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别把求职简历当相亲
别把求职简历当相亲
求职是求职,相亲是相亲,两件毫不搭界的事情,居然能够混为一谈,这显然离不开一些用人单位的“劳苦功高”,将求职者的求职简历泄露。
“参加招聘会求职不成,反而经常被‘相亲’电话骚扰,好烦!”重庆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孔反映,自上周末参加招聘会投出简历以来,她频遭陌生男士电话“相约”,且对方往往连她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兴趣爱好都掌握得一清二楚。经好心人提醒,小孔终于明白,原来是她的个人简历已经进了婚介所(7月28日《工人日报》)。
据内行人士证实,如今大学生求职简历被倒卖已经非常频繁,不仅“兄弟单位”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婚介、职介或其他公司也可以花钱购买。如此“生财有道”,难怪像小孔那样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就会频频接到温情脉脉的'“相亲”来电了。
个人求职简历成了相亲介绍,对于个别有心谈朋友的大学毕业生,或许是个“福音”。但也不必进行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求职者,肯定不领这份“好意”:我的简历我作主,岂能任由你用人单位转手“交流”和倒卖得利?再有,简历资料用于相亲介绍这么容易,要是派上其它更不好的用途,天知道会对求职者个人带来什么样更不利的影响!
如今,作为个人隐私内容的各类资料信息被随意公开和使用,已经不单单是个人简历表和履历表这几项。诸如一些房产销售商倒卖客户信息,一些医院工作人员转售病历资料等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这些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动作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人们对隐私权的保护意识尚不很足,关键的一因,则在于对犯规者的相应处理办法还不够多、还不够狠。一般就是亮亮“道德黄牌”,而缺乏真正能使之“肉痛”不已的惩罚手段。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约和宣传教育,的确不能再是等等看看、有待观察了。
第2篇:求职简历岂是相亲介绍?
“参加招聘会求职不成,反而经常被‘相亲’电话骚扰,好烦!”重庆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孔反映,自上周末参加招聘会投出简历以来,她频遭陌生男士电话“相约”,且对方往往连她的身高体重、出生年月、兴趣爱好都掌握得一清二楚。经好心人提醒,小孔终于明白,原来是她的个人简历已经进了婚介所(7月28日《工人日报》)。
求职是求职,相亲是相亲,两件毫不搭界的事情,居然能够混为一谈,这显然离不开一些用人单位的“劳苦功高”。据内行人士证实,如今大学生求职简历被倒卖已经非常频繁,不仅“兄弟单位”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婚介、职介或其他公司也可以花钱购买。如此“生财有道”,难怪像小孔那样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就会频频接到温情脉脉的“相亲”来电了。
求职简历成了相亲介绍,对于个别有心谈朋友的大学毕业生,或许是个“福音”。但也不必进行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求职者,肯定不领这份“好意”:我的简历我作主,岂能任由你用人单位转手“交流”和倒卖得利?再有,简历资料用于相亲介绍这么容易,要是派上其它更不好的用途,天知道会对求职者个人带来什么样更不利的影响!
如今,作为个人隐私内容的各类资料信息被随意公开和使用,已经不单单是求职简历一项。诸如一些房产销售商倒卖客户信息,一些医院工作人员转售病历资料等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这些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动作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人们对隐私权的保护意识尚不很足,关键的一因,则在于对犯规者的相应处理办法还不够多、还不够狠。一般就是亮亮“道德黄牌”,而缺乏真正能使之“肉痛”不已的惩罚手段。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制约和宣传教育,的确不能再是等等看看、有待观察了。
作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要避免大学生的求职简历成了某些用人单位抵消“进场费”的相亲介绍,我以为相关部门可以先行立条规矩,对他们收到的这类资料,必须登记造册,备查备索。至少,也应规定一个代管时间,求职者过了这个约定时间仍不来取,才允许用人单位妥善处理收集的求职资料。(司马童)
来源:红网
第3篇:别把刻薄当正直
别把刻薄当正直
春节聚会来了一个朋友的朋友。当有人谈起投资,他一开口就说:“你落伍了,要再多进修。”众人面面相觑。有人讲起澳大利亚红酒好喝。他马上说:“这是品位问题。我喝红酒已经很多年了,澳大利亚红酒,根本不登大雅之堂。”
不久,我又在另一公开场合遇到他。当时有一位年纪较长的知名女士在场,他一开口就说:“久闻你年轻时是个美女。”女士当然很不高兴。女士离开后。又听见他说:“她提供给媒体的照片,应该都是年轻时照的吧。岁月真不饶人,她早应该回家伺弄孙子了。”他在说这些话之前或之后,都会加上一句:“我这人不说假话,说话就是很直接。”
说话不带脏字,但使人人都觉得被羞辱,他在话锋上似乎都占了上风,别人却会私下警惕:“此人不宜深交。”有不少人,以正义之士自居,觉得自己如何高深,如何清高,如何把时局看得清楚,比别
第4篇:别把讲话当待遇
别把讲话当待遇
2013-03-04 第01版:国家大局 作者:李红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675
近些年会议越来越多。会议一般都讲究规格,请什么人出席,由谁来致辞,谁讲多长时间,等等,往往是会议主办方煞费苦心的问题,因为这代表了会议的档次,代表领导是否支持、是否重视。尤其是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会议,诸如发布会、纪念会等等,更会看见一些“嘉宾”(大多是方方面面的领导)走马灯似地“致辞”。即使是在一些研讨会、交流会等具有实质内容的会议上,以上情况也屡见不鲜。这种时候,往往讲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上台去讲了。
讲话也是有规矩的。一般而言,职位高的领导先讲,讲话时间相应较长,职位低的如果讲的时间超过职位高的,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有“越位”之嫌。会后的新闻报道中,谁的话用了多少,也是参会发言者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