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及教后记
一、课文分析:
本课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我们对其内容进行简化。如果我们将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会在唯物及唯心的争辩中困惑,不如从最简单、最易理解的认识入手,反而容易找到解读全文的有效途径。我在阅读了原文《大自然的智慧》之后,认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讲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及态度。
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作者的观点是从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延伸而出,无需用唯物唯心来界定,他将自然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要求人们对待自然时将之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孔子就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自然在沉默中孕育生命,自然也有自己的生命,只是其中的存在形式不同。因此作者指出“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即使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生命与我们的生命是平等的,与我们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这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自然。而具备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就要意识到我们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但这种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恰如《中庸》中的论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而这一认识在作品中也有表现,人与宇宙的智慧相比是极其渺小的,但“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会思考,自然就能思考到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正确之道。自然会犯错误,人也会犯错误,但自然有着上百亿的年龄,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纠正自己的错误。人类的文明史不过万年左右,无法经历如此漫长的等待,因此面对人类所犯的错误,我们应及时认识及纠正。
本文很明显分为两个部分,而本文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如果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思考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方法,那么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很明确的。1-5节主要讲述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狂妄地想要征服自然,这种态度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大跃进的“浮夸风”密切相关。另一种态度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人与自然的比较上,很多人会得到对自然应充满畏惧,顶礼膜拜,不敢触动自然分毫,这种态度恰如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者所言,排斥一切现代工具,甚至于号召人们抵触肉食。作者对这两种态度都是否认的,他在6-10小节中明确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中他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宇宙“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其它部分与自己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善于协调自己与其它部分的关系,这才是对待自然的真正态度,也就是文末11节所强调的“敬畏自然”这一态度。本文经过了删减,原文的最后两小节被删掉了,其实,在这两小节中,作者具体描述了人类对待自然中其它生命的方法及对自然的认识。作者认为:“如果吃其他生物是为了我们的生存,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人类的另一种行为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有些人无缘无故地捻死蚂蚁或打死青蛙等动物,或是弄死植物,而这样做对并没有任何好处。这是一种十分恶毒的行为。”他强调:“宗教总是把万物看作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看作是大自然智慧的体现,是神圣的,因而是值得我们深深敬畏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善待生命、善待自然,那么,他不是佛,也离佛教不远了。”此处才是对敬畏这一含义的真正理解,也就是要学会“善待”,善于处理好我们与其它生命的关系,不膜拜也不随意伤害,懂得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地位。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修辞手法的分析来贯穿前后两部分的论述,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实例来增加说服力,这是有利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的。
二、教学准备:
预习题:划出文中每一节的关键句,并以此为基础归纳各节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概括各小节大意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全文结构。
2、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重点:1
难点:2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讲述钱乙疗疾的故事:“皇子病瘈瘲(chìzōng,抽风),(钱)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这个故事看上去与现代的医学不符,但却说明中国古人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密切相联系。但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很多人开始转变对自然的态度,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那么,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人应当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呢?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当有一定认识。
2、初读课文:
⑴检查预习,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①人类天真幼稚地狂想征服自然
②人类无知地为取得的成就自傲
③人类开发自然的过程危机四伏
④人类的智慧相比宇宙微不足道
⑤人类的智慧相比自然相形见绌
⑥大自然创造生命是为欣赏自身
⑦宇宙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一体
⑧宇宙的生命无处不在
⑨宇宙的生命永恒不灭
⑩宇宙中处处存在生命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⑵依据上述的段落内容,划分层次,并用一个词概况该层次的主要内容。
提示:
①(1-3)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狂妄)。(4-5)将大自然与人类进行比较(渺小)。这两个层次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认识自然”)从两个层次我们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两种认识,前者是狂妄地认为自然是可以征服的,另一种态度作者虽没有明说,但却通过将人与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突出了人类的渺小,自然就会有人从中得到与前者完全相反的认识--自然是不可认识,人只能膜拜自然。那么作者对自然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②(6-10)描写大自然的生命(永恒)。但是,作者在第6节指出,人与自然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朗读这一节,找到描述两者关系的语句)(人类与自然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但前提是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正确地与自然相处。(11)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敬畏)。这两个层次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可以归纳为“对待自然”)
总结:
面对自然,作者采取了什么态度?“敬畏”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学习的重点。
3、细读课文,归纳文章所使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含义及作用。
①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那么找出相关的例子。(大海与水滴、鲲鹏与斥鴳)在第5节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自然生命,如“苍蝇蚊子”“鲜花绿草”,作者将这些平常的生命比作什么?(大自然创作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与什么对比?(人类至今“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补充材料:
⑴宇宙的生命经历了数十亿年乃至上百亿年的演化,因而经过了淘汰优先,才保留下了这些生命。而人类的历史不过短短的数十万年,文明史也许还不足万年,没有经过时间的演化与沉淀,就要创造出生命,那是极其危险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弗兰肯斯坦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学生,梦想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但他最终发现自己创造的不过是一个怪物,于是他丢了自己的作品逃离了。但当怪人有了意识,梦想融入社会时却发现由于自己的怪异相貌,他永远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因此他自然就仇恨了自己的创造者,进而疯狂地报复他,残害了弗兰肯斯坦所有的亲人与朋友。弗兰肯斯坦用自己的余生来追捕他,最终死在南极。而怪物之后也跳入冰缝,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说明,当人类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自然的生命,但却又无法控制这一结局时,结果是灾难性的,而最先被报复的就是我们自己。
总结: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应是什么样的?(尊敬自然,认识到自然的伟大)
②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比喻来说明人类行为的愚蠢,是什么?(“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这个比喻本身也包含了对比,请大家细读这一小节。(当人类把自然积累了亿万年的财富在短时间内挖掘时,“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人类也许将之视为了记录自己成就的丰碑,但作者却称之为“陷阱”,为什么?
提示:那些被人类无序开采的资源难道就只是任人掠夺的对象吗?它们就没有生命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绘宇宙中沉默的生命的语句。(“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即使那些看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他们同样也有生命,同样也会在适当的时间“从睡梦中醒来”,面对人类疯狂的掠夺,他们同样会反击人类。
补充材料:
⑴英国石油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2010年4月20日在路易斯安那州附近的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并引发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7月中旬,英国石油公司用一个临时控漏罩首次完全控制了漏油。而此时,大约490万桶原油已经漏入墨西哥湾,给墨西哥湾海洋生态和沿岸经济都带来巨大灾难。至7月15日漏油油井被完全封闭,该公司为应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已支出约95亿美元。而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鲍勃达德利则表示,该公司应对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最终支出可能高达320亿美元。
⑵前苏联和俄罗斯矿工竟然挖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洞穴”--“和平”钻石矿坑。这个巨大的洞穴直径大约1600米,深度达533米,从卫星照片上看,它就像是地球的一个大伤口。 据悉,由于这个钻石矿坑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直升机也被禁止从它上面飞过。因为这个大洞造成的空气湍流足以将直升机吸进它的内部。一旦直升机被巨洞中紊乱的空气湍流“俘虏”,那将凶多吉少。事实上,从这个地球上“最大洞穴”中挖掘钻石显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冬天,润滑剂也会结成冰,钢铁也会被冻裂。俄罗斯99%的未切割钻石都是由“艾尔罗萨”公司供应的,它挖出的钻石占全球23%的钻石产出量。在这个“巨大洞穴”边上的小镇,也叫“和平”镇,该镇居住着4万多户居民。尽管“和平”钻石矿每年产出价值20亿英镑的钻石,但该镇却仍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总结:当人类为追求利益不顾一切时,受到伤害的最终仍是自己。因此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当是什么样的?(将自然视为平等的对象)
③文中还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自然对人类行为的看法?(拟人,“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这句话与上文将人类比作“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相对应。同样,这句话也与下文的语句相对应。请大家找出来。
提示:
⑴孩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孩子的身上也寄托了母亲的希望。文中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是否也是如此?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不过宇宙的生命已有数百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文明史不过万年不到,因此他们最获取的智慧与经验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人类更需要从自然那里获取知识与经验。
⑵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也会有错误,也会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文中又有哪些语句与之对应。(“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不过,因为自然拥有漫长的生命,它是可以用漫长的时间来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人类可以将自己造成的伤害一一弥补吗?
⑶英国诗人蒲柏说:“大自然和它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似乎宇宙间一切秘密都被牛顿及其它的科学家所揭开了,但上个世纪初,随着一系列科学试验,牛顿所建立的物理学体系崩溃了。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赫胥黎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棋盘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现象,比赛规则是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对手隐身幕后,永远公正而有耐心。可是从经验获知,他从不忽视我们的错误,也不肯容忍无知。”下棋时,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我们的对手看不见,却永远不会犯错,我们还能轻视它吗?
总结: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自然是可以认识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对自然的认识永无止境)
④大家如何解读“敬畏”这个词语呢?(学生以一个简短的句子归纳,补充交流)归纳:人类应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与自己平等的生命,认识到自然的伟大,我们自身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
4、拓展延伸。
作者的这一认识并非他个人的发明,而是源自中国古人的认识。在古代,古人就把自然当做了一个平等的生命,利用资源但不过分榨取资源。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说“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述而》),既孔子只钓鱼,而不用网打渔,射猎时不射归巢的宿鸟。这表明了孔子也同样从自然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决不过分索取。而在《孟子》中,孟子曾数次提到下面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所谓数罟,是指网眼的尺寸很大,这是指打渔时放走小鱼。而“斧斤以时入山林”,是指在冬季砍伐一些枯枝,不去伤害树木本身。这不仅是我们汉民族的传统,在少数民族中同样也有相同传统。例如藏族人对于树木的崇拜,不得以砍树时总要虔诚地祈祷。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中发现的佉卢文书也记载当时尼雅的法律规定,砍树者应罚牛一头,即使只砍了树杈,也要罚母牛一头。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森林法》。可见,中国古代各民族就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应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有人认为《荀子》中提出了“人定胜天”这一观点,实际上荀子的原话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所说的“天命”就是自然的规律。由此我们也可以为敬畏自然增添一条具体的内涵,就是认清自然规律,善加利用。
五、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中感觉最难的是贯穿前后两部分内容,并且由此引导学生认识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我在教学中补充强调了第6节的作用,将之与前后文的关系联系了起来。我指出,1-5节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而第6节则开始讲述作者认为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而在后文中,作者具体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引出了人对自然的正确态度。然后我把“陷阱”与文后对宇宙生命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并且补充了一些相关的实例,而在讲述“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时,直接将第6节的内容与之对照。通过对这一节的认识,学生们对文章的思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具体过程中,我把“大跃进”时期的荒唐言论与一个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认识也补充了进来,帮助学生进行认识。学生把具体的生活与文章中所讲述的哲理联系到了一起,认识也就具体形象了许多。
从整体来看,本课中我还是引导得过多了一些,还是应当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从实践上看,学生大多还是能够认识到我所讲述的内容。
孙宇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敬畏自然》(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本单元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基于对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考和这一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在学习中从下面几点设定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树立环保意识。
这一目标主要是从情感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认识自然的伟大,重新定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
2、学习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这一目标是从语文学习方面,学习文体知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概括分析能力。【文体感悟】
作者:严春友,男,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
写作背景: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在演变成一场巨大利益链条下的疯狂资源掠夺。这样掠夺式开采资源,似乎已经成为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种常态。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可以作证:沿海地区违规批海、占海行为不断增多、非法填海圈地现象的严重性不断凸显;一些地方借保护之名,将国有文物交给商家经营,盘活文物资源频频触碰“红线”;还有一些地方,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地区和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各自为政,出现了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等现象„„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为了持续生存,人类应该可持续地开发和消耗自然给我们留下的仅有的“库存”。【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就人们十分关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了,而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内容结构
一、段落划分
(一)(1)为第一部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论证说明“征服自然”是错误的观点,首先树靶子。
(二)(2)—(10)是第二部分,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征服自然”的提法是错误的、狂妄的。
(三)(11)是第三部分,告诫人类应平等地对待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应该敬重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再也不要“征服自然”了。
二、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树把子)正像一滴水是大海的组成一样,人类只是大自然普通的一部分,“征第二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服自然”不可能。摆错误观点,并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指出其荒谬。
(一)人的智慧不值得自傲。
1、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2、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很幼稚。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4、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二)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1、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
2、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3、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
(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1、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2、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3、爱护自然就是爱人类本身。
(四)由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1、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2、人类和宇宙中的其他物质是平等的兄弟关系。第三部分: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写作特点
1.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先强调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是一层;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论证中总括与分说结合。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
3.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4.作者视野开阔多角度论证。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5.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论证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明确:“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
用心
爱心
专心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作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2.局部突破
(1)文章开篇就树靶子,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的智慧和自然智慧相比就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先,开篇树靶子使论证的中心明确,就是要改变人们对于自然的看法,否定征服自然的说法,为下文论证明确论题。同时,作者用比喻论证指出人类的智慧在自然智慧面前的渺小,引出一个自然智慧的概念。自然有智慧吗?为下文作铺垫。
(2)作者有没有接着论证自然智慧?下文从哪些角度论证?
没有,作者没有接着论证什么是自然智慧,自然智慧如何伟大。而是从整个宇宙的广阔角度,说明人类的科技进步是渺小的;从人类进步的历史角度,论证我们也会成为历史,成为被后人嘲笑的对象,我们不应该自傲;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我们人类竭泽而渔式的破坏性的开采是愚蠢的等同于自杀的行为;用宏观的眼光看,整个宇宙广阔而古老,也一定会有比太阳系的我们更有智慧的生命存在。这样就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在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作者才接着文章开头,用举例论证说明宇宙有智慧而且很深邃高超,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这难道不说明宇宙的智慧更高超吗?更值得人类敬畏吗?
(3)那么作者认为自然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人类和宇宙是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说明人与宇宙的关系,认为人只不过是宇宙认识自己的工具,就像人的大脑和人本身一样,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4)我们如果只是认为作者在运用拟人的修辞,那么就不肯定宇宙有没有生命,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
有,①永恒的运动,不断的演化,就是宇宙的生命形式。②我们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是有生命的,一个没有生命的死的宇宙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所以宇宙也是有生命的。③那些我们看来没有生命的物质,只是宇宙中生命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是沉睡的生命,在宇宙物质不断演变中,它们会被“唤醒”,而不是赋予生命,因为它们本来就有生命。这样看来,我们人类和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是平等的,我们和宇宙中一切沉睡的看起来没有生命的物质也是平等的,是“兄弟”。比如,我们和宇宙中遥远的冰冷的星球是兄弟。
(5)既然我们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看作是我们的“兄弟”,就连冰冷的石头也是我们的兄弟,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的山川河流,小鸟花草?
我们要首先把他们看作和我们一样的平等的生命,不但是平等看待,而且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宇宙的美,他们是宇宙智慧的创造,比如雪花的美丽图案,花朵的花瓣个数的神奇,用心
爱心
专心
看大自然神奇的万物,怎能不令我们产生敬畏之情?敬畏大自然,就会在人类活动中保护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6)“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如果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如何看待这句话?
这正说明了人类是宇宙的杰作,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但人类并不比宇宙中其他物质高明,人类应该和宇宙中其他物质,其他生命是平等的。
(7)文中一些语句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课后练习第二题)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从而说明人类是愚蠢的。人类的智慧不值得自傲。
②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从而讲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人类并不是高高在上。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藉()咫()尺 呐()喊 相形见绌()....美味佳肴()沾沾()自喜 ..2.根据下列成语的解释写出成语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极其精致灵巧,无以伦比。()美味的饭菜。()
形容自以为好而得意的样子。()3.填空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文中谈论 与 的关系,作者否定了“ ”的口号,提出了“ ”的观点。(2)题目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在文中的是。4.按要求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如果说人生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1-3自然段,回答问题。
5.课文开头,作者首先举出了人们常有的想法是什么?。6.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哪种观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7.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句中“这种狂妄的表现”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窃笑的依据是什么?。
8.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9.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0.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的含义? 答:。
(二)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1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答: 1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
1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 1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答:
答案:
1.jí zhǐ nà chù yáo zhān 2.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沾沾自喜 3.(1)人 自然 征服自然 敬畏自然
(2)敬重畏惧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4.参考答案: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自云。5.征服自然 6.敬畏自然
7.“狂妄的表现”是指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窃笑的依据是:(1)人类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为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8.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改后没有原句语气强烈。9.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一片森林:人类的智慧就是一棵小树。
10.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都是人类破坏大自然造成的,同样也是人类自掘的陷阱。11.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并且相互协调;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的大脑;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12.宇宙是通过人类来认识(欣赏)自己、表达自己的。
13.与上句的比喻“肌体”相呼应,增强文意的连贯性,突出强调了人类与宇宙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14.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素材大观园
一、名人名言
1、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也是康德的墓志铭。
2、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英]莎士比亚
二、“祭山”与“山神节”的来历
农历三月十六日为“山神节”(也叫老把头节或木把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等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历史上满族是以狩猎为主的游牧民族,满族人祭山与信仰萨满教有关,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派,是对自然界的一种崇拜,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性,皆有神仙庇护。所以祭山又称“山神会”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历来有祭山的风俗,在山上找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树,村里人就在这棵大树下宰杀牲畜焚香祈祷;到了晚上点起篝火。人们载歌载舞,(满族人的舞蹈形式被现代人称为“跳大神”)。祭山仪式达到高潮。
其实汉族至古以来就有祭山的传统,从秦始皇到蓬莱祭山开始,历代皇帝都有过类似活动,如祭泰山等等,不一例举。传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山东莱阳有个穷汉叫孙良,漂洋过海闯关东,来挖山参。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禄的人,结拜为兄弟,一同进山挖参,在老白山下搭了个窝棚住下。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中迷了路,走散了。孙良等了几天不见张禄回来,便沿山路去寻找。走了7天7夜,干粮吃光了,也没找到张禄,走到喇蛄河和浑江汇合处,由于饥饿和劳累而昏倒。苏醒后,爬到河边喝水,见水中有只喇蛄,便捉来充饥。用最后的力气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了几行字: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路上丢了亲兄弟,沿着喇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个喇喇蛄,不见兄弟不甘心。
孙良刚刻完心字,便口吐鲜血死去。人们敬佩孙良的为人,就把农历三月十六日作为“老把头” 祭日。所以后来上山挖参的人都要去拜一拜。
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十六日为“木把节”(也叫老把头节或山神节)。“木把”是当地伐木工人的自称,“老把头”也就是伐木工人的祖师神。据伐木工人世代相传,老把头孙良实有其人。清初封禁时代,不准汉人进入东北林区,官兵稽查很严,独有孙良冒险入林谋生,为后人开辟了生路。在旧《临江县志》(县文化馆藏手抄本)中刊有孙良的一首自述诗:“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啦啦咕(昆虫),教我伤心不伤心!嗣后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人。”传说中的孙良白发银须,面容慈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死后终年手持“索拔棍”在山林中引导放山的穷汉挖掘“棒槌”(人参),护卫山民安全,把迷路者带出森林„„林业工人认为他生是放山英雄,死后就成了掌管长白山林的山神。木把节即由此信仰而起。每到这一天,林业工人就要集会祭祀他,仪式以后,就由工人们跳起豪迈粗犷的“木把舞”。这种舞蹈反映林区的生产习俗,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有祭祀行业神——祈求生产安全、行业兴旺发达的内涵。
三、“敬畏自然”与“改造自然”论辩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汪永晨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新京报)
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用心
爱心
专心
何祚庥
(编者按: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环球)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河北省工程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教案 人教
新课标版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
第4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敬畏自然
学校 石川中学 年级: 八年级 备课组:语文组 主备人: 王龙龙 审核: 班级: 小组名: 姓名:
11敬畏自然
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借助工具书积累重要词语。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2.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步骤:
一、预习案
【链接材料】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在阅读中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你预习的第一步,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和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