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敏而好学》教案1(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敏而好学(教案)
教学要点:
1疏通课文,完成文课后言基础练习题(练习二)
2在自读基础上学习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练习三)
3结合学生提问,深入品味课文语言,理解其思想观点,并能给予评析。(练习一)
内容:课文预习,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学习”的话题
二学生自读十分钟,教师巡视,并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分小组,将课后练习二中的所有例句,准备抢答。
四口头翻译习题中例句,并回答有关文言句式方面的提问,逐句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翻译下列各句,看看它们与现代汉语语序有何不同
①贤哉,回也!
译:颜回是多么贤德的人啊!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
(明确: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不过现代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句式,其实它们都是为追求一种表达效果而“临时”倒装的,这和语法上讲的那种“常态”的倒装是不同的。)
②何以谓之“文”也?译: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介宾倒装句;宾语“何”前置在介词“以”前面)
③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译:不能培养道德,不能研究学问。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宾语前置句;宾语“德”“学”通过结构助词“之”分别前置在介词“不修”“不讲”的前面)
④莫我知也夫!译:没有谁了解我啊!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宾语“我”前置在动词“知”前面)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译: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子路”后置在动词“问”后面)
⑥蚓无爪牙之利。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定语后置;定语“利”后置在中心词“爪牙”后面)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焉
必有忠信如丘焉。译:在那里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兼词,相当于“于此”)
焉知来者之不今也?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就不如现今的人?(疑问代词)
就有道而正焉。译: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代词,代“正”的宾语)
我无能焉。译:我没有能够做到。(语气助词,可以不译)
人焉廋哉。译:人哪里能隐藏得自己呢?(疑问代词)
(2)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译:学问渊博,因而不能在任何方面来成就名声。
后即为人所制。译:后来即被人所制服了。
所在皆是也。译:(这种情况)到处都这样。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攻入以及发生意外情况。
五收集学生质疑点,整理如下:
文科班
2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是骄傲的口吻还是谦恭语气?(杨杏萍)
24孔子说“毋意”,却说“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必”不是“主观揣测”吗?(周玉冰)
4“抑为之不厌”能译成“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吗?(葛璎萍)
6孔子提出的“四绝”,彼此有什么联系?(黄裕鑫、杨杏萍)
8为什么说“过”与“不及”都不好?(杨杏萍)
8“师也过”,何为“过”,为什么“过”就不好?(杨子)
9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实质上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杨滢)
10孔子回答学生追问“何为其莫知子也”,是不是答非所问?(杨杏萍)
10孔子为什么发“莫我知也夫”的感慨?(吕超雯)
10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杨子)
11孔子在《季氏》九里把人分成几等这与他的“有教无类”不矛盾吗?(黄裕鑫、杨杏萍)
11“民斯为下矣”中是不是表现了孔子对下层百姓的歧视?(周玉冰)
理科班
6《子罕》四中的“意”“必”“固”“我”四个词意思有何差别?(吴穗波)
6孔子提出的“绝四”,一般人能做到吗?它与“敏而好学”有什么关系?(郑映红)
7孔子为什么感叹听他的话并努力去做的只有颜回一个人?(谢丹)
11孔子虽然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但真有这种人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又要说?(吴穗波)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2日星期四)
内容复习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解答学生质疑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
二复习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题的例句,归纳“焉”和“所”的一般用法,板书如下:
(一)焉
1作兼词,相当“于此”,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疑问代词,相当“何”,如不下虎穴,焉得虎子。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语气词或词尾,可以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4一般代词,相当“之”,如,就有道而正焉。
(二)所
1用在动词性词语前,代指动作涉及的对象,如,所见所闻。
2“无所”连用,表示全部否定,如,无所顾忌。
3“有所”连用,表示部分肯定,如,有所进步。
4“所以”连用,表示原因,相当于“之所以”
5“为……所”连用,表示被动关系,如,不为所动。
三细读课文一到六段,解答学生质疑,讨论如下
1第一段孔子向子贡解释孔文子为什么取谥号为“文”,他说了八个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么这八个字其实包含了学习三个方面,请你用三个词语六个字加以概括,并说说三者的关系。
(明确:可以概括为“聪明”“好学”“谦虚”。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第一是天质水平,第二是兴趣爱好,第三是求学态度;一般地说,一个天分高的人常常会不好学,而孔文子却好学,无疑就能取得很高的学问,而学问高的人又常会骄傲自大,瞧不起学问或身份比自己低的人,可是孔文子却能不耻下问,这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2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是骄傲的口吻还是谦恭语气?(杨杏萍)
(解说:第二段孔子实际上说了两句话,这是前一句。那么两句话是什么关系呢?他表意的重心在哪一句呢?很明显,两句话是转折关系,表意的重心在后一句,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所以,从整体上看,说话的口吻是谦恭的。等于说,我“忠信”水平很一般,即便算高一点,那也仅仅因为我更努力好学而已;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诉学生,如果要有高水平的道德,也不难,只要像我这样勤奋好学就行。)
3在第三段,孔子说了自己哪四点忧虑?这四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孔子的四点忧虑是,修身、进学、徙义、改过。前两点讲的是研究学问提高修养,彼此又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后两者是说实践问题,徙义,就是践行仁义,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犯错,所以就有了最后的改过。而前两点与后两点的关系,又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孔子说“毋意”,却说“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必”不是“主观揣测”吗?(周玉冰)
(解说:这样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提问非常好,有些事孤立的看,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但只要联系起来思考就发现矛盾了。确实的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前后矛盾的言说,这充分说明这部所谓的经典本身缺乏完整的系统,没有严密的逻辑。但是我们还要注意,我们一般说逻辑矛盾,应该是指在同一论域的同一个话题,也就是考察一个人说的话是否矛盾,要和他说这话的具体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脱离了具体的时空语境联系,我们就很了解言说的确切含义,如果把人家在不同语境说的话放在同一时空来说,那很可能是断章取义。《论语》本身就是编者“断章取义”编辑而成的语录,其中留下许多言语的空白,需要后人去填补。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学养见识不同往往就会“填补”不同的东西,引申出不同“意义”,这是我们学习时特别需要谨慎的。至于这两句话,很明显其语境不同,孔子说“必有忠信如丘焉”如此肯定的语气是对已然事物的肯定判断,其实要强调的是,要达到自己一样的“忠信”道德水准并不难,这里表现出来的倒是孔子一种谦虚的精神。而后文那个“毋意”是学生对孔子的评价,说他不主观推测,强调他凡事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这和前面说的“必”完全属于不同的话题,所以,不能说彼此间是矛盾的。)
5“抑为之不厌”能译成“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吗?(葛璎萍)
(解说:课本上这样翻译很显然是不恰当的,至少原文中的“之”和“厌”没有落实或理解错了,而且从整个译文看,它与下句意思充分了,下句的“诲人”不就是这里说的“工作”吗?而这里“厌”译成“厌倦”,下句又是“厌倦”,这样翻译不是太让人“厌倦”吗?事实上,这里的“之”就是代指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所谓“仁义道德”,而这里的“厌”就是“满足”的意思,是这个词的本义。整句话可以译成:实践它我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把它传授给别人我从不感到厌倦。)
6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学习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好吗?
(明确:这是类似于竞技时一种极其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果把这种状态理解成一种只争朝夕的努力拼搏的精神,固然值得在学习中保持,尤其在我们还暂时难以摆脱的应试性的学习,但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自己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就没有必要如此紧张,我们更应该以一种从容的甚至审美的心态进行学习。)
7《子罕》四中的“意”“必”“固”“我”四个词意思有何差别?(吴穗波)孔子提出的“四绝”,彼此有什么联系?(黄裕鑫、杨杏萍)
(解说:从课本注释上看,这四个词似乎没有多少差别,同学们能够由此追问这正反映了我们质疑水平很高。这四个词的意思,我的理解和课本注释基本一致,分别是“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成见”“唯我独是”;孤立地看它们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能联系其言说所针对的情况,那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很清楚了,而且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明确了。前两“毋”,是针对“事”说的。“毋意”是说“事前”不主观臆断,而要从客观情况出发;“毋必”是说“事后”不绝对肯定,要留有余地。后两“毋”是针对“人”说的。“毋固”是说,对于别人包括权威者的成见要会变通,不拘泥教条;“毋我”是说对于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自以为是,别人的批评反对要能容纳,并善于吸收其中正确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四归纳小结:要比较确切地理解“论语”,就要尽可能联系“言说”的语境。
第三课时,(2007年3月23日星期五)
内容继续解答学生质疑,最后归纳课文有关学习方面的观点,并加以评析(练习一)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三的翻译和练习四的句读。
步骤
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
二继续质疑解说,讨论如下:
1孔子提出的“绝四”,一般人能做到吗?它与“敏而好学”有什么关系?(郑映红)
(解说:这“绝四”也许是孔子平时对学生提出的四个要求,也许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认为老师之所以成功,恰恰就是这四点做得不错。但不管怎样说,它毕竟是一种主观要求,“毋”就是“不要”也即不应该的意思,显然是对四种人们容易出现的失误性的行为作出禁忌性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要能克服四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一般人完全做到,也就是完全克服这些缺点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孔子也未必真的完全做到了,但用圣人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是孔子甚至可以说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习惯了,所以,孔子提出这样的标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于它与“敏而好学”的关系,如果我们联系一下荀子的《劝学》,明白了在儒家学者看来,所谓的“学习”就是“金就砺”“木受绳”,也就是孔子说的“克己”,“修身”,不断的克服人性的弱点缺点,最后借助“外物”“绝江河”“致千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敏而好学”与这“绝四”的关系了。所谓“绝四”本质不就是“克己”“修身”的四个要求吗。)
3孔子为什么感叹听他的话并努力去做的只有颜回一个人?(谢丹)
(解说:这既可以做肯定性的解释,也可以从否定的意义上来解读。从肯定的角度说,颜回是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真正达到了孔子对学生的要求,而孔子之所以这样赞赏他也许正是要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从否定的角度看,其实孔子这是一声哀叹,他的那一套没有市场,或者说他对学生提出的标准太高的。站在今天的教育立场看,我也以为孔子也只能是哀叹,要求学生勤奋努力或许还说的得过去,可是把“语之而不惰者”即是“听话”作为好学生的标准就很成问题了;应该说,孔子的这样的学生观在今天教育中仍产生着很大的负面的作用。)
3“师也过”,何为“过”,为什么“过”就不好?(杨子)为什么说“过”与“不及”都不好?(杨杏萍)
(解说:孔子这里说的“过”是以其“中庸”为标准的,但这又是一个很靠不住的标准,正如我们平时说的“恰到好处”的“好处”完全是由说话者说了算的,中国充斥了这样的标准,因此中国就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深究了。所谓的“过”就是“超过”了标准,而“不及”就是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孔子是讲“中庸”的,有人说中国文化精髓就是一个“中”不走极端,所以超过这个“中”不好,没有达到这个“中”也不好。对此,我是很反感的,正是因为这个只能由权势者说了算的“中”,总是把最广大的劳苦百姓挤压到边缘上挣扎着,让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也长期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中。现在我们还有不少这样“中庸”性的话语霸权,比如什么“特色论”,比如什么“结合论”都是忽悠百姓的。)
4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实质上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杨滢)
(解说:孔子在这里说这话要告诉学生的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为了去炫耀。要学生向“死无对证”的“死人”学习,不要受身边“活人”的诱惑。)
5孔子为什么发“莫我知也夫”的感慨?(吕超雯)孔子回答学生追问“何为其莫知子也”,是不是答非所问?(杨杏萍)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杨子)
(解说:这是因为孔子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没有人相信他那一套,他想极力推行所谓的“仁政”来改变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可是他几乎到处碰壁。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不能说是答非所问,因为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是说自己的人生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而且自己所达到的境界又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他说“知我者其天乎!”确实把自己看得很高,他是“世上最强有人的人”又是“那个最孤立的人”。)
6孔子在《季氏九》里把人分成几等这与他的“有教无类”不矛盾吗?(黄裕鑫、杨杏萍)“民斯为下矣”中是不是表现了孔子对下层百姓的歧视?(周玉冰)孔子虽然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但真有这种人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又要说?(吴穗波)
(解说:把人分几等与他提倡的“有教无类”的原则,在语言表达上显然是矛盾的,而且他说“民斯为下矣”也确实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歧视和森严的等级观念,但是他把人作如此划分,主要目的还在于激励学生学习,所以尽管“生而知之者”他自己也做不到却还有说,我想他有两个意图,第一,让真正聪明的人又一个“发展空间”,第二,要压压学生中的傲气,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二等或三等”的学生,而说“民斯下矣”则为了警示不好学者。很显然孔子这里把争做“人上人”作为读书的功利目标,对以后中国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三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讨论练习一,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提倡什么态度?这些态度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孔子及其弟子提倡的学习态度,归纳起来有如下
⑴好学不倦(热爱)⑵不耻下问(虚心)
⑶实事求是(求真)⑷聚精会神(专一)
这些其实是从学习动机、目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加以概括的,对于今天的学习自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第一点,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有的人学习热情几乎丧失殆尽了,作为一时还不能摆脱这种压迫的我们来说,要千方百计“解放”自己,自我激发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建议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把目光放远点,着眼思考自己一生发展的需要,从而超脱高考功利性;第二,寻找学习成功的机会,发现自己的长项,发展自己短项,多做纵向的自我观照,在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的同时,刷新自我,进而在自我欣赏中激发学习的热情。
2你怎样理解孔子的“生而知之”?
答:孔子把“生而知之者”视为“上也”,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学习终极追求的圣人境界而已。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承认自己达到了这种圣人的境界。这大概有两个意图,一是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可以永远追求的不变目标,二是可以使自己和学生始终保持一种不骄不躁的虚心向学的精神。不过用这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作为激励人的目标,很易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落感,甚至会感到这“崇高美好”的理想,其实就是一个欺骗。从另一方面说,用这种虚伪的境界去“激励”后来者,又很容易使人变得虚伪,背离事实求是的“求学”正道。
四课堂作业
(一)完成练习三的翻译,写在作业本上
思考探究三把《宪问.三十五》《先进.十六》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二)完成练习四,做在课本上
思考探究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曰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练了十天却不另学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已学会了乐曲,但节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节奏的技巧,可以学新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能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从你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也想象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黑黑的面孔,高大的身材,目光凝视远方,好像是个王者,正在关注着四方。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是这个样子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再拜之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第2篇:春江花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花了10分钟时间初步感知了这篇杰作。大家对诗歌朗诵者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是很满意,我们班人才济济,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请大家把昨天要求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的作业拿出来,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展示两篇。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句。
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来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__拟人_化,“__徘徊__”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_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_落花、流水、残月_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无限_”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四、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 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 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 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任选其一)
2、方法指导:(1)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
(2)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
(3)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六、齐读全诗结束。
七、教学反思:
张若虚的这首诗可谓名家名篇,所以从我本人到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值都非常高,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变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如何在保证这首诗的整体意境美的同时,又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成了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所以在不破坏诗歌整体美的前提下,我选择了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此诗,情、景、理的交融是这首诗的最大特征,也是即景抒情诗的共同特点,这样由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感知理解作品,由景到理,由理到情,最终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
另外,诗词教学就是学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过程,所以能够通过此文把以前曾经学习的诗文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理解这些诗文也必定有好处。于是教学以意象为中心把学生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分析这些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总结出这种意象的一般寓意。从实际操作的效果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要求的,也是有利于诗歌教学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学生课前的作业没有完成的很好,所以对于“景物的再现”的交流进行得不够充分,同学们对于夜景之美的欣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后应加强学生独立欣赏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附:
1、板书
2、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c、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第3篇:《乐在其中》(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乐在其中(教案)
教学要点:
1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练习三练习四)
2正确理解孔颜的“安贫乐道”(练习一)
3理解文中比喻句喻体与本体特点,进而准确把握句义。
内容课堂作业,通过作业熟悉疏通课文
步骤
一导入复习第5课的字词,快速回放有关课件,并提示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有关资料。
二要求学生完成第5课练习四
1请学生快速在课本上给这段文言文加标点。两分钟后,展示有标点的原文。
2要求学生将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不断鼓励
3五分钟后,教师对着原文讲解,让学生订正作业,并展示如下: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第4篇:《囚绿记》教案1(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
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让
第5篇:《碗花糕》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碗花糕》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分别为上述1、2点。
教学难点:为上述第3点。
课型:教读课。
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