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节日对联的特点
节日对联的特点
节日来临,不要忘记布置一下节日的气氛,来一幅节日对联吧,下面小编整理的节日对联的特点,欢迎来参考!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就是相同的,只就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就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就是形式对称,二就是内容相关,三就是文字精练,四就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
下面分别介绍对联的四大特点:
(一)形式对称
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就是对联的魅力和生命之所在。什么就是对仗呢?对仗,换言之,就就是对偶句的对称。“对仗”一词来源于古代宫中卫队行列(仪仗队),这种行列就是两两相对排列,故称对仗。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比喻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偶句屡见不鲜。不管就是《诗经》还就是《尚书》、《易经》、《老子》、《淮南子》都有对仗鲜明的佳句,两汉以后的赋体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唐代以后的格律诗,对偶这一辞格逐渐被人们所掌握,成为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修辞方式。
对仗,就是汉语文学的一大特征。中国的方块字,一字一言,本身便为对仗艺术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先决条件。这一特点使得骈文、诗歌、对联这种凝缩艺术千年不衰,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对联中的对仗就是在对联的`出句和对句中把同类的概念或相对的概念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并列起来,形成联句的对称美。在对联中,对仗方式尤为重要,它就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民间有一则关于春联的谜语,这样写着:
两姊妹,一般长
同打扮,各梳妆
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
只言片语,很精到地写出了对联的对称美、建筑美和祝颂吉祥的特点。
对仗形式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世界本来具有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现象,这就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启示了文学艺术的对称美,同时也迎合了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中“一阴一阳为之道也”的理论。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指出,“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为用,事不孤立。”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刘勰还讲到:“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因为,反对更能反映充满复杂矛盾的客观存在博物馆能表现作者的辩证思维,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古人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又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古人所说的实字,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名词;所谓半实,则就是抽象名词;所谓虚字部分,活的就是动词,死的就是形容词;助词,即就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很有帮助。
初学对联,最宜先学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就是说,要按同类词对仗成联,下面举例说明: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二字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就是极工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就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等相对。如用“日月”属对,则为失对,如用“晚霞”、“星光”则犯了词性失调的错误。因“晚霞”、“星光”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
(二)内容相关
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就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即成败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不管从平仄对仗方面,还就是从词性方面看,都能说得过去,基本对称,但它却不能算做对联。因为上下联就是孤立存在的,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联就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下联则就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互相的联系。
对联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对联不但内容相关,而且在形式上也做到相互关联。如徐树人所撰一副对联:
惟贫病相兼,乃称寒士;
并钱漕不取,才算清官。
此联意思就是:只有贫病交加,才算寒士;不爱钱,不征税才算清官。上联就是陪衬,下联就是正意,一“乃”一“才”表示其转折关系。
第2篇: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精选8篇)由网友“林北”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联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对联特点
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篇2:对联特点
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篇3:对联特点
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篇4:对联特点
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篇5: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对联的特点是什么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篇6: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其特点如下:
一、名称的'特殊称谓
对联的上句(长联不止一句)叫上联,又叫出句;下句叫下联,又叫对句。
二、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上下联对称工整,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要求一一对仗。
对仗分宽对和工对,前者要求宽松,只要内容相联即可;后者要求严格,既要内容上相承,又要词性一一对应,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中、长联则要求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词组与句子结构要求相同或相似。
例1:破千年旧俗
做一代新人
该联依次为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名词,对仗工整,属工对。
例2:绿柳吐絮
白杨飞花
该联绿与白属颜色类,柳与杨属植物类,吐与飞均为及物动词,絮与花属植物类,也属于工对。
例3: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此联词组之间上下对仗似乎较为勉强,但从整体上看,它仍是一副好对联,所以从古至今,流传很广,它属于宽对。
三、平仄协调
汉字有四声,古时分平、上、去、入。平声简称平;上、去、入三声合称仄,即含有不平之意,特点是有升有降,读音短促。
现在的普通话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与去声。语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丢失了入声,上声与去声沿用下来,合称为仄;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特点是声调不升不降,不高不低,轻而长,因此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循“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的原则,再加上多变的节奏,可使对联有一种音乐美。
所谓“平仄交替”即在同一联句中,平仄相间,有一定规律。
所谓“平仄对立”即上下联相对的字平仄不同。
例4: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仄起式。例5: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平起式,当然还可以是这样的:
例6:草堂留后世(仄平平仄仄)
诗圣著千秋(平仄仄平平)
总之,对联中的上联字平仄可以有不同的相间法,而且最后一字均为仄声;下联和它相对的字要平仄不同,而且最后一字均为平声。因为平声字悠长,而且响亮悦耳,作结尾较好。有时把对联的上下联左右次序弄颠倒了,人们读起来感到别扭就是这个原因。
对联的平仄要求也不是死板的,只要词意新颖、贴切,也可变通。古人有句口诀,叫做“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即句中逢单的字,平仄要求可以宽些;“二四六分明”即句中逢双的字,平仄不能含糊,因为一般以两字为一个音节,音节重点落在逢双的字上,这样读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节奏美及韵律美。
四、结构灵活多样
对联和诗联都讲究对仗,但是结构比诗联更灵活,上下联结构要保持一致性,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这样才能形成对联特有的节奏美。
例7:人心齐
泰山移(主谓结构)
例8:神州山河壮
人民幸福多(偏正结构)
五、上下相联,独立存在
这是对联区别于一般对偶句和诗联最重要的特点。
例9: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传诵至今的唐诗,四句才能表现一种哲理,若把一、二句或三、四句抽出来,分别成为两副对联,三、四句仍能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一、二句就不行。严格说来,它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它不能独立存在,不具备对联的实用性,所以对联在形式上分上、下两部分,但在内容上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上、下联既要工整相对,又要密切相联,常要求同类相对,如人对人、物对物、事对事等。
例10: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坟联
篇7: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对联种类: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对联中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草木(草木桃李等)、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五忌:
一忌:三平,三仄尾!对联不允许出现三平或者三仄尾!这样必然因为语调的不和谐影响格律!如,天连海岸线!这样的句子!11222!就是三仄
马到人成功22111!这个就的三平
二忌:孤平孤仄;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不允许除了第一字和尾字外只有一个平音或者仄音!这个就叫作孤平或者孤仄
三忌:同声落脚
;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其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
四: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
这个是初学者的禁忌!
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
花开花谢花自得
这样的出现在单句(出句)中是允许的!
但是对句中出现却不可以
另外还允许特殊的虚字同位!如,
竹之节,非傲气,乃傲骨。
梅之艳,能凌雪,更凌寒!
这里的之字是不需忌讳的!它就是虚词同位!
篇8:对联的特点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第3篇:对联特点
对联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4.仄起平收,音调和谐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第4篇:对联的特点
对联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对联的特点,更多杂文阅读欢迎访问YJBYS文学网。
一、对联的概念: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 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
第5篇:对联的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对联有什么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 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 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 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
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 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 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