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科及病房。(≤15cfu/cm2)
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