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
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1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高三地理公开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 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第2篇:地理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我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2.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每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做的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排座位),为什么要排座位呢?(便于管理学生)。那我国面积这么大,疆域这么广,人口这么多,怎么管理呢?(进行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
(板书):1.三级基本行政区划
师:询问同学们的家庭住址,出示信封和我校的具体地址,引导学生探究出我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三级:省、县、乡。
比较下列两组词语,看看有什么异同点? ①北京市、合肥市、安庆市、桐城市 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③台湾、香港、澳门(板书):2.祖国在我心中
师:指导学生读教材1.7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并提出问题: ⑴.我国共有多少个省?
⑵.仔细观察省名,发现省名有哪几种情况? ⑶我国的首都。生回答,师总结。
师:对学生提出要求: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大致的方位、形状。
⑴.竞赛游戏:“比一比,看谁知道得又快又多”,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熟悉这些省区,再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的地图上任意指出几个省区,请学生回答他们的名称。
⑵.记忆省级行政区域的方法。①按方位记忆省区; ②沿一些线穿过的省区记忆; ③以一省为中心,记忆相邻省区; ④形象记忆省区轮廓
⑶.观察我国的行政区划图,了解我国的省区之最。⑷.结合图片引出我国34个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①师引导学生读教材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要求学生熟记且不能写错别字。②提问:34个省的简称有几种情况? ③记住几个特殊的省的简称:
大多数的省的简称只有一个,但有5个省的简称有两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
大多数省的简称只有一个字,但有一个省的简称有三个字(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④了解我国各省简称的由来;
⑸.省级行政区的口诀记忆法㈠㈡,也可参考教材第9页“活动” 师:调查提问:你家的车牌号是什么?我们学校老师的车牌号以什么字开头?为什么?(板书)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⑴介绍穿过我省的两条著名大河:长江、淮河;我省著名的山脉。⑵请学生说出我省的简称、行政中心; ⑶趣味地理:我省全称、简称的由来;
⑷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我省的邻省(东南北西两江),请学生回答全称、简称、行政中心
师:如果你以后在安庆或者在合肥上高中,有同学问“你 的家乡
在哪里”,“你是哪所初中毕业的”,你怎么回答?(板书)4.桐城是我家乡 ①桐城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②桐城也可以说成是安庆市的桐城,请问安庆市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③我们的学校:“老梅中学”的前世今生:
老梅乡——老梅镇——新渡镇,属于哪级行政区划? ④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桐城旅游,请你向他们介绍几个旅游景点、美食和特色文化。
三.课堂检测: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三级行政区划 2.祖国在我心中 3.我骄傲,我是安徽人 4.桐城是我家乡 六.教学反思:
第3篇:高三公开课教案
高三历史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
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史记
二、能力:
.秦汉大一统,社会比较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促成了文化发达昌明。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又为秦汉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进行立体观察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三、情感: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中国在世界上最先跨入封建时代,秦汉时期又迅速进入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秦汉文化气势宏大、辉煌灿烂的前提和重要条件。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第4篇: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地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滚滚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长江的源流概况
2、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1、读、析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教学准备:长江水系图
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探究新知
1、长江发源于什么山脉的什么雪山?它的正源叫什么?
长江曲折东流注入什么海洋?其干流像哪两个英文
字母组合?
2、长江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并
说出经们的简称。
3、在长江水系图上,请找出长江名称的起点?找出长江
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个省
区?(P47活动题1和2)
4、请找出长江的主
第5篇: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
第6篇: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左右的准备,我完满的完成了本学期高三年公开课的教学,可以说这对我又是一次锻炼,我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它既是对我平时上课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我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体验和尝试,虽然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它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回味,同时在教法和学法上,都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现在我们年段已经进入高考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我这次上公开课的内容是《地球和地图》这个专题中的有关时间计算和日期变更这一部分。有关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及自主命题省份高考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随着人类交往的密切,国与国之间联系也越来越来密切,使得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来高
第7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
第8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0年12月 开课班级:高三 开课教师:李伟耀
开课题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三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