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概述论文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概述论文
一、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重要性
1、精心管理,热情服务。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要根据学校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为学校的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等服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者首先应树立精心管理、热情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教学、训练、竞赛和群体活动等服务,做到热情、周到。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不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3]。
2、管理的有序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低值消耗品。都需要分门别类的管理和摆放有序化,登记造册,进出有据,报废有凭证,避免无序管理使有些东西用时找不到,不用时随手可碰到的情况发生[4]。
3、检查隐患,确保安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有其自己的特点,随时或定期检查、维修和护理,使用要科学、合理,清点要及时,做到防潮、防霉、防火等工作,防止管理不善,发生意外事故,危及学生安全,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在体育器材管理中,几乎每个学校都制定了《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管理中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使制度只流于形式。基于此,为取得良好的管理实效,使《体育器材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管理者应在实施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设置并采取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处理好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共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器材的管理中,使其产生良性循环[5]。
2、科学化原则。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从固定室内外的到低值易消耗的有数百种,建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将会给体育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带来诸多方便,避免器材摆放杂乱无章、鱼龙混珠。因此,要使器材管理科学化。
3、经常化原则。器材管理经常化,突出一个“勤”字,管理者要随时或定期对各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查、维护、维修,做到防潮、防霉、防火等工作,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安全隐患积极上报的好习惯。
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具体措施
1、主管领导分工主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学校管理的质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工作,应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有主管领导分工主管,对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问题应讨论决定,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体育教研组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应具体负责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全面工作,以人性化的方式按照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教育学生爱护场地器材设施及公共财物[6]。
2、管理员尽职尽责,精心服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员是器材管理的主导者,扮演主人翁的角色,器材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管理中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坚守岗位;严格按照制度借、收器材;离开时随手关门、关窗、断电,时刻做好防火、防盗、防潮等;账目清楚、帐物相符,随时检查器材,保证器材使用安全和使用率,树立精心管理、精心服务的意识[7]。
3、体育教师履行义务,发挥教育作用。体育教师是场地器材的支配者,在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工作中,体育器材的使用几乎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8];学生是场地器材的使用者,二者对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也起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履行义务,做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情况和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上课前所用场地器材应有集体备课协商统一安排,合理分发使用器材,以免发生冲突,有利于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体育教师上课前应填写教具借用单,由学生值日生领取教具,并教育和督导学生于课前和课后领取和回收器材,并保证不丢失;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讲解每种器材的使用方法,防止使用错误导致器材损坏,引导学生树立学校是我家,我爱我家的思想,养成正确使用体育器材的习惯,发挥自己的教育作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是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合理完善的场地器材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利用场地器材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达到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学校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第2篇: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研究
社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我国社区体育蓬勃发展,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社区体育理论逐步完善,但就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方面的科研水平严重滞后。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对社区体育的器材管理进行了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社区体育 器材 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目前社区中大量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没有合理利用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对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和利用提出新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一、问题提出
社区体育服务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措施,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育社会化的促进因素,也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举措。社区体育的基本条件便是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社区居民进行器械锻炼的物质保障,是社区体育的基础条件,在走访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理论,各社区均配置了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其中大部分是常见并简单的体育器械项目,有扭腰器、摸高横梁、单双杠、肋木、跑步机、固定式踏桩、仰卧起坐床等体育器材。
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这些体育器材闲置,一部分器材被用来晾晒衣物等;器材损坏严重,比如器材生锈,跑步机只有一条腿。出现这一系列情况必然是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亟待解决。
二、社区体育器材管理发展的现状
(一)体育器材缺乏科学管理
体育器材的科学管理是保障体育器材得以正常使用的基础条件[3]。调查中了解到社区没有出台相应的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政策条例,没有制度层面的保障,也没有分管领导负责管理,领导层不重视,这两大原因就造成社区体育器材严重滞后,导致社区体育器材的严重损坏。
(二)社区健身场地被私人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管理
通过走访和观察发现,现有的健身场地和器材已经在逐步演变成私人场所。走访发现一些器材场地被一些社区居民用来晾晒衣服,还有一些场地被用来停车等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社区管理部门并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任由其发展,导致公共的体育设施被私有化。另外,健身场所卫生无人打扫,纸屑、果皮随处可见,很多健身器材的使用说明被小广告覆盖,从小区居委会得知,小区的健身场地卫生原本是由小区物业负责,但是小区物业委员会因资金欠缺等原因,目前的岗位空缺严重,除了一些大面卫生之外,细节卫生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公共设施等一直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影响健身者的情绪。
(三)健身器材露天安放,无人维护检修
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体育观念逐渐有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各社区修建了体育器材,但是很多器材都已经是“历经风霜”。“肋木”、“转体训练器”、“摸高横梁”等多处油漆脱落、锈迹斑斑,很明显就是没有管理保养,无人维护检修的后果。健身器材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使用损耗。“社区健身器材损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居民普遍缺乏健身器材的使用知识,其次是未能及时维护造成健身器材损坏,如器材松动,器械磨损等[4]”。特别是一些高频率使用的器械损坏严重,如漫步机只剩下一条腿、扭腰器松*摆等。
(四)群众参与率低,器材利用率低
社区健身场地没有相关的健身规章制度和健身指导,健身者只能依靠器材上的说明,一知半解地进行锻炼,没有明确的健身计划,健身者只是把体育器材当作一种娱乐方式,不合理地使用器材,简短了体育器材寿命。随着“坝坝舞”的兴起,社区居民更倾向于这一类简单的健身方式,而对于器械这一类稍有难度的体育项目不感兴趣,加之体育器材的损坏,居民不得不放弃利用社区体育器材健身的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相关政策,科学化管理。首先应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完善管理体制,落实到分管领导,将这一项工程纳入相应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科学化管理。思想上重视,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件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来抓,保障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
(二)合理规划健身场地,调整器材密度和间距。在对居住区健身的规划中应考虑到居民健身空间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空间安排的有机性,追求生活化、方便化、安全化、趣味化,合理调整器材的密度和间距,发挥每一个健身器材的使用价值,如把锻炼效果相仿的器材划区域摆放,民族传统型的器材和新型器材结合起来使用。
(三)探索社区健身场地器材管理的新模式。委托社会专业组织管理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形成管理规范、制度保障、环境优雅、科学指导的全民健身新体系[5]。专业管理人员要一天两巡视,二天一维护,二天一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健身器材的正常使用。借鉴我国发达地区的管理维护经验,结合本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社区体育健身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四)改善社区健身场地的卫生环境,加强监督。社区管理者逐步完善健全的社区环卫机制,落实相关的环卫政策,鼓励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并保持,获得良好的健身环境的同时也为社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建议以几个家庭为单位,成立社区环卫小组,轮流值日,为社区健身场所营造美好的健身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锡杰.苏州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9(1):76.[2] 王飞.北京市海淀区社区体育器材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 李江.南阳市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管理现状调查[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12.12.[4] 乐开颜.攀枝花市社区健身器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6):100.[5] 熊和平,陶理.湖北省孝感市社区体育器材的管理及利用探究[J].体育人文社会学.2012.12.
第3篇:体育场地器材自查报告
体育场地器材自查报告
为认真做好我校体育器材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体育器材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其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功能室的管理水平,现将我校体育场地器材自查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标准配备
1、我校体育器材室数量两个,体育器材室与运动场临近,使用面积充足,体育器材按《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标准配备,器材目录清楚,放置适当、整洁,维修及时,完好率高,能依据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求及时提供各科器材。
2、体育器材室内的室内的各类器材,均应有固定的放置地点保管,课后放回原处,随时补充,及时检查更换.未经管理员同意不得将器材拿回教室。
3、器材室所有器材须经常检查,并定期清点,防止损坏或遗失。保持器材室内整洁,通风以保持干燥。
4、严肃认真,严格遵守体育器材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各类器
第4篇:农村学校如何解决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摘 要: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全力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像我们这些地处农村的中学,在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是有所保证的,但是农村学校体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和体育经费的不足。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效果呢?这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学校; 场地器材; 不足; 锻炼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8-001
如何解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和体育经费的不足这一难题,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效果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操作:
1.体育教师要将有限的场地器材合理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