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原寓言故事
原寓言故事
小猴和小刺猬交上了朋友,他们在一起玩捉迷藏,玩得很开心。小刺猬不小心身体碰了一下小猴,小猴被尖利的刺刺得哇哇直叫。小猴生气地说:“我们是朋友,你怎么可以刺我!”
小刺猬说:“都怪我不小心,对不起,请你原谅。”
小猴抚摸着被刺痛的地方,说:“你说‘对不起’就好了,我现在还痛得很呢,我不和你交朋友了!”
猴妈妈走过来,对小猴说:“谁都难免会犯错误,小刺猬有什么过错,你应该原谅他才对。要记住,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
小猴听了猴妈妈的话,原谅了小刺猬,他们又在一起快乐地玩了起来。
一天,黄鼠狼窜入鸡妈妈的家中,抓住一只小鸡就走,被从外面回来的.母鸡发现了。母鸡和黄鼠狼展开了搏斗,打成一团,难解难分。小猴走过去,把他们拉开,说:“原谅朋友是一种美德,你们谁也不要发火,不要打了。”
母鸡对小猴说:“黄鼠狼要害我的孩子,叫我怎么不气愤?”
小猴对母亲说:“算了、算了,谁都难免会犯错误,就原谅他这一回吧!”
猴妈妈大步走过来,一把抓住黄鼠狼,把他拉到了黑狗警长面前,说:“要好好惩罚这个大坏蛋!”
小猴问妈妈:“你不是说原谅朋友是一种美德吧,为什么不能原谅黄鼠狼呢?”
猴妈妈对小猴说:“原谅朋友是一种美德不错,但是原谅坏蛋却是一种无知和愚蠢的行为啊!”
第2篇:寓言故事《司原氏打猎》
寓言故事《司原氏打猎》
《司原氏打猎》
从前,有一个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间打猎时,发现了一只鹿。这只鹿听到野地里传来的声音,突然警觉起来。当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准自己的时候,撒腿就朝东面方向跑了。司原氏并不气馁,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跟在后面紧紧追赶,并且一边追赶一边大声地喊叫,试图以此把鹿吓懵。
正在这时,西面来了一伙追赶猪的`人。他们听到司原氏的喊声,以为是东面有人在堵截这头猪,于是就跟着喊叫起来。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边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赶猎物,于是他放弃了自己追赶的鹿,朝众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那伙人叫着喊着从司原氏隐蔽的地方跑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司原氏竟然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一头浑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兽。他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头吉祥的珍贵动物。司原氏扑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带着这吉祥的野兽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来喂养这头珍贵的兽。这头兽也十分亲近司原氏。它一见到司原氏便摇头摆尾,朝司原氏发出可爱的“哼哼”声,因此司原氏越发喜爱它了。
没过几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这头白兽身上,将附着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冲刷掉了。司原氏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原来竟是自己家里丢失的老公猪,而今却被司原氏当作宝贝从外面带回了家里。
遇事不动脑筋,司原氏在追猪人的喊叫声中随声附和,放弃了追鹿,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第3篇:马原
1.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使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之所以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错误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合理的实践方式。
2.我们该如何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从辩证法角度
第4篇:马原
从实践中深刻了解教学经验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正确地指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平时在大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认识都是前人在经过大量实践记录并整理出来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呆在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大二一年,我们很幸运的有了俩次见习机会。对此我很感激,这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做老师的感觉,从而对我们以后发展成一名语文老师有
第5篇:马原
原来到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活动,带着新版的三卷本《阅读大师》。
2000年,马原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他结束了流浪生活,进入同济大学,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这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事,我从1970年做知青,1978年考大学,1982年去西藏,198 7年生了大儿子马大湾,生活就从没有安定过。”马原说,之所以会选择进学校,是因为当时马大湾已经12岁,上初中了,“这是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节点,我当时非常希望能在这个时间段上同他单独相处。”
根据原本的计划,马原要在上海风平浪静地待上6年。但4年后,马大湾去了德国,这段时间也相应缩短,马原又走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在上海的这4年,成为马原人生中生活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适应学校的制度,按部就班地上课,他甚至做过几年系主任,
第6篇:马原
一,摩登时代(卓别林)
1,片头出现羊群,随后出现人群。两者形成对照,暗示工人如牲口,唯有待剥。
2,镜头转入工厂。资本家无所事事,拼图,看报,聊以度日。
3,流水线工艺的发明,在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加快工人被剥削的速度。片中的流水线速度被夸张,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初期剥削问题严重的讽刺。
4,片中工厂主的监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电影安排这样的情节无疑是暗示剥削无处不在。
5,自动喂食机与奇快的流水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开始,喂食机工作正常,很像是当时资本主义温和的外表。后来,自动喂食机出现故障自动喂食机,使得它更像是强制喂食机,也寓意资本主义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的丑恶。电影中在试验喂食机时,有个小细节,查理是被强制固定于餐盘前,这一点像极了农场中对牲口的强制喂食,讽刺剥削严重的意图也就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