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点及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P.19-20页8幅图片
要求:1、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3、谈谈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二、自学质疑:什么是文化?
学生看书P.18“知识链接”
要求:根据文化的含义来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教师归纳:
文化的内涵: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指导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学生畅谈欣赏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板书、引入新课)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1、文化的重要性、内容和地位;
2、名字的内涵,汉字的地位,文字出现的意义;
3、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就;
4、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5、自觉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四、合作探究:
1、说名字,谈文化。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名字的文化内涵。
2、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就,谈感受。
(1)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
(2)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3)举例说明:中华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畅谈感受。
教师归纳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富有创造精神。
3、列举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建议。
要求:学生列举一至两例本地区的比较有影响和价值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并就如何保护这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教师提示: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归纳:
(1)对国家的建议:制订专门的保护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的法律,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大型建设、城镇规划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为代价盲目开发和建设;国家应该增加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
(2)对社会的建议:全社会要营造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来保护。
(3)对个人的建议:树立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使之深入人心;自觉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并敢于同破坏行为作斗争;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合理化保护意见。
五、当堂检测:
参见补充习题。
6、教后反思:
第2篇:七年级《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七年级《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点及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P.19-20页8幅图片
要求:1、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3、谈谈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二、自学质疑:什么是文化?
学生看书P.18“知识链接”
要求:根据文化的含义来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教师归纳:
文化的内涵: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指导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学生畅谈欣赏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板书、引入新课)
三、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1、文化的重要性、内容和地位;
2、名字的内涵,汉字的地位,文字出现的意义;
3、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就;
4、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5、自觉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四、合作探究:
1、说名字,谈文化。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名字的文化内涵。
2、列举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就,谈感受。
(1)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
(2)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3)举例说明:中华文化成就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畅谈感受。
教师归纳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富有创造精神。
3、列举本地区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建议。
要求:学生列举一至两例本地区的比较有影响和价值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并就如何保护这些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教师提示:可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自己的建议。
教师归纳:
(1)对国家的建议:制订专门的保护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的法律,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大型建设、城镇规划一定要首先考虑到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为代价盲目开发和建设;国家应该增加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
(2)对社会的建议:全社会要营造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都来保护。
(3)对个人的建议:树立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使之深入人心;自觉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并敢于同破坏行为作斗争;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合理化保护意见。
五、当堂检测:
参见补充习题。
6、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教学目标:
1、 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
3、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4、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教学难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要求:以小小组(前后座位四人为一组)为单位,每组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文化认同的含义;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
3、 中国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的含义;
4、 看到P.25照片的感受;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交流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展示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
2、 如何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讨论交流在以下三个情境中的感受并说明原因:
(1)在欧洲旅游,有人问起“中国人是否还留着长辫子”时:
(2)去新加坡访问时,看到公共场所用汉语写的“禁止随地吐痰”时:
(3)在许多国际性比赛中,当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在运动场升起的时候:
4、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5、目前许多人用外来语代替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邮箱”说“伊妹儿”。请谈谈看法。
四、精讲点拨
1、认同 →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认同,字典解释: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动亲近。教材解释:指共有的信仰与情感,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
文化认同,就是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相互以来与尊重。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保护中国的无形文化遗产。
3、中华文化正阔步走向世界;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学会分析、批判和鉴别,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五、当堂检测:(见《补充习题》)
第三课时 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2、适应时代要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容;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要求。
教学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要求。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提问(10分钟):
学生预习课文
要求:认真研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没有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适当提示。
二、交流展示(15分钟)
要求: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个人展示。
1、交流问题:
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教师提示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
(1)民族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具体要求。
2、交流经验:
(1)你还了解哪些引领我们认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列举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美德。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要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1、联系抗震救灾的有关材料,谈谈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提示:
(1)“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
(2)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说说中华民族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为班级弘扬民族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
提示:
(1) 从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方面列举;
(2) 为班级弘扬民族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四、精讲点拨(5分钟):
1、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不同的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同的。
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五、布置课外践行:设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第3篇: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热门23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编写教案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范本,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灵感。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篇一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
第4篇: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优秀16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了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的效果。编写教案时如何考虑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估?使用这些教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参考,加强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明确自己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点及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承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证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1、说出图片名称;
2、思考:为什么说是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
3、谈谈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
二、自学质疑:什么是文化?
学生看书p.18“知识链接”
要求:根据文化的含
第5篇: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实用22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书,它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和步骤。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篇一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
第6篇:2023年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大全(1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看看以下这些教案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新的教学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历史融入民族文化教案篇一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国;宋夏间的战与和。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并建立金政权;金灭辽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收复建康;郾城大捷。宋金和议,以及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金迁都燕京。
2.思想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本节课的史事和历史人物,进一步培养他们初步运用正确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