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的原文及翻译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07 07:12:3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的原文及翻译

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的原文及翻译

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原文及翻译,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第2篇:《朱先生筠行状》译文

《朱先生筠行状》译文

【原文】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

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

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

第3篇:《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先生筠行状》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珪,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①,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正分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②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督福建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

导语: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关于《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原文】: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梁书·王筠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的原文及翻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的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