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16 07:12: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一所山区学校的老师,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重力》。

一、教材分析。

(一)《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重力力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测量等,本节课再学习常见的具体的一种力——重力,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为了落实物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两处“想想议议”一处“想想做做’一个探究实验,八幅插图,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为了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我把“重力的由来”的内容调整到课首进行学习,能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更加符学生的认知顺序。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感性材料丰富的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力求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提高训练的密度及广度,能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图片等一些器材。设备:多媒体

五、说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根据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示意图,能用公式G=mg.进行相关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细线拴住物体做圆周运动,物体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物体,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1、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2、重力的公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利用铅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练习:作重力的示意图。见教材P12图形。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14——1、3、5题 谢谢领导,请多多指教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

第三节 《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方向及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示意图,能用公式G=mg.进行相关计算。●学情分析:

1、初中八年级学生喜欢新奇、刺激、挑战性强的活动;喜欢直觉思维,喜欢操作,但不喜欢理论思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但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系统性。

2、已经初步学习了力的概念、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对于科学探究还缺乏系统性训练,实验习惯的规范性不是很严格,操作过程中容易想当然,如记录数据、分析结论、合作交流、评价展示等方面都不是很熟练,动手动脑的综合实验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分析论证,以新奇的现象激发兴趣、以过程经理塑造学习品格。●教具: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细线拴住物体做圆周运动,物体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物体,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利用铅垂线确定竖直方向。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练习:作重力的示意图。见教材P12图形。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本:P14——1、3、5题

第2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

1、引入课题:让学生回忆初中知识讨论并说出有关力、重力的知识及生活实例。

2、“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和形状改变”,比较抽象,多举生活实例,让学生在鲜活的实例中感知、讨论和总结正确的结论。比如课本的踢足球、守门员接足球,弹簧、橡皮条的伸长等。

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想办法把其抽象性帮学生建立其具体的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情景,正确理解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的作用,明确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非常重要,比如用手推桌子、用脚跺地面、用手捏乒乓球、两个人手对手对推、理解孤掌难鸣等让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同时,体会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做准备。

4、“力的图示”是贯穿全部力学的要求,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教师应强调力的图示方法和步骤。让多数学生爬黑板画图,把学生的易错的地方暴露出来,不要怕学生犯错,犯错是一种思维,比不思维强的多,老师一定不要批评,否则,学生就不敢做题了,就等着老师讲、喂他们。这样让学生通过犯错达到正确的认识。

5、“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设置一些放置在水平面的、斜面的物体,空中运动的篮球等,让学生画出它的重力方向。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重力的方向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比如建筑工地砌砖要用重锤线、家庭装修吊顶要确定水平线等。

6、重心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重心的位置的同时,体会等效的思想。比如拿一根细棍,利用线悬吊细棍使棍保持水平,让学生分析出棍受两个力,重力和线的拉力,二者一定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得出,悬点就是力的作用点,细棍各部分受的重力可以集中看成作用这一点,这点就叫重心。让学生用悬挂法确定平面薄板型物体的重心位置,以两人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进行,准备的薄板物体有质量分布均匀的薄三角形,铁丝围成的三角形,形状分布不规则的薄板型物体,让学生深刻理解重心的概念、重心的如何确定。

第3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

力》教学设计

伯士初中

刘菊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了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及重心概念的形成教学策略:通过大量典型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九年级 物理陈艳秋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课题:重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

流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观察现象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1①苹果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河南省虞县大候乡营盘初中

刘桂芝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

理第二节,是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地球上重

力环境的初步,也是了解牛顿定理的初步,从我们常见的苹果为啥落到地上,到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去了解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一个重力环境里,为后面的物理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

生,在经过了八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学生

大多能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

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重力教学设计

《重 力》

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一中学

陈道平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力这部分的要求是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测量力的大小”。首先通过身边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然后从力的三要素着手,分别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来进行探究,最后从重力的由来说起认识万有引力,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基本理念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又能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分析] 《重力》是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节认识力和第二节弹力中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对后面浮力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同学习力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重力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力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