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丽人行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23 07:12: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杜甫:丽人行

篇1:杜甫 丽人行

乐府

杜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

为右相。这首诗当作于十二载春,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简析:

本诗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暮春时节。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安史之描写上已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第十一至第二十句为第二部分,具体写丽人虢、秦诸夫人所得的宠幸,她们器皿雅致,肴馔精美,箫管悠扬。最后盛。

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堂皇之中蕴含着清刚之气。虽对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进行了强烈地讽刺,然而语言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

译文:

三月三日春和景明空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了好多美人。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绫罗绸缎缝制的衣裳十分时尚,上面装饰着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头上戴的是什么呢?镶有翡翠的头饰直垂到鬓角

姗姗来迟的骑马者旁若无人,到轩门才下马走上锦织的红地毯。白雪似的杨花飘落入水中覆盖了浮萍,使者象传情的青鸟一样里外传递着信息。权大气盛不可一世天下绝伦,千万不要近前否则丞相嗔怒!

注释:

①三月三日: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唐代长安士女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实际上成了游春宴会的节日。丽人:这里指出游的贵妇人。

②态浓意远淑且真:姿色娇艳,神态高雅。态浓:姿态浓艳。意远:神气高远。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③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④翠微廅叶:镶以翡翠的头花。鬓唇:鬓边。

⑤珠压腰衱:齐腰的后襟上缀着珍珠,压垂下来,使衣服合体,腰身匀称。衱(ji椋阂潞蠼蟆n瘸粕恚菏

痔泻仙怼? ⑥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⑦紫驼:驼峰肉为当时极名贵的食物。釜:古代的一种锅。翠釜,是说锅的色泽。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⑩宾从:宾客随从。⑾后来鞍马:最后骑马来的人,指丞相杨国忠。逡(qūn)巡:徘徊。这里指缓慢徐行,旁若无人之态。锦茵:锦织的地毯。

⑿杨花覆苹:古有杨花入水化为萍的说法,萍之大者为苹。杨花、萍和苹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苹影射兄妹苟且****。青鸟:古代神话传说中能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后世即以青鸟代指情人的信使。红巾:妇人所用的手帕。“飞去衔红巾”,指为扬氏兄妹传递消息。

⒀绝伦:无以伦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11年(752)11月为右丞相。嗔:发怒。篇2:杜甫丽人行

杜甫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

2、叶:彩的花叶,彩是妇女的发饰;

3、鬓唇:鬓边。

4、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5、腰:这里作腰带解;

6、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7、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8、杨花句:旧注以为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 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后人有 “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又暗合诸杨之姓及兄妹丑行。

9、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

(见《汉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红巾,妇女所用的红帕,这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韵译】: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身材匀称。

暮春风光,刺的麒麟。

呢?

到鬓角边。

呢?

稳当合身。

后妃至亲,国二夫人。的紫驼峰,的白鱼鲜。

吃腻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动,忙了一场。

扬起灰尘,感动鬼神,达官贵人。

踌躇满志,肌肤丰润胖瘦适中绫花绫罗衣裳映衬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头上戴的是什么翡翠片花叶直贴

背后缀的是什么宝珠压住裙腰多么其中有云幕椒房的皇上封为虢国和秦翡翠蒸锅端出香喷水晶圆盘送来肥美鸾刀切着细肉丝空宦官骑马飞来却不笙箫鼓乐缠绵宛转宾客随从满座都是姗姗来迟的骑马人 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亭。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千万不要近前担心丞相恼怒!

【评析】:

诗是讽刺杨氏国戚之奢侈淫乱,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开首十句 是描写上已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就中” 十句,具体写出丽人中虢、秦、韩三人,她们器皿雅致,肴馔精美,箫管悠扬。“后 来”六句,写杨国忠之炫赫,意气骄恣,势焰熏灼。

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 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篇3:丽人行-杜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解

1、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

2、叶:彩的花叶,彩是妇女的发饰;

3、鬓唇:鬓边。

4、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5、腰:这里作腰带解;

6、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

7、逡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8、杨花句:旧注以为指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句。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又暗合诸杨之姓及兄妹丑行。

9、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

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红巾,妇女所用的红帕,这里是说使者在暗递消息。

译文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呢?

翡翠片花叶直贴到鬓角边。

背后缀的是什么呢?

宝珠压住裙腰多么稳当合身。

其中有云幕椒房的后妃至亲,皇上封为虢国和秦国二夫人。

翡翠蒸锅端出香喷的紫驼峰,水晶圆盘送来肥美的白鱼鲜。

吃腻了犀角的筷子久久不动,鸾刀切着细肉丝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来却不扬起灰尘,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姗姗来迟的骑马人踌躇满志,到轩门才下马步入锦褥茵亭。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使者象传情的青鸟勤送红巾。

气焰熏灼不可一世天下绝伦,千万不要近前担心丞相恼怒!

赏析

诗是讽刺杨氏国戚之奢侈淫乱,侧面反映了玄宗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开首十句是描写上已日曲江水边踏青的丽人如云,体态娴雅,姿色优美,衣着华丽。“就中”十句,具体写出丽人中虢、秦、韩三人,她们器皿雅致,肴馔精美,箫管悠扬。“后来”六句,写杨国忠之炫赫,意气骄恣,势焰熏灼。

全诗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篇4:丽人行教案

《丽人行》教案

一、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杜甫生平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711-746)

①这一时期,杜甫所作之事不外乎四件:读书、漫游、求官、交友。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②读书方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庭,家教极好,早期即通览儒家典籍,因为家庭出身和出生地(巩县)均受儒家文化浸染较深,杜甫早期所受的教育是严格的儒化教育,这与李白是不同的。

儒家思想原因:一是其家世,他的远祖杜预是一晋代名将和大儒,曾作过《春秋左传集解》,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朝位高才大名大的诗人,为律诗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其父杜闲也曾为奉先县令。故而他自称是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之家庭,儒家思想几本上占了其思想的全部;二是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处中原地带,这是受儒家正统文化的影响较深的地区。

③漫游方面:这一时期,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19岁游山西,20岁游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25岁时游齐赵,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往来偃师、洛阳间。33岁时游梁、宋。三十四岁时再游齐赵。这与李白颇为相似。杜甫年轻时,其父杜闲为奉先县令,可能经济方面较为宽裕,因此,杜甫青少年时代还是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的。

④求官: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曾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但并未给年少轻狂的杜甫以打击,甚至,在此期,杜甫还没有进行过什么干谒活动,可能是因为年轻还不黯世事。

⑤交友:与李白交往。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杜甫33岁时有幸在洛阳一睹诗仙风采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此后,杜甫有许多诗篇咏及李白。洛阳相遇,李白与杜甫同游梁宋,在梁宋时对结交诗人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着实逍遥了一阵子。这一时期,杜甫还交了一个与他一生厮守,相濡以沫的知音,那就是他的妻子杨氏夫人。大约是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杨氏喜结伉俪,此后杜甫的荣通困顿,杨氏夫人始终守候在其身边,任劳任怨,是杜甫困顿蹇滞的人生路途的一大幸事。

此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岁-44岁)(746-755)

这一时期,杜甫觉醒了,开始汲汲于仕途。他来到了长安。①天宝六年(747),他在长安再次应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玩弄权术而落选。

②献《雕赋》、《三大礼赋》,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但一直将其闲置。其生活困苦艰难。他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饱尝仕途之艰辛,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政治。

③困守十年,终于获得河西尉的一个小官,弃而不作,旋被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器杖的小官)。

④此期代表作《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岁-48岁)(755-759)

①安史乱起,杜甫被安火乱军所俘,被困在长安近一年,后越过战争最前线,冒死逃脱,达于行在,肃宗任为左拾遗,旋因谏房馆事激怒肃宗,遭疏远,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到秦州到同谷、到成都。

②曾有过一段优裕从容的为官生活。有过一些吟咏宫廷生活的诗歌。

③疏远贬官之打击更拉近了他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

④代表作:《北征》、《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月夜》、《悲冻陶》、《悲青坂》、《春望》。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759-770)

①漂泊西南,曾在杜甫草堂过过一致闲适雅致的宁静生活,他与妻子孩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②严武两次镇蜀,对其资助颇大。

③曾因叛乱而一度携家流亡于梓州、阆州、绵州一带。

④严武去世后,携家由三峡出蜀。曾在奉节小住,旋漂泊于今湖北湖南一带,以船为家,备受流离困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之苦。于770年困死于一条破船上。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此期为杜甫创作的丰收期,其诗留传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有1000余首作于此期,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旅夜书怀》等。

四、杜诗内容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1500余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他的诗内容博大精深,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同时代的史书所不及之处,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都说“文如其人”,杜诗内容的选择与它的人格追求是分不开的。对战乱的描述是它的儒家济世情怀的外现,它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世人的悲悯,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他被称为“诗圣”的原因。它想圣人一样关照着人类的生存状况。圣人本就是儒家的一个概念,如孔圣人,是指知行完备、至善至美之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与李白被称为“诗仙”都是特别贴切的,仙是一个道教概念,一人一山谓之仙,可以说是李白的写照,李白好像总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我们对它的了解只知道他整天喝酒、游山玩水、写诗,从来不知道他是否娶妻生子啊,怎么挣钱养家啊~像游仙一样逍遥自在。这就是李白杜甫的区别,那么他们就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吗?这么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可以成为忘年之交呢?其实,李白跟杜甫可以说是人生的两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呢,我们可以像李白多些,活得理想浪漫、逍遥自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呢,可以把李白收藏起来,像杜甫多些,向现实而活,多些悲悯,多些社会责任。

五、艺术风格

1、“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篇5:丽人行

丽人行

作者: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3。头上何所有?翠为*訇(言换作盍)叶垂鬓唇4。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5。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6。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末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11。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12。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13。

第2篇:杜甫 丽人行

杜甫 丽人行

《丽人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赏析:

此诗当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春所作,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首二句提纲,“态浓”一段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就中”二句点出主角,“紫驼”一段写宴乐之奢侈,“后来”一段写杨国忠的气焰和无耻。整首诗不空发议论,只是尽情揭露事实,语极铺张,而讽意自见,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杜诗详注》云:“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读杜心解》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全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诗中无一断语处,却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

语极铺排,富丽华美中蕴含清刚之气。虽然不见讽刺的语言,但在维妙维肖的描摹中,隐含犀利的匕首,讥讽入木三分。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时值杨国忠任右相不久。诗作对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和狂妄嚣张的气焰进行了有力鞭挞,也从侧面揭露出当时君王昏庸、朝廷腐朽的社会现实。诗开篇即点出时间——三月三日。诗人用细腻的笔法、富丽的词采,描画出一群体态娴雅、姿色优美的丽人。接着又言其服饰之华丽和头饰之精美,所有这些无不显示出丽人们身份的高贵。“就中云幕椒房亲”等十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丽人中的虢、秦、韩三夫人。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的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每逢出门游玩,她们各家自成一队,侍女们穿着颜色统一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像云锦粲霞;车马仆从多得足以堵塞道路,场面甚为壮观。诗人对三位夫人宴饮的奢华场面描写得尤为细腻。她们在云帐里面摆设酒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用色泽鲜艳的.铜釜和水晶圆盘盛佳肴美馔,写出了杨氏姐妹生活的豪华奢侈。然而,面对如此名贵的山珍海味,三位夫人却手捏犀牛的角做的筷子,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就吃腻了,足见其骄矜之气。可怜了那些手拿鸾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真是白忙活了一场。内廷的太监们看到这种情形后,立即策马回宫报信,不一会儿,天子的御厨房就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山珍海味。六句主要写杨国忠权势煊赫、意气骄恣之态。他旁若无人地来到轩门才下马,大模大样地步入锦毯铺地的帐篷去会虢国夫人。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在朝中独揽大权,阻塞言路,使朝政变得十分昏暗。“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句,诗人借曲江江边的秀美景色,并巧用北魏胡太后私通大臣杨华的故事以及青鸟传书的典故,揭露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无耻行径。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华与己私通,杨华害怕惹祸上身,后来投降梁朝,胡太后为表达对他的思念,特作《杨白花》一词。“青鸟”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是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是西王母的使者。据说,西王母在见到汉武帝之前,先看到青鸟飞集于殿前。后来,“青鸟”被视为男女之间的信使,在这首诗中指的是为杨国忠传递消息的人。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终于将主题点出,但依然不直接议论,而是温和地劝说旁人:千万不要走近他们,否则丞相发怒后果就严重了,这样的结尾可谓绵里藏针,看似含蓄,实则尖锐,讽刺幽默而又辛辣。

第3篇:《丽人行》杜甫

《丽人行》杜甫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为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诗鉴赏:

《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杜甫《丽人行》

杜甫《丽人行》

《丽人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赏析:

此诗当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春所作,讽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逸。首二句提纲,“态浓”一段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就中”二句点出主角,“紫驼”一段写宴乐之奢侈,“后来”一段写杨国忠的气焰和无耻。整首诗不空发议论,只是尽情揭露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杜甫《丽人行》赏析

杜甫《丽人行》赏析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简介:

《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杜甫 丽人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 丽人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