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刍议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19 07:12: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刍议论文

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刍议论文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它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又是多门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并对形成中医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基于多年来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积累了点滴体会,刍议如下。

一、实施因材施教是当前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又不知道如何自我改变。这种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严重影响到目前大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真正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念教案,而是充分考虑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不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生普遍还比较羞涩,怯于与老师互动,排斥学习方法的改变。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并且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是中医内科学实践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中医内科学因材施教几点体会

1.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传授中,涉及到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证型,又以证型证候分析为重点、以处方用药为核心。结合基础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地从临床表现到病证诊断,从疾病症状到病因病机、从方剂分析到临证加减,贯穿起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授课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知常达变、掌握授课内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授课中注重结合临床病案,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概念的关键词拆分解读,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性表述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何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授课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非教师单独的灌输和说教。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针对具体病案,开展分组对抗辩论、角色互换、组建兴趣社团等形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分组对抗辩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争强好胜之心为学习的动力;角色互换,让同学们上台来尝试授课,通过换位思考寻找不足;组建兴趣社团可以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社团成员经常集中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班级团结更有利于学习。

3.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譬如归脾汤先后出现在治疗心悸、不寐、眩晕、血证等不同的病种里,对于类似的这种异病同治的现象,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纵横对比,自行总结归纳。从不同的侧面寻找这几种疾病相同的病机规律及辨证施治,拓宽学习思路、深化对教材的掌握。

4.注重个别辅导

再好的课堂教授,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可能仅凭课堂授课,就让所有学生的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无私奉献到教学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会发现个别学生出于家学渊源或者个人兴趣,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和优异,但他们又很可能存在着知识不够系统、辨证思路狭隘的缺点。对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的,应当在课后、假期见习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环节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和指导,既肯定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又要指出他们存在思路偏颇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才。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教育学生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家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个性和脾气自然会区别很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批评“面子薄”的学生,语言上要恳切婉转,不能太过激烈;教导敏感怯懦的学生,就要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待那些外向甚至“啥都不在乎”的学生,语言就要响雷重锤、醍醐灌顶,才能真正地对其有所触动等等。

2.不骄不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因表象和偏见来区别对待学生。不能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降低其他方面的标准;更不能对学习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多关注和沟通,让其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暖,积极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第2篇: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中医内科学教学是进行中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医内科学中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表图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指导学生总结规律、互动教学法、举例教学法、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以及让学生试诊。

关键词内科;中医;教学方法

中医临床其他课程的是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把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诊疗疾病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应用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中医内科学的课堂理论和授课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表图教学法

表图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的把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快速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增强了学习效果。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内容条理性不强,易导致学习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果。而应用表图教学方法,可以把各个病症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症型以及代表方以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疾病,达到理解知识點的效果。

2 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内科学中的内容比较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时,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操作起来方可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中医内科学中比较有优势的记忆方法,其中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称为联想记忆法比较常见。比较相近、相反以及相似的事物之间比较容易联想[1]。应用联想记忆法,一定要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从不同方面总结规律。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这三种疾病症状类似,均有着痰多、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是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痰湿蕴肺证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可以应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进行调理,肺胀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咳痰以及胸部膨满,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或者苏子降气汤,喘证的主要症状就是气喘,可以应用汤和三子养亲汤。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述病症时,可以与其他相似的病症一同讲述,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

3 互动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对中医内科学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不知从何时进行学生,明显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监督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前10 min对上节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师生互动,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在授课时,因为中医内科学与很多内容都存在一定关系,比如一个处方可以应用于多个病症,很多病症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均有着相似的地方,教师在授课时,会对一些联系性较多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疗方法中有三子养亲汤,教师会对学生提问,之前学过的病症中还有哪些病症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讲到喘证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哮喘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等。有助于学生掌握哮症和喘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老师讲解完之后,预留10 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研究,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反复的进行提问,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动力和兴趣。

4 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讲述给学生,特别是遇到的一些危重、疑难的'病例[2],让学生明白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5 举例教育法

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临床中,教师可以讲解完一个病症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似的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出疾病的病名,同时说出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及处方[3],采取提问的方式或者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6 多媒体教学法

因为课本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声音能把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哮病的时候,可以把哮病的发作时的情况以视频的方法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哮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加深学习。

7 学生试诊

在授课时,让学生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试诊,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辩证和具体治疗方案[4],之后让学生在旁,观察教师如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 总 结

学习知识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学辉,王振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0,25(5):897。

[2]张淑香。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J]。光明中医,2011,26(9):1937—1938。

第3篇: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 “Nine”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中医内科学富有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研理论,加强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由于中医内科学内容丰富,各个病证均可独立成篇,每个病证之辨证论治又各有不同,往往使初学者望书兴叹,颇费心思而难以学好,故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1一病一议,掌握规律:

内科病证名目繁多,经历了一个由繁而简的过程。如《内经》记叙的内科病证达二百余种;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确立了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近四十种内科疾病之辨证论治,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如何学习中医内科学论文

中医内科学富有理论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研理论,加强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由于中医内科学内容丰富,各个病证均可独立成篇,每个病证之辨证论治又各有不同,往往使初学者望书兴叹,颇费心思而难以学好,故本文从教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1一病一议,掌握规律:

内科病证名目繁多,经历了一个由繁而简的过程。如《内经》记叙的内科病证达二百余种;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确立了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近四十种内科疾病之辨证论治,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则记载了内科病证一千余种,至近代,作为中医院校教材使用的《内科学》则选择了常见病、多发病50余种,而近年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则记载了一百二十个病证,如此众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医内科学考试

1、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6、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11、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

16、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咳而少痰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多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黏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属虚寒;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如脓血相兼,为痰热瘀结成痈;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者,多属心肺阳虚,气不主血;咳痰者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属肾虚。

2、诊断:胸痹(心血瘀阻证)

症候分析:该患者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阳不振,阳气不宣,血行无力,久而成瘀,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故心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第一章

总论(自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中医内科学总结

Ztq-09---《中医内科学》

感冒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症候多相似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患病之人而诱发,症候特点多实证,也有虚实相兼,病情较重,有传染性,病程较长。一般感冒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症候特点为形实,邪实,症实,属实证,无传染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⒈风寒感冒:主症: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重,发

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芥败毒散。

⒉风热感冒: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刍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刍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