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展开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就从这一思路出发设计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特别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一个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如何为礼品盒包装外表,让学生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明确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
二、让学生实践操作,以动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实际计算各个面的面积,然后观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比较、分析体会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表面积=(长x宽+长x高+宽x高)x2。
三、以练带学,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在通过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2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上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一节练习课。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有时又不只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需要算几个面。教材安排这节课不仅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也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知识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要用到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要计算几面的面积,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长宽高的对应数字把握不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m,宽30m,深2.5m,要贴上瓷砖,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瓷砖?
(只需要计算五个面的面积,即底面:长×宽和四周:宽×高×2+长×高×2)
2.一节通风管长4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做这样的一对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
①理解“通风管”。
②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要求学生画草图,借助图形理解长宽高的数据)
3.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老师想给山区的小朋友寄两本书。这两本书长17厘米,20厘米,1.5厘米。你们能帮老师计算一下,怎样给这两本书包装才更省包装纸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第3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重视表面积概念的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在上节课中学生粘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沿着棱剪开得到它们的展开图,并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这样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表面积的概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便于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每个面的位置对应起来,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表面积的概念,即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
第4篇:《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学生最容易把表面积的计算和体积搞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便于今后能清晰辨析解题,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采取了“提纲挈领,层层深入”的方法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所谓“提纲挈领,层层深入”就是精讲精炼,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逐步掌握并形成技能的过程。
一、理解概念三步走
学生之所以在今后解决问题或运算过程中会让表面积和体积“打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因此理解概念是计算之源。
1、初步感知概念
提问:“看到表面积一词,同学们就字面意思,说说你对表面积是怎样理解的呢?”让学生讨论自己想法,理解表面积它首先是个面积;其次它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就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说它就是6个面
第5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指出课件中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每个面中的长方形长和宽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
二、探究新知.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想一想: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交流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3、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
第6篇: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或正方体)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的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或宽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学具: 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