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 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 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 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 1、 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 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 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 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 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第2篇: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1课时(总第8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 比例
意义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老教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基本
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2.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b==a÷b(b≠0)
3.求比值和化简比的联系与区别:
意义 方法 结果
求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前项除以后项 一个数(整数、小数、分数)
化简比 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一个比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5.解比例
6.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
复习比的知识抓住三点进行:一是举实例说说什么是比,既要有两个同类数量的比,也要有两个不同类数量的比,使学生对比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二是通过改写a∶b,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从除数不能是0体会分母、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三是找出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练习与实践中,要利用第3题里的比组成比例,回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理解把照片①变成照片④是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把照片④变成照片①是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
三、知识链结
1.认识比(教科书六上P68、69例1例2)
2.比的基本性质(教科书六上P70、例3)
3.化简比(教科书六上P71例4)
4.按比例分配(教科书六上P75例5)
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科书六下P38、39例1例2)
6.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科书六下P40例3、P43例4)
7.解比例(六下P45例5)
四、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习题精编
一、对号入座。
1.()÷10=0.6=()%=():()=
2.把:化成最简单的比是();千克:400克的比值是()。
3.甲乙两数的比是3:5,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甲数的()%,甲数与两数和的比是()。
4.一杯400克的盐水,含糖率是20%,糖与糖水的比是(),再加入20克糖,糖与糖水的比是()。
5.把3:8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可以乘( )或加()
6.如果A×=B×,那么A:B=():(),当A=0.8时,B=()
7.从36的因数中选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用比例的性质检验()。
8.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另一个外项是()。
二、慎重选择。
1.如果减数相当于被减数的,那么差与减数的比是()。
A2:3B2:5C3:5D3:2
2.同一段路程,甲车行完要4小时,乙车行完要6小时,甲、乙两车速度的最简比是()
A4:6B6:4C2:3D3:2
3.甲乙两个正方体棱长的比是1:2。它们的表面积的比是(),体积比是();
A1:2B1:4C1:6D1:8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5,这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5.下面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的是()。
A10:12和35:42B20:10和60:20
C:和12:8D0.6:0.2和:
三、破解密码.
X15=1.87.51225:X=34:56
四、列比例求并解。
1.8与X的比等于13与56的比。
2.两个外项是125和15,两个内项是X与25
五、解决问题。
1.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一个长方形周长5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3.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个数与零件总个数的比是1:3。如果再加工15个,那么完成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同样多,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5.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按2:1放大后,画下来。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第3篇:正比例和反比例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2课时(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第4篇:正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
第5篇: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
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
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第6篇:比例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
第7篇:正、反比例量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9--70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正、反比例意义,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弄清正比例、反比例量的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回顾整理 1、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第8篇: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 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