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乡愁》教学思路设计
《乡愁》教学思路设计
《乡愁》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三、感知·探究
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教师范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⑵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ya)
第2篇:乡愁教学设计思路
乡愁教学设计思路
《乡愁》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形式整齐,朗朗上口,并且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以往学生对学习现代诗兴趣不高,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凝练传神,而且由于年龄及家庭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离家在外的经历,家中也没有至亲与自己相隔万里。对于作者的思乡之痛,感受并不深刻。但是,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富于幻想,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视频的冲击力和音频的渲染力,很容易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同时,能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希望本诗的简洁优美、朗朗上口,会使学生爱上现代诗。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诵感悟诗歌,以读代讲,
2.情境渲染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作者的心路历程,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敢于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及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诗歌情感。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朗诵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大陆》。
2.导人新课
“山之上,国有殇”字里行间书写的是那份永远也无法踏上故土的痛楚,这就是乡愁,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描绘过这剪不断的故国之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设计意图: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大陆》中深情的呼唤,配以古曲《哀郢》,能使学生一下子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故国之思,很快进入诗歌情境。〕
(二)读愁
1.潜心聆听
(1)初步感知,请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应把握的节奏、重音、感情基调及语速。
(2)各组交流探究结果。
①节奏划分:以第一小节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②感情基调:深沉、哀伤
语 速:舒缓、稍慢
(3)带着对诗歌的初步感知,请大家聆听名家朗诵,听的过程注意细节的处理技巧。
2.咬文嚼字
(1)诗歌虽短,但从结构到用词无一不别具匠心,请大家努力挖掘字里行间隐含的深意,把你的发现、收获说与大家分享。
(2)总结归纳
①归纳结构
②写作特点
语言:叠词、数量词的使用:很小、很轻的事物反衬出感情的浓烈
结构:时间顺序:人生四个阶段
整齐划一的结构:句式一样、字数相同
情感:托物寄情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感情的逐步升华:个人思亲——国家统一
〔设计意图:有人说,诗歌只有通过朗诵才具有完整的生命,学生如果能读出情感,读得动情,那么对于诗歌的把握也就基本到位了。名家深情的朗诵配以如泣如诉的《思乡曲》的旋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并能准确地把握住了名家朗诵时对的个别词语的处理、升降调的把握,并能分析出这样处理的意图。〕
3、情感渲染
(1)播放一段白岩松采访余光中的视频。
(2)配以荡气回肠的《英雄曲》,教师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自述式散文中的自白。
〔设计意图:白岩松采访余光中的视频中主持人对余光中先生一生经历的简要回顾能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余光中先生那句“我写《乡愁》只用了二十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心中已经酝酿了二十年”会令学生感触更深。
配以荡气回肠的《英雄曲》,教师深情的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自述式散文中的自白,那段“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感慨,课堂的气氛此时应该会达到高潮。〕
(3)朗诵吟唱
伴随音乐,学生朗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再加上不好意思,所以大部分同学都不敢放开去朗诵,这时,音乐的渲染就起了重要的作用,《思乡曲》的旋律响起,学生渐渐的进入情境,面部表情渐渐凝重。伴随着音乐,同学们的朗读也渐入佳境。而我们的读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我们通过组员之间的配合、小组内的自我朗读让他们很快忘记了羞涩,做到人人敢读。〕
(三)绘愁
1.联想描绘
请同学们任选一小节,用散文的语言进行描绘。
2.创意美读
〔设计意图:借着同学们心底回荡的情感,让学生将这四幅画面用散文的语言描绘出来。并采用利用音乐学生创意美读的方式进一步达到共鸣。〕
3.学有所用
(1)你有离家千里之外的经历吗?能从这首《乡愁》上找到共鸣吗?试着仿写“乡愁是———————————————————”。
(2)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已经有不少朝夕相处的同学与我们离别,这种离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着将它记录下来:“离愁是————————————”﹝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只仿写乡愁,因为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已经有不少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别了,对于这种离愁,相信同学们想说的更多,所以我让同学们试着将它记录下来:“离愁是————————————”。﹞
(四)拓展欣赏
播放陈铎老师朗诵的《乡愁四韵》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陈铎老师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再一次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中,也对余光中先生的创作加深了解。〕
(五)课后积累
本课结语:这首诗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深沉而又热烈的思国之情,也让我们又一次地想起那个与大陆咫尺之隔的孤岛,制造了多少起的骨肉分离又孕育了多少首荡气回肠的凄美诗篇。如今,香港的紫荆花,澳门的白莲花都已盛开在祖国的大花园中,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宝岛台湾尽快迈出回归的步伐,踏过那浅浅的海峡,植根到祖国的沃土之中。
课后积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了解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本课带给学生的影响,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关注海峡两岸的交流,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
七、板书设计参考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思母
长大后——船票——恋妻
后来—— 坟墓——哀亡
现在—— 海峡——盼归
升华
意象
拓展阅读:乡愁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第3篇:《乡愁》课文教学设计思路
《乡愁》课文教学设计思路
《乡愁》是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下面是关于《乡愁》课文教学设计思路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
第4篇:乡愁教学思路
乡愁教学思路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
第5篇:《乡愁》教学思路
《乡愁》教学思路
《乡愁》写的国愁,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以下是课文的教学思路,一起来看一下吧。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