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语文版七上)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9-04 07:12: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美猴王(语文版七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吴承恩

这篇课文节选自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二回,教学时通过疏导字、词,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故事情节,进而把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及表现手法,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感受课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同时经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时应突出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像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结合课文的学习延仲拓展到整部小说的阅读,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让学生将第一回与课文作些比较,增加阅读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

1导人。

教师:孙猴子是家喻户晓、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领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壬,而且是美猴王。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西游记》及其作者简介。

[问题]什么是神话和神话小说?

(要点提示:《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代人分不清人和神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二)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结构

1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2)第二部分(第2一3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3)第三部分(第4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且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束),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2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一起理清了文章的情节结构,解决了本文的生字难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美猴王孙悟空是一个神、人、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下节课我们具体地探讨这一艺术形象。

第2课时

(一)第三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

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问题一]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问题二]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I问题三]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2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语言美这三个方面,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进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动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二)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l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3体验感悟。

4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美猴王》,不仅了解了神话的特点,认识了”美猴王"美在哪里,对这一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大家发挥了想像力,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美猴王那样积极主动,增强自我表现欲,把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作业

作者邮箱: ycf@txt.cn

第2篇:《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实验中学 陈红雨

教材分析:

《美猴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讲述了美猴王的来历。

课文虽为节选,但结构清楚,情节完整,语言通俗,内容较为浅显,一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体会美猴王勇敢机智、敢说敢做、深受众望的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突破:调动多种方法揣摩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抓住美猴王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感悟。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教者的指问而是想向对方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适合学生的要求,给了学生说话的机会,驰骋的空间。

设计思路:

1、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加强个体尝试,培养参与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我们的学生已具备搜索信息的条件,但应在能力方面加以培养。

3、中学生应加强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西游记》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应让学生增加对该书的了解。同时也是让学生接触、阅读文学名著的契机。

5、美猴王是作者热情赞颂的英雄形象,也为中学生所喜爱,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今日有幸争做美猴王,不也是快乐的事吗?

教学创意:读中议 唱中画 演中学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资料。电影《西游记》片断、歌曲《猴哥》。

学生:查阅《西游记》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五环节自读尝试模式)

一、 定向

(一) 导语设计

预测:出示图片、讲故事、谈《西游记》、说说孙悟空、唱歌

(导语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开课伊始,就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 确立目标

预测: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情节、分析形象、体会语言特点。

(目标由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结合本课特点、综合教者的意见共同归纳认知并明确重点。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有机结合。)

二、 自读

(一)播放故事片《石猴初问世》,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二)整体感知:标注自然段,圈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扫除文字障碍,进行必要的字词教学。同时理清情节思路。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三、 讨论

小组交流学生自读过程中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以学生自提问题、自解问题为主,教者适时引导。围绕课文情节分析美猴王性格特点,解决重点,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航作用。)

四、 点拨

设计问题如下:

1、请说出与孙悟空有关的故事,并简单分析其性格。(至少两个)

2、请说出《西游记》中其他几个典型人物。(至少六个)

3、请说出与猴有关的成语或歇后语等。(至少三个)

4、假如孙悟空来到你身边,答应送你一根毫毛,满足你一个心愿,你的愿望是什么?请说明原因。

(在学生自读、讨论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课外知识加以储备的兴趣。)

五、 总结

1、 在《猴哥》的歌声中作画。

2、 编排现代版《西游记》。

3、 瞑目遐想,再现课文情节。

4、 根据课文内容为《猴哥》歌曲改词。

(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自选内容进行才艺表演,巩固知识,迁移能力,体验尝试的快乐。时间有限可课后完成。)

第3篇:七年级语文 《美猴王》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 《美猴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 《美猴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文《美猴王》的教学设计

语文《美猴王》的教学设计

语文《美猴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给课文划分段落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节,会复述美猴王的故事;理解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方法,分析美猴王的动作、语言,从而概括其艺术形象;师生合作总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美猴王“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养成课外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把握美猴王艺术形象。 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握本文中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他的《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2、什么是神话小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美猴王》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略)

设计理念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美猴王(语文版七上)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猴王(语文版七上)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