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19 07:12: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导语: 同学们,承受着父母的爱,我们何以为报呢?幼小的我们只有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求知的我们只有更加地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这就是我们的爱,我们的孝心。

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孝子,他们恪守孝道回报父母。董永传说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卖身葬父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相传,董永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到一个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这件事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并与他结为夫妇。因此被世人广为传颂,董永尽了孝道,尽了孝心,才会被世人赞美,这也更加说明了一件事,孝是传统美德。我们人生最大的事情,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回报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如果我们没有孝心,没有良心,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因此,照顾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父母尽孝心是对父母回报的最好方式。尽管历史上有不少的孝子,而在今天,很多家庭里的孩子却是小皇上。他们从小没有受到正确引导,躺在父母筑成的溺爱的长河里,用着父母有限的资源,还反过来教训父母,孝心何在?他们却不以为然,反到变本加厉,把父母当做仆人,完全没有受到爱的正确教育,一直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天地里独大。他们长大后或许没有自立能力,那谁去帮助他们,父母已老,哪有能力照顾孩子,甚至有些孩子走向了歧途。因此,作为父母要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任何一个人首先要有孝心,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的孝就是照顾老人、长辈和父母,如果做不到,那就不算一个完美的人。父母给了你生命: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你观望世界的美丽;一对耳朵,让你聆听世界上最动听的旋律;一颗心,让你学会感恩与回报。更重要的.是教你做人的道理,你的成长,来缘于你的父母对你的爱,怎么能不回报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让父母感受到你的爱陪伴他们慢慢变老……。

在一些贫困的家庭中,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父母排忧解难,照顾弟弟、妹妹,承担家务劳动,他们坚强,永不放弃,就是最美孝心少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吴林香,她6岁时,父母离异,又重组家庭,生下了弟弟,她的外公摔倒,使右手残疾,外婆也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妈妈也得了肺癌,但她坚持着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她的故事令我热泪盈眶,这样一软弱的女孩,在我看来是那么坚强,她那永不为命运所安排的执着令我叹服,本是应该读书的时候,却毅然放弃学业,照顾家庭,她是多么有孝心啊!她是最坚强的,没有什么能够打倒她。她的故事让我体会到亲人是多么重要!更诠释了孝的含义。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想要得到别人尊重,首先就要尊敬父母。

第2篇:恪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恪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嘉陵区离退休教师协会 理事

肖治福

同学们: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恪尽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我国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视为传统美德,在促进社会进步中起过无以能比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寻孝”、“访孝”、“宣孝”、“行孝”,加强尊老爱老宣传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孝道的起源及内涵

孝道文化的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古有“孝感动天”的故事:传说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为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shángǔsǒu

shùn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经孔子理论化,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所以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心,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是指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 shì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就是说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悼。“送老归山”。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二、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困境

近代以来,特别是“*”十年*期间,“批林批孔”使许多美好家庭和我国的养亲、敬老的优良传统遭到空前破坏。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老人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市场领域,都处于劣势。加上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消灭小农经济,因此,农村中老人的养老就成为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经济发展下的有些人,极端利已主义膨胀,把西方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所谓格言奉为信条。自私自利,甚至心目中没有父母,更没有兄弟姐妹。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把“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的一套渗透在家庭生活中。许多老人常常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虐待。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不尊敬老人。最近这些年“养儿防老”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傍老族”、“啃老族”们彻底颠覆了。有的老人感慨地说:“别指望老了让儿女养活,如今不吃老人的就算是孝顺了!”有人甚至把父母当成佣人、保姆,当包袱、累赘。更有甚者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些子女将自己的贫穷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在城市,有的子女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不怪自己不努力,却归咎于父母,怨恨父母没有本事。更可恶的是有人出高价买宠物养,给狗洗澡,买狗粮,带狗溜达,却把父母甩在一边,不给父母生活费,而让父母翻垃圾桶捡破

bàng烂求生。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

在物质化的现代,孝道也有呈现物质化的趋势。现在有许多人也很孝敬父母,但是他们的孝道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缺乏精神。从老年公寓和老年保姆的兴旺到一曲《常回家看看》感动得千万人落泪,足见当今老年人的亲情缺失已到了何等程度?!

三、宣传发扬孝道的必要性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孔孟圣人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来分析。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讲: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因此,后人难道不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长辈吗?

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讲: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有思维。思维使人有了灵性,此灵性即指人的性和情。情产生爱。天下的爱有多种:大到对国家、民族的爱。小到对亲朋的友爱,对世人的关爱,对事业的钟爱等。但是在一切爱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之爱。子女出生后,父母在对子女抚 养、教育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父母无不付出无怨无悔的劳动,最大的代价,对子女灌输以深厚、持久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子女,父母可以忍受各种艰苦,爱护子女胜过爱护自己,保护子女胜过保护自己。子女在父母的爱河中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各个方面,自然应该换取子女对父母的爱。从思想、情感上的爱,到行动上的爱。表现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与奉养。这便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第三,从生态伦理发展观上来讲:成鸟教小鸟学飞、成兽教幼兽学走。小鸟逐渐变作成鸟,小兽变作成兽。他们的后代,有的成长后,也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前辈奉养。如乌鸦反哺,小乌雅捕食喂瞎了眼的老乌雅等。这是动物的本能,但此本能却是维系他们生存、发展的一种手段。这正好体现出社会上的生态伦理观。尽管这些动物不像人一样在社会上生活,但这些行为却体现出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子女孝敬父母,自然也符合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难怪有人说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岂不是禽兽不如?

(二)孝道促进社会和谐

1、孝使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主要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从来对子女慈爱,这是天性,兄弟之“悌”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因此家庭和睦的主要内容、主导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孝使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2、孝使社会和谐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和睦了,社会就和谐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悌的话,这种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更不会在社会上作乱。就是说做到孝悌的人,能促使社会和谐,决不会成为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孝

bǔ为伦理道德的根本,只有在家孝敬父母,才能努力忠于事业、为国尽力。宋代岳母,教育儿子岳飞“精忠报国”。岳飞驰骋疆场、报国杀敌,既是进孝母亲,又是遵母命尽忠国家。以现代中国的现实来说,朱德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革命事业,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孔繁森对母大孝,以此孝移于自己的工作,爱护藏胞。孝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当代青少年学生应如何行孝

(一)、向孝子学习,树立敬亲理念

从古到今,流传着很多孝道的故事,略举如下: 其

一、黄香扇枕温席

黄香9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了。

其二、毛主席星夜送药救母

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湖南长沙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时,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到韶山送药回家。当他到家时,母已病故,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其三、陈毅探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儿女学习效仿。

其四、田世国捐肾救母:

山东汉子田世国在瞒着母亲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手术很成功,救活了母亲,成为孝子典范。

古今中国人的孝道故事枚不胜举,这些都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进“孝”的榜样。

(二)、爱亲敬亲的具体做法 1.养父母之身心

养父母之身即尽力让父母享受应有的物质生活。对于养父母之身这一物质层面问题,在当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不再成为问题,爱亲敬亲更主要是精神层面――养父母之心的问题。

《孝经・纪孝行章 》说:为孝,不仅要能给父母以衣食保暖 ,而且还要时时恭敬 ,在日常生活中 ,要以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当遇到了烦恼的事,在父母面前也要若无其事的愉快的样子,以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时时处处关心父母 ,想方设法让父母快乐 ,尽量为父母分忧,体谅父母的难处,而不能怨恨、责怪、误解父母;在父母生病时,做到无微不至,竭力不使父母忧虑;提倡厚养薄葬,在祭祀上更是不提倡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避免以死伤生。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以“忙”为借口,不回家看望父母。更有甚者,连一个电话也无暇打。岂能养父母之心? 2.养父母之智

《孝径》反对一味地顺,顺是有条件的,不可“愚孝”。是说儿子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 ,就应该直言相劝。养亲安亲、敬亲顺亲,固然是孝的标准,但是不是处处都要如此,就要看我们所敬所顺之人是否合乎“礼义”了。如果父兄的言行合乎于义,则敬之顺之;如果不合乎义,则要争之谏之。否则不义而顺,行邪不争,就是陷亲于不义,那恰恰就是不孝。

老年人很容易患得患失。子女应养父母之智,劝父母看破放下,不要把坏的事情放在心上.中国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卖伞、一个晒盐。晴天她担心大儿子卖不了伞;阴天她担心小儿子晒不了盐。有人劝她,你换位思考,阴天你大儿子能卖伞;晴天你小儿子能晒盐。于是,她变得 终日开心。我们让老人清净正觉,看破放下,也是养父母之智。

3.行孝者“三戒”

不骄、不乱、不争。《孝经 ・纪孝行章 》说: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4.行孝者惜身

《孝经 ・开宗明义章 》说: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赠的,不能擅自毁伤,人要行孝,首先就必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如果无端毁伤肢体,甚至结束生命,表面看来是自己的事情,其实对父母最起码的孝心都没有了,何谈大孝呢?

当今世界,十三亿中国人民、五千万华侨儿女,都珍视“孝道”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正在奉行,并教育自己的子女遵循。“孝道”这一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进步的作用。我们应恪尽“孝道”,让“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全民奔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大放异彩!

2017年2月21日

(注:5,382字)

第3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多,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快来看看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