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10-06 07:12: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扬州慢》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轻重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6.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7.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王雪

第2篇:《虞美人》(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 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平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 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平,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3`)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 作者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3`)

1、 作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 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 集体背诵(2`)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 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25`)

1、 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 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 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 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 总体把握

思考:(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 品位意境

(1) 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 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平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投影板书]

(词眼) (意境)

4、 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 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 你能结合李煜生平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 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五、小结(3`)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六、吟咏涵咏,加深体会(5`)

1、 听配乐朗诵

2、 学生自读品味

七、 眼导读方法总结(2`)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八、 拓展练习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梁龙

第3篇: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目的要求: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法运用:诵读、讨论、学法设计、问题探讨

学法指导:查找资料、分享感悟

教学过程:

一、资料查找成果展示:

1.白居易诗歌中的名句

2.他人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评价

3.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价值观

二、共同探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读者之“意”。“志”是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的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扬州慢》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 “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 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赏析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新课导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背景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扬州慢(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二.赏析词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见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物尚如此,人何以堪!)、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的想象与现时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