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17 07:1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 ,欢迎阅读。

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实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

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

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

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英语张老师,有人叫他薛老师。

师:为什么叫薛老师?

生:因为他当时教两门学科,为了区分。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称谓,是吧?还有其他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生:以前教我们的语文张老师,我都叫他徐荣哥,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个称呼让我们有亲切的感觉。

师:所以不同的称谓中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循着刚才同学给我们的思路,也就是不同的称谓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体现不同的情感,分别走进醉翁太守和欧阳修,关于醉翁,如果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的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你觉得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很喜欢喝酒,在大路上走啊走,特别奇怪。

师:跌跌撞撞,很好,想象很丰富。

生:我觉得醉翁,和他说的一样,可能是那种鼻子喝的通红的,走啊走,不知道睡在哪里。

师:糊里糊涂的。

生:醉翁就是喝完了醉醺醺的

师:年纪应该是怎样的?

生:三十几岁的.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三十几岁的呢?

生:因为三十几岁的都喜欢喝酒。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其他的想象,你觉得他的年纪多大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四十几岁的,四十几岁的才会称为翁,古人对年纪大的人称为翁。

师: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中的“翁”和同学们的想象一样吗?看一下课文。

生:一样。

师:怎么说?哪里一样了?

生:喝酒之后喜欢看风景。

师:请坐下,和刚才想象的一样吗?

生:应该一样,他当年应该是四十岁,年龄吻合。

师:有不一样的吗?他酒量很大?文章当中的句子?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

师:太守的酒量大吗?哪里看出大?

生:大,“饮少辄醉”,不大,他的酒量不大。

师:他爱喝酒吗?

生:爱喝。

师:怎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仅爱喝酒,还爱风景,

师:他爱喝酒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好像不爱,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意不在喝酒上。

师:他的情趣并不在酒上,一个自号醉翁的人酒量不好,并且不爱喝酒,年纪只有四十岁,这个名字取得有些无厘头啊?没有道理啊,我们刚才讲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我们不妨从醉翁所钟情的山水之中去探个究竟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描写山水的文字,去想一想,醉翁这个称谓,究竟有怎样的用意的?声音放出来,让大家都听到你们的声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

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

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

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

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

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

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

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

生:当时作者被贬官滁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师:他很享受,很悠闲,很旷达。所以我们说,醉翁这个称谓,在他的乐于山水中,我们感受的是他旷达的心境,在这片山水中,醉翁乐了,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个人醉了,太守为何而醉呢?同学读第三段中太守醉的文字,说一说你们对太守醉的理解,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屏显】

当看到 时,太守醉了。

生思考。

生:当看到宴会中那些宾客十分快乐的时候,太守醉了。

师:众宾快乐,为什么太守会醉?

生:因为大家都很快乐,太守看到了很快乐,他就很快乐。

生:我觉得太守山肴野蔌(师正音:蔌),很开心,也许是被灌醉的。

师笑:也许是被灌醉的。好,还有吗?(启发)他还可能因为看到什么而醉呢?

生:我觉得他可能看到宾客在那里玩游戏,他输了就醉了。

师:(惊诧)他输了就醉了?

生:输了就要罚酒。

师笑:你觉得这酒他喝下去会很痛苦吗?(生摇头)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别人很开心。

师:好,请坐。我们都看到了,看到众宾很快乐他也很快乐。那么在这个宴席当中,这个宾和主感觉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请说。

生:创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

师:这个宾和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主是——太守。

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什么职位啊?——官。

而且不是一般的小官哦!相当于什么?——市长。(破折号后为学生回答。)

师:对的。市长在这个宴席当中众宾可以非常热闹地在自顾自地在吃在喝在玩,这还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呢?

生:自由自在

师:自由自在的平等的氛围。好的。还有同学说说你对太守醉的理解吗?

生:装醉。太守和大家玩游戏,他就装醉,不想喝太多。

师笑:不想喝太多。他跟大家的关系应该是非常……

生:和睦的。

师:他和大家关系是和睦的。好,这位男生。

生:当看到物产丰富、风调雨顺的时候太守醉了。因为物产丰富、风调雨顺说明大家的生活和谐美满。而太守对此感到十分满足自豪。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里是风调雨顺,物产富足呢?

生:溪深而

师:非常好。因为在当时更多的百姓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同学们看一下。

【屏显: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师:你看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我们看ppt,我们能够理解的。

师读屏幕上文字。

生思考。

师:当时百姓不仅仅是贫苦,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非常悲惨,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自己看,看得懂的。所以这里太守的醉是陶醉于、自得于他所治理的滁州的百姓富足的生活,以及他与滁州的百姓之间的和睦的平等的关系。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至于……起”

生齐读。

师:这里醉翁和太守既然是同一个人,能不能用醉翁代替太守呢?

生:我觉得不能。因为情境不同。前面醉翁他是沉醉于山水,这里写游人们生活很幸福,所以太守才会醉。这里要强调他身为太守醉。

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

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

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

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

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

生:还有一个含义。是“清醒”。

师:非常好,这个醒不仅仅是指酒醒,还是清醒。并且他为自己这样一份清醒而感到自得。大家把这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所以我们看到这篇文章,作者用第三人称为我们呈现了醉翁乐、太守醉、欧阳修这样一个完整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手指黑板)

同学们,老师推荐你们课后去读两本书,一本是《欧阳修传》一个是《醉翁》,今天我也带过来了,送给大家留作纪念吧。

第2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播放一段古典乐曲,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这段优美的乐曲,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我们有幸和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交个手,聆听醉翁的心声。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欣赏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播放图片)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日出而林霏开

生:云归而岩穴暝

生:野芳发而幽香

生:佳木秀而繁阴

生:风霜高洁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

生:山水之乐。

师:本文像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比比皆是,如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让大家欣赏一部分,其余部分请大家课后尝试着把它画出来。一幅幅画面看似零散,但仔细一看,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能说说体现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吗?

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

生: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

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过渡,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生: 虽然在宴会上没有丝竹音乐的助兴,但是流水的声音,风吹竹叶动的声音,却汇成了美丽的旋律,使宴会不但没有因为缺少丝竹而失趣,反而增添了几分色彩,衬托出了宴会的

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不同于“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第3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课例描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

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 醉翁眼中之人。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极有意思。见下文。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珮璇、王垚……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醉翁亭记名师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